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座落在汶上城西南三十八里南旺鎮的汶水入運處,處於京杭大運河畔著名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的中心位置,這裡碧水清波、湖光山色、景色迤邐,是汶上的風景勝地。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南旺在古代是大野澤之濱,歷史悠久,素有“水脊”之稱。明朝初期,因黃泛運河淤塞,自濟寧至臨清一段,漕運不通,工部尚書宋禮和汶上農民水利家白英,經過勘察在戴村築壩遏制大汶河水,開挖小汶河,從南旺入運六分北流以濟漳、衛、,四分南下以濟江淮,漕運暢通。後建龍王廟於此,故取名“分水龍王廟”。以後逐步擴建,至清朝形成規模較大宏偉壯觀的建築群。此建築群南北長220米,東西寬255米,其中建築物佔地面積為9338㎡.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建築群基於運河右(西南)岸,滔滔汶水迎面而來,為了避免河水衝擊,沿岸建有寬四米,長220餘米的石砌岸。在正對建築群四個大門的地方修有四處臺階,南來北往的客商可在此下船拾級而上步入龍王廟。在四處臺階的兩側,八個巨石水獸作盤臥狀,有鱗、尾、耳、鼻、口、眼,栩栩如生,虎視眈眈的狼狽猙獰面目使人望而生畏。石砌岸下方豎有十二石柱,以便過往船隻挽攬之用。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建築群包括龍王廟大殿、戲樓、禹王廟、水明樓、宋(禮)尚書祠、白(英)大王祠、關帝廟、觀音閣、莫公祠(嘉慶年間運河司馬莫孟齡祠)、文公祠、螞蚱廟以及和尚禪室等建築共十餘院落。另有工部分司運河衙門。建築群佈局協調院落錯綜迂迴,路轉處柳暗花明,修竹翠綠。廟宇內碑碣林立氣勢巍峨,匠心獨具得的建築使人感到雄偉壯觀,又覺古樸幽雅。周圍數百米處,聳立著常年挑於堆積的四處土山,均高約60米,向建築群作朝拱之狀。隔河相望,在汶河左岸的土山上,建有望湖亭一座,亭聯石柱上刻有“四山朝拱三湖月,一水綠分兩岸春”和’望湖亭”等字匾。亭中有磯石凳,遊人可以坐亭對弈,納涼歇息,觀賞湖光水色。每逢春秋佳日(舊曆三月十五日香火會)遊人不斷,登亭遠眺,廟容神韻盡收眼底,三湖景色一覽無餘。南望湖中蜀山之上,隱約可見吳望湖先生(明吏部尚書吳嶽)讀書樓,北瞻馬踏湖和孔子釣魚臺聖蹟,西望南旺湖古闕城春秋魯九公墓之皇林風采。懷古思今,流連忘返。讀書樓內有吳嶽作詩碑刻《邑人吳嶽蜀山即事》:

碧水環山閣,青霞護石林。

草生識客履,鳥下鮮人心。

隱几朝瞰近,揚舲暮靄深。

自便疏拙性,誰復羨華簪。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步入建築群,最招人注目的是龍王廟大殿。殿長21米,進深15米,高13米7楹,歇山式建築,雙層飛簷斗拱,上下簷3鬥4昂,頂復綠瓦脊獸,4挑角各有武士坐像一尊,角下各懸風鈴。20根大紅柱矗立殿內,朱門屏風,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正中神翕兩旁大柱上雕有青火龍護衛對峙盤繞,餘為平雕,工藝精湛,氣勢磅礴。殿內塑有神像22尊,正中是龍王坐像,高約三米,像前左右塑兩尊站神,一持印璽,一持聖旨,再前有一木刻站神。左邊靠後牆塑有兩尊坐神,(一為漳漕河督大王、一為金龍四大王),右邊靠後牆也是兩尊坐神,一為宴公、一為蕭公,殿內靠山牆兩側各塑四尊站神,持不同武器,服飾有別,形態各異,其中包括風、雷、雨、雹神等,右前角、右左前角塑有“土地”和“運河指揮”坐神及四尊站神。神像均塑工精巧,栩栩如生。殿內上方懸掛匾額30面,系明清兩代官紳名人所書。一進殿門,便有“劈流神勇”四字匾額高懸,正中上方懸掛“廣濟分流”、“疏流利運”、“廣濟群生”等匾額。前置20片屏門隔扇,外設木柵護欄,門下砌三層青石臺階,並環以大紅圍牆。此殿為分水龍王廟之主體建築。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殿外,左邊建有鍾、鼓樓,右邊建無樑、無簷純磚瓦結構“字紙樓”一座,上書“敬惜字紙”四字,此樓專用焚燒字紙用。殿前方便是戲樓,上懸“大午咸池”四字匾額,匾下方是木製月窗,方楞形,雕刻細微玲瓏。院中偏左有約兩圍粗的古槐一株,長勢高大茂盛鬱鬱蔥蔥,如天然大傘遮蔽大半院落。戲樓底層是大門走道,戲樓外便是大門門樓,門樓寬十米,留門三處,門板上均飾有圓頭大釘。大門外建有木結構兩層牌坊一座,中間掛“左右逢源”、右掛“海宴”、左掛“河清”三塊匾額,為清朝浙閩總督劉運珂(邑人)所書。碑坊造型美觀,氣勢宏偉。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依次左去便是禹王殿,殿長15米、寬8米、高10米,屋脊蟠龍瓦飾,屋頂綠黃瓦覆蓋,高階月臺,殿內塑有禹王像,神態端莊,穆如清風,殿前方似仿天安門形式建一水明樓,樓臺寬18米,長25米高4米,臺下中間有一城門洞式通道,並裝有圓頭釘大門。從分水口登階而上,步入此門再經過一廳便可達禹王殿。臺上的水明樓寬10米,長20米,高8米,清光緒間知汶上縣事、書法家松年書“水明樓”三字懸於樓上,樓前簷左邊有“四山朝拱”、右邊有“二水分流”,中間是“銀漢分光”三面匾額,配以木欞石案。憑欄四眺,運河逶迤,汶流滔滔,帆船點點,遊人絡繹。樓下西側,有一奇石怪狀假山,假山上有一御碑亭,亭內立清乾隆皇帝六巡江南時,經此賦詩六首御製石碑一尊,字體蒼勁瀟灑(此御碑現存縣博物館內)。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碑文詩句:

