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什麼意思?出自哪首詩?

用戶5128102358260


酬悟空邀答:

白居易十六歲那年,經友人介紹,在長安拜訪當時擔任著作佐郎的顧況,顧況聽其名字後,就開玩笑說:“長安米貴,想白居不易。”但當白居易呈上其應試之作時,顧況又笑著說:“有此才情,居亦何難?”而所呈之詩,正是這首:



題解:賦得古原草送別

凡是我們在詩題前讀到“賦得”兩字,則代表這是一首應試詩。相當於考試時的命題作詩,詩的題目是“送別”,限定以“古原草”作興,也就是說,要借詠古原草寫送別。由於是限時,限題,限內容,限形式之作,所以這類題目傳下來的佳作並不多,即使這首,也不能代表白居易的詩作水平。

起聯(首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春草(芳草),是離別的意象。出自《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詞中也有很多借春草寫離別的佳句,如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蘇軾的“天涯何處無芳草”等等。

由於題目限定以此作興。所以用春草切入,估計大部分考生都會如此。離離是指茂盛的樣子,枯榮與榮枯字序不同,意思就不同,枯榮是說春草,榮枯則是寫秋草。而此句的目的一是為了點題,二是為了帶出頷聯。

承聯(頷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在對仗形式上,這是一句流水對。在格律上是拗救句,句式是: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起句的“不”是入聲字,這裡應平用了仄,在對句中作了救。

周嘯天說樂天用“野火”這個意象,是為了營造一種壯烈的意境。白居易當時是否這麼想難以定論。但有一點肯定的,起句寫了“原上草”,但尚未寫出“古”意。所以承句一定要補述,否則扣題就會不緊。

“野火”的意象源於“燒荒”。燒荒是漢代時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一種舉措。在秋天時,衛戍將士縱火焚燒野草,使敵方騎兵缺乏水草給養。承句是藉此意象補述題目的“古原草”要求。



轉聯(頸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頷聯的流水對,妙在自然渾成,此聯的比肩對,則勝在精煉工整。但也有人認為此聯,出句與對句意同,有合掌之疑。

由於主題要求是寫送別,所以轉句必須帶出主題,這句的運筆很精妙,遠芳和晴翠,仍是春草的意象。侵和接是“吹又生”的延申,又連出古道、荒城兩個離別的意象,為結句作了鋪墊。

結聯(尾聯):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結聯化楚辭句而成,王孫在這泛指要送別之人。此聯結得湊合,筆力有所不繼。僅僅為應試扣題交代了離別之事。既乏力度,也缺高度,顯庸弱。比起唐詩寫離別的名句,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等尚有一段距離,即使比起白居易後來的大手筆,也相差甚遠。主要原因,估計是當時的白居易還年輕,缺乏閱歷,對離別之情尚未有深刻體會。

詩寫得較渾樸。亮點為題目中的句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廣為人稱道。句子借起聯的枯榮展開,用盡和生作出強烈對比,語言樸實有力,讓人過目難忘。《唐律消夏錄》則認為全詩枯率窄狹,未能展動,全因得此佳句所累。有句無詩,我亦有此感,但作為一篇應試之作已是難得。《唐詩別裁》曰:“此詩見賞於顧況,以此得名者也。然老成而少遠神,白詩之佳者,正不在此。”

至於此句的意思,《唐詩三百首》認為:“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我覺得有點過分解讀了,是否白居易之本意,也難考。詩詞的魅力在於以意象代言,全憑讀者的際遇去感受,故不同的心境便會有不同解讀,較真反而失味。

也有人認為,前有劉孝綽妹詩:“落花掃更合,叢蘭摘復生。”又有孟浩然:“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之句,故此句屬於襲意。我則不認同,古人作詩,大多都有所本,只要脫化出新意,就不算蹈襲。我在玩共詠秋草時,也曾化用此句意:



最後說說,《苕溪漁隱叢話》認為,同說一事,題目句子不及劉長卿的“春入燒痕青”。我認為因為此句是孤句,所以不宜比較。孤句的意思是隻留傳下來一句,是原詩已佚,還是劉長卿僅寫了此一句則難考,不過我也覺得:“春入燒痕青”詩味十足,可惜連一出句也找不到,大家有興趣的不仿試試為其續一上聯。


詩詞書院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此兩句原意是說野草有頑強的生命力。後來被引申為歌頌革命人不屈不撓精神,長篇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作者:李英儒,描寫了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在省城保定堅持地下鬥爭的故事 ,情節動人,後排成了電影,此書名充買了這兩句詩內函。

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更深的層次闡述了。廣大農村蘊藏了,充足的革命力量。就像荒原上的野草 ,遇到火種就成燎原之勢。這就是毛主席指導中國革命勝利,的著名理論:以農村包國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此篇原是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一封信,信中批評林彪發表的一些觀點,後來他請主席作了些修改刪除批評他的內容後就公開發表了。上述只有是通過兩句古詩的聯想,觀點還欠成熟,望朋友多交流 ,勿噴!




