“美之與惡,相去何若”,應該如何理解?

國苑芳華


《道德經》第二十章,“美與惡,相去何若”,是說,“美”與“惡”,都是相對而言的,二者之間,又能相差多少呢?春秋時期,”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從自然之道和民心之道來看,“美”和“惡”,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除了“度”有所不同之外,又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呢?

東方人眼中的東方美女

【版本】

本句,楚簡本作“美與惡,相去何若”,帛書本作“美與惡,其相去何若”,河上公本作“善之與惡,相去何若”,王弼本作“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傅奕本作“美之與惡,相去何若”。“美”與“善”義通。楚簡本最古,且由漢初帛書本作印證,從楚簡本,即“美與惡,相去何若。”

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美女

【釋文】

“美”:美好。字形像一個人,頭上戴著羊角或羽毛之類的裝飾物,打扮得十分美麗。《說文》:“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注:羊大則美,故從大。”《正韻》:“嘉也,好也。”

“惡”:醜惡。會意字,從心,指壞的行為出自惡的心;從亞,亞有醜義,指醜陋的行為。本義是很壞的行為。《廣韻》:“不善也;從心,亞聲。”《通論》:“有心而惡謂之惡,無心而惡謂之過。”又,醜陋也。《書洪範》:“六極:五曰惡。傳:醜陋也。”《五行傳》:“貌不恭之罰也。”《禮記•大學》:“人莫知其子之惡。”《管子•樞言》:“惡者,美之充也。”《韓非子•說林上》:“今子美而我惡。”《戰國策•趙策》:“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賈大夫惡,取妻而美。”

“相”:相互(之間)。《正韻》:“交相也。”《易•鹹》:“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 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注:大樹也,東冶有之。”

“去”:離開。字的上部是一個人形,下部是古人所住的洞穴的出口,表示“離開”的意思,這就是“去”的本義。例如,“去國”也就是“離開本國”。《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

“何”:什麼。《康熙字典》:“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皋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

“若”:相當,同。《康熙字典》:“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韓愈《師說》:“彼與彼年相若也。”《孟子》:“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東西方公認的東方美女

【簡評】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說“美”與“惡”、“善”與“不善”,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先後相隨”,這些看似相互對立的概念,不過是事物某一具體特徵的特徵值在數量(或稱“度”)上有所差異罷了,實際上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因此,“美”與“惡”這二者之間的關係,要辯證地分析。

聖人參透天地自然之道,洞察民心之道,因此,他心目中的美醜善惡,與世俗人心的美醜善惡大為不同。聖人心中的美醜善惡,是以黎民百姓、天下蒼生的整體利益為根本遵循,凡是有利於黎民百姓、天下蒼生的,都是美的、善的;凡是有損於黎民百姓、天下蒼生的,都是醜的、惡的。所以,聖人心中的“美”,是“大美”;聖人心中的“惡”,是“大惡”。凡人心中的美醜善惡,常常是以自身利益作為根本遵循,凡是有利於自己根本利益的,都是美的、善的;凡是有損於自己根本利益的,都是醜的、惡的。所以,凡人心中的“美”和“惡”,是“小”、“小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些都是"大仁不仁"。商鞅變法,獎勵農耕,行法不避權貴,封賞一依事功,農有農爵,戰有軍功,秦國由是富強,乃至東出函谷,統一天下。所以,商君所行秦法,儘管是戰時體制,但卻是完美地體現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類“大仁不仁”。而秦國老世族口中的“商鞅為人刻薄寡恩”,不過只是某少數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罷了,並不能說明商君有什麼問題,因為,秦國的民心和強大,已經足以說明一切了。

老太與少女 原本為一體

【本號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