清汶滔滔來大東,自然水脊脈潛洪。

橫川僢注勢非午;濟運分流惠莫窮。

人力本因天地力;河功誠擅古今功。

由於大功原無巧,穿鑿寧知禹德崇。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吾汶挾來二百泉,到斯分注籍天然。

南流水作北流水,上溜船為下溜船。

必有歡呼作順勢,可望籌劃賴前賢。

崇祠像設祈昭佑,濟運功惟萬古宣。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流釃汶河各南北,千秋通運籍神權。

水分固在謀楊巧,地脊仍因勢自然。

但使萬民資利賴,允宜一己致誠虔。

近年流弱剛浮漕,補救綢繆意更懸。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僢釃北流原是合,千秋通漕運奇勳。

水資神佑意無射,示籍人謀識不群。

上水船茲為下水,北雲波轉忘南雲。

口口口口姚家泊,優劣殊地傾刻分。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地脊原來南北分,老人能識果超群。

水增斯籍疏宣夥,河復何須議論紛。

天下本無事如此,明神賴有佑誠雲。

御舟由是順流下,登岸應抒瞻拜勤。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原山溯遙本,達兗濟鴻功。

分水南而北,崇祠西向東。

天然因地利,神貺籍人工。

昔弱今流壯,蒙休感莫窮。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再左是宋公祠,祠長19米,寬8米,高10米,灰牆肅穆莊嚴。中肅宋公像,金純、周長左右配享。祠內外碑碣甚多。自宋公祠建成後,明、清兩代官員,慕其治漕功勳專程拜謁者,路過此地趁機瞻仰、作詩賦文者頗多。祠內至今尚有八塊石刻壁碑,祠外有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治河時來南旺所賦七絕一首,刻成石碑。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題宋康惠公祠堂

康惠祠堂汶水東,我來覽古識清風。

昔日胼胝老白髮,今時伏臘走村翁。

河湖循軌田疇易,南北分流運道通。

為喜新墩交會處,老臣開濟此心同。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題白老人祠

誰識廬中一老翁,尚書有夢訪飛熊。

若愚大智勞心力。胼胝經營著茂功。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院內兩側,建有配祠兩座,是為潘公祠、白大王祠,祠內是當時輔佐宋禮治河的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和汶上農民水利家白英之塑像,其治河業績廣為世人稱頌。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據考查,龍王廟大殿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宋公祠、白大王祠建於明正德七年,禹王殿、水明樓、建於清康熙十八年五月至康熙十九年十月,觀音閣建於清道光十一年,莫公祠建於清嘉慶年間,螞蚱神廟建於清咸豐八年。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目前僅存的建築有:禹王殿、宋公祠、關帝廟、觀音閣、文公祠、螞蚱神廟,正在修復和重建的有:龍王廟、水明樓、戲樓、牌坊、望湖亭及石砌岸。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南旺分水龍王廟建築群是京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盡了千百年來大運河的滄桑歲月,是運河文化的重要標誌,已被評為2011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該分水樞紐工程及分水龍王廟建築群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砌造河堤的磚塊上普遍刻有“河道官磚弘治十年造”的字樣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