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這個電影讓人催人淚下,講述了有娘生沒娘養的孩子,這反映什麼?

發現周邊有趣的事情


小時候離家出走?

早早學會了獨立生活?

曾痛恨過父母?

覺得自己的出生就是個錯?

這些在很多人的童年裡都出現過,

甚至留下過慘痛的記憶。

傷痛無法拿來比較,

但這個小男孩經歷的,

一定比你們之中的99.99%都要難以言喻。

看海報,

真的是一個笑容很陽光的男孩。

而在片中,他說: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是沒有義務嗎?

不,這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凱撒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亞洲太平洋電影獎最佳導演

.......

多項國際大獎認證佳片。

目前豆瓣評分8.8分,

超前點映評分9.3分。

影片《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

將於4月29日全國公映。

這是12歲男孩贊恩的故事。

生下來就和父母居住在貧民區,

黎巴嫩的迦百農,難民聚集地。

因為沒有身份,

贊恩沒法上學。

在沒有撫養和教育孩子能力的情況下,

父母卻盲目不停地生育。

家庭成員的增加,

給這個家庭帶來了難以承擔的巨大壓力。

稚嫩的肩膀,在幼小的年紀,

就要承擔起生活和家庭的重擔。

在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後,

他憤怒地離開家,

決定要控訴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終將為人父母,

或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

推薦你來觀看這部影片,

共同審視、關懷與思考一個問題,

我們,究竟何以為人父母。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納迪·拉巴基執導,納迪·拉巴基、Zain Alrafeea聯合主演。該片於2018年5月17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扎因,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我們活在地獄裡,可父母還打算生小孩╱

電影開頭是扎因奔走在他無法選擇的出生地之間,作為家裡的長子,他從一出生就揹負了照顧家人的責任。為了養活自己和妹妹,他被去藥房騙處方藥、換媒氣、搬水、送貨、送菜、擺地攤賣水果汁......所有能夠掙錢幫補家計的事情,12歲的扎因都毫無怨言地去做了,但是無論他再怎麼努力,依舊無法成為英雄。

“你兒子一出生就死了…他並不存在,連番茄醬都有日期和保質期,你兒子什麼都沒有。”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伴隨的是巨大的「責任」。

身為父母是不是要有相應的「經濟能力」,讓孩子能夠在健康富足的環境下成長?即使生活拮据,是不是也要力所能及地給他應有的「愛和關懷」?是不是要竭盡全力教育他,讓他成為一位「人格健全」的人,而非成為對社會的禍害?

在所謂「觀念壓力」的驅使下,到了年紀就倉促地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上,生而不養,養而不教。這不僅是一個孩子的悲哀,更是一個家庭的悲哀。

╱有時候,你越努力,就會越絕望╱

一個人為突破「階層束縛」所能做的所有努力,扎因都做了,但「救世主」始終沒有出現。在沒有選擇權的時候救不了妹妹,而有了選擇卻依然救不了尤納斯,「罪犯父母」比自己更加無助......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越努力就越會感到絕望」。

《何以為家》最難得的地方就是,它給予這個貧窮社會毫無偏見的、不加修飾的、甚至略帶粗暴的一刀, 把一個囊括「黎巴嫩眾生相」的社會橫切面,赤裸裸地擺在觀眾面前。

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悲劇的受害者。

鯉魚說

善良而倔強的敘利亞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著生活往前走。影片最後的那個微笑讓人看的心都碎了。

「生活中的我們做什麼都要考證,唯獨做父母不需要」。然而並不是生了孩子就能自動成為媽媽。孩子是父母的,但更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應該被虐待,更不應該被販賣。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權利,孩子也有權利將父母告上法庭。

身為父母,也應該有學習的義務。“準父母們“應該瞭解怎樣撫養孩子,怎樣尊重孩子,如何正確地去愛孩子,即使沒有豐厚的物質條件,也應該給予足夠的愛。

最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四季如春151135802


剛看完,很有感觸,這不像極了,我們七八十年代的中國人,像極了,計劃生育年代的國人,像極了我們國家偏遠山村,越窮就生的越多的地區,貧窮,就是病因,如果我們不是改革開放,經濟沒有發展起來,我們不是跟電影中的生活環境一樣嘛,已有的事,後必再有。正如我不是藥神裡,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