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不一,古代也無統一的普通話,古代詩詞不同區域的作者是如何做到押韻的?

老頭31169


第一,古代作詩詞的文人都是黃河流域周邊一帶的地方(秦、晉、魯、豫、冀),政治文明文化中心都是圍繞著幾個地方建立的,當然會說統一的朝廷官話,而且古代詩詞有時是吟唱出來的。

第二,創作古詩詞的文人一般都是朝廷功名之士,朝廷當官的會有統一的普通話的。

只要不是山高皇帝遠邊陲之地底層的都有統一的朝廷官話:比如古代被貶流放到南方百越之地的士族,對南方的方言就嗤之以鼻。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土民稀白首,洞主盡黃巾。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魏書》形容越佬族“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唐代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宋代周去非“餘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趾語,字字有異”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宋室南遷臨安時期,內城的上層士族對周邊吳語的描述:士族以講北方洛下音為榮以說吳語為恥,庶人才說吳語,“吳人之鬼,家居建康,小作冠帽,短製衣裳,自呼阿儂,語則阿傍…… 這是上層士族嘲諷南人吳語的話。

《青箱雜記》說:"劉昌言,泉州人,先仕陳洪進為幕客,……,言者不已,乃謂昌言閩人,語頗獠,恐奏對間陛下難會。歐陽修《歸田錄》佚文雲:"劉昌言,太宗時為起居郎,……,曰:'昌言奏對皆操南音,朕理會一字不得'。就是宋太宗聽不懂閩南語。


鳥言夷面


個人認為,方言才是民族的根,方言才具有歸屬性與認同性的。例如,北方人來廣東後,不講當地方言,不入鄉隨俗的,他始終是會落葉歸根的。因此普通話在方言區中,它是沒有根的產物。個人並不拒絕普通話,但更不會去拒絕母語。也同樣包容其他地區的方言,因為中國不是一個小國家。它地大物博,人多且雜的這才是真實的中國。那麼世界上的民族都遵從一個入鄉隨俗的理,你北方人有什麼理由以普通話自居呢?學會尊重他人才是尊重自己。如果你在方言區中不講方言的,豈不是很異類?搞得喧賓奪主的誰會鳥你呢?例如潮籍商人李嘉誠再牛逼,在香港主流社會中也要講港語的,這才叫融入當地社會,才是當地主人翁精神的。因為香港也是一個多元化社會的本質是任何人無法去改變的現實。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這才是其本質,不是以普通話一遮所有一統天下的。若大的國家要"語相同"必先"人相融"這就是個人的觀點。“車同軌、書同文”的歷史就是必須先尊重歷史的根基,而不是本末倒置中扭曲的歷史。





嚁月


有“書同文”在。這就是說,兩三千年間做文章和作詩,只要用漢字寫出,就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沒有阻礙。先秦的詩文,經秦而能留存的,就必定是用李斯的小篆復錄過的。以後,由篆而隸、而草、而楷,都是漢字,就都能讀。

古人用他們那時候的語音做的詩,為什麼我們今人讀起來仍然合轍押韻?這就表明我們和古人認的都是漢字。儘管幾百上千年過去,語音有很大變化,但是語音的體系沒有改變。而中國古人有一項十分高明的創造:在一千多年前就整理出了漢語語音體系。更為了不起的是,即使在現在來審閱,這個體系也是科學的。編韻書的那幾位,沒有因循別的方面的古人玄思冥想的慣例,而是堅持用實驗的方法,讀字辨音,尋找各個字讀音不同的原理,發現發音部位不同和發音方法不同造成了讀音的千變萬化。他們分析出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和現代語音學的是一致的。記錄這一體系的,是字書和韻書。字書可以按讀音歸類排序,也可以按部首歸類。韻書則全是按讀音按部就班的。不管字書還是韻書,每個字都標出讀音。作詩,就查韻書。

於是就有了一個奇妙而又合理的結果:一千多年前編寫的字書體系代代傳承下來,儘管各時代的讀音不同,但是當初同音的字在韻書上一直在一起,繼續保持同音關係。詩裡面的合轍押韻,要的就是同音同調,不管你現在怎麼讀,同音的字還同音,同調的字還同調,也就繼續合轍押韻了。“不管你現在怎麼讀”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普通話還是現代各地方音讀,都是合轍押韻的。以前常提起的某幾處似乎不押韻,那是演變過程中的局部現象,總體的一致性沒有變。

而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讀古詩的時候平仄和韻腳不對,很大程度上是“入派三聲”造成的。就是,古入聲字在北京話裡不再同屬一韻而分派到平上去三聲當中。例如“出國百日”都是古入聲字,在北京話裡分屬一二三四聲,而且沒有簡明的對應規律。這一點確實帶來不少困擾。


ZBLiu


唐詩宋詞的廣泛押韻,其實就是靠隋唐期間的切韻普及和宋朝年間廣韻的普及,其實在隋唐之前洛陽讀書音一直都存在,四聲八調,只不過是不大系統,同時由於戰爭因素,洛陽人南遷南京,帶來了讀書音,隋朝統一全國時,顏之推等幾位高人也有了更好的條件和新的辦法去整理古代雅言傳承下來的讀書音。所以沒有韻書,很多人也就不懂怎麼去做詩。


1569152508


這個我也納悶,我從俚人領袖洗夫人的女兒馮婉貞的詩詞入手,竟發現她的撈話比我說得還標準


小林185554962


正因為中國人語言太多,所以秦始皇才只統一文字而不統一語言!


sl87143


按當地的方言押韻,這是我在學校時的老師說的。如: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斜”字讀 XIA的第二聲。


梅山425


有韻書《唐韻》《廣韻》《集韻》《正韻》《中原音韻》,


奔騰96710343


有諧音押韻,韻母押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