老知青147544332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飽含人生哲理的名句,出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草》,在《唐詩別裁》作《賦得古原草送別》。原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野草離離,生生不息,烈火熊熊燒不盡,春風吹過根又生。殘根敗枝又長新芽,再次恢復生機勃勃。這是以草以喻人,比喻人在遇到極端困難時,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再次生髮強大的機會,既讚歎了野草有頑強不屈的生命力,也鼓勵人不要輕易屈服困難,要有鬥志,有堅持忍耐不屈的精神,箇中人生哲理,渾然天成。

此詩向來為人所欣賞,特別是“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令人喜歡讚美。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借用了其意其理。

曾有人認為這是一首諷刺詩,說原上比君側,青草比小人,侵古道比做軋君子,接荒城比欺凌君上,別情則比獻殷勤等等。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詩也貴含蓄雙關。但不管怎說,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總能給人不少鼓舞,很能鼓勵人的志氣和鬥志,樹立不少積極的信心和熱情。




樹德漢碩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有生”出自唐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形容草的生生不息,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這首詩是白居易十六歲時寫的詩。也是他的成名之作。當時白居易進京拜見名士顧況,他的投名狀就是這首詩。

這是對野草的讚頌,同時也是對生命的謳歌,更是對自己的鞭策。人們見慣了野草的榮枯,野草的生生死死,人們熟視無睹。可是在作者的眼中,野草的枯和榮就相當於鳳凰涅槃。野草的生命不是在平庸中延續的,它經歷了熊熊的烈火中的焚燒,在滅頂的毀滅中與永生的壯烈中,凸顯其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焚燒象徵生命之艱辛和苦難;春風吹又生意味著其頑強不屈,堅韌不拔,永遠不放棄,有一點機會就綻放生命的勃勃生機。這樣的野草,才值得詩人的讚美與謳歌。

寫議論文時,常常拿這句詩作為論據,證明堅韌頑強的論點。

希望每個人都如野草一樣,吞下所有的不幸與災難,在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希望,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都不放棄生的勇氣。


潤楊的紅樓筆記


陽明新學來回答這個問題,歡迎指導、關注、討論。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有生”出自唐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根據宋朝《全唐詩話》中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家鄉來到長安,帶著自己之前的詩作來拜見當時大名人顧況。帖子遞上去,顧況見了白居易這三個字,調侃著說道:“長安居,大不易!”及看到這首詩的時候,特別是這兩句的時候,不禁大為讚歎:“如此有才,居亦何難!”可見這首詩是把這位愛開玩笑的文壇老前輩給深深地折服了。

這首詩章法嚴謹,平仄對稱,用字自然流暢,寫景色抒情交相輝映,意境渾然天成,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也是唐詩裡面的巔峰之作。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野草離離,生生不息,熊熊烈火也不可能燒掉,等到來年春天到來的時候,又會殘根發芽,恢復勃然生機。比喻人在遇到極端的困難的時候,只要還有一息尚存,就有再次強大的可能。這句話也是自然現象,用火把枯草燒掉以後,小草的根還是完好無損的。

所以白居易用自然道理來比喻人生道理,渾然天成,才會使這首詩流傳千古。


陽明新學


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滿地的青草任憑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但只要春風吹過,又會頑強的獲得新的生機。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更寓意做人應有的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

我讀這首詩時就叫做“草”,因為好記,方便。

下面正規一些。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巜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最喜歡頭四句,讓人對生活產生無限感慨……


驍勇34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形容草原上的草雖然表面上看是春天長出來,秋天枯黃了,即使被火燒盡了,只要是到了春季,它又發出新芽,形容草的生生不息,形容草有著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因為它的根深深的紮在草原的土地上。我的家鄉在內蒙古草原,每年的夏秋季,割完了冬儲的牧草後,牧民都會把剩餘的枯草點火燒了,這樣來年的草長的會更好、更壯,因為草木灰含有碳酸鉀,也是農作物所必須的營養成分。


中年大叔wj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小學課本中給出詩的前半段,名為“草”!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考場考試寫的,年僅16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為歌頌小草的堅韌性格而有口皆碑,廣為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