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武學大道,除了法以外,源於個體先天稟賦不一,體質在我們武學當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名詞,一個師父萬千的徒弟,這代表了一種規矩要適應萬千的變化,千人千面一個圓,這個規矩是大得很,不可謂不難哦。

所謂的規矩,就是些繩子而已,綁一頭牛用幾根稻草,那是傻子們做的事情,要是用它縛雞一隻,還是綽綽有餘的。這裡雞與牛的區別,是我們武學鍛鍊方法必須要正視的大問題。

體質這個東西,由先天稟賦有差別,後天鍛鍊有影響,到底是哪個左右了哪個呢?這話不能這樣談起,這是個國學大問題,單就凡俗的眼光來看,後天鍛鍊還是有主導作用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可不是空穴來風哦。

說到這裡,我發現有些人在生活裡不是因為學習而成功的,也發現有些人不學習是註定不會有結果的。這是事物的兩面性,按因果有緣論,做事情也要從實際出發才行。

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武學鍛鍊要看體質,為的是要審勢利導,以防弊病發生,都說練拳容易改拳難,這話也不是隨便這樣說來的,習慣與錯誤造就的常態,是拳學道路的最大阻礙,練拳就是治“未病”,病在身,不覺然,病也。治病之道當以“辨證施治”,食療,藥攻,術導,氣養,心療,要擇其益,攻其害,才可水到渠成哦。

早年間有一位太守請華佗看病,華佗認為經過一次大怒之後,他的病就會好。於是他接受了許多財物,卻不給他好好看病,不久又棄他而去,並留下了一封書信罵他。太守大怒,讓人去追,他的兒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便悄悄攔住了去追趕他的人。太守在極度憤恨之下,吐出了幾口黑血,病很快就好了。看看,不用藥也可以治病哦。


這是有本事的名醫可以隨便做做的,沒本事可不能亂用,用錯了,一條命可就不保了,受不起。練拳也有這個道理的,人有強弱,事有大小,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弄不好也是收拾不來的

先天的稟賦遺傳以及各種因素,造了個樣子在那裡了,這個樣子結構千變萬化,這樣一來人的心理,心力相互依附也各有所長短,力量,耐力,柔韌性,機體與心理的極限承受力,對於相同的運動,不同的個體,我們不能用一百斤的力量來鍛鍊小學乃至高中的所有學生吧?


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所以,練拳要知道一對一的道理,徒弟自己要明白,不明白就犯糊塗:怎麼一樣的弟子,叫我這樣做,卻叫他這麼做?篤信不疑是要堅定的。也有糊弄徒弟的老師,這不在我們談的範圍裡,按下不表罷。

上面我們提到:力量,耐力,柔韌性,我們從這裡入手來談談現代體育與傳統武學的區別與聯繫,也好使我們對於“體質”這個概念更多的深入一些。

在我們現代的體育學裡面,這三個代表通常用來體現個體的整體素質能力,學院派針對鍛鍊者,會分門別類逐一加強,鍛鍊中,鍛鍊者一般都熱衷於力量,爆發的鍛鍊,譬方說,深蹲,長跑,短跑,俯臥撐……這些方式,這種傻瓜式的鍛鍊模式,我們拿來主義看,在武學當中應該是“形”的鍛鍊範疇,也就是武學調身的過程,屬於“命”的修為。

這種單一的形體訓練,“調息”也是不能忽視的,它的目的是為了在激烈的鍛鍊過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氣供應,並不斷地排除二氧化碳,保證大腦,肌肉消耗能夠及時補充,這只是輔助形體鍛鍊的一個條件而已。

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我們看武學鍛鍊,形意拳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詮釋了。“形”就是外形錘鍊,“意”就是加上意念。可見這是形體與氣功的再造術,單純的氣功與武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武學有嚴謹的鍛鍊體系,包括,氣功(形與意的結合),手眼身法步,喂手,對練,實作,心為令,意在先,見形起意,形意相合,如此一步步走上武學的實體功能,氣功不存在這些內容,傻傻的與自然與自己配合就可以了,當然也不是如此簡單的,這裡是性命修煉主次強弱的複雜問題,一時難以表述清楚,按下不表,說到這裡大家不難發現,現在的太極應該是屬於什麼了,說它能打那都是自騙自得的心相哦。

我這樣說,是對武學的敬畏,卻不是對於當今太極的否定論,太極還是好太極,只是缺了或是省下了許多的東西罷了,小學生是學生,大學生也是學生,程度不同罷。

練拳的基本都知道:內功與外家的區別在於用意,用意的根本在道家是從培元築基開始的,也就是“性命”雙修的問題,在武學不僅僅只是如此,要達到意到力到的整體格鬥能力,他們的分歧還是很大的,這是道與術的分支,其實,這兩項是不可分割的,側重不同罷了。


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我們這篇文章單獨提出“體質”這個詞彙,主要是為了探求武學在鍛鍊當中“”“”的程度問題,這是所有體育運動的主體核心哦,競技體育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承受力的能力問題,在專業裡他們叫受挫承受力,我們還不如叫“受錯”承受力來的明白些。

這裡面有兩件事情要知道,那就是機體極限心理極限,事情大概是這樣的,目的性鍛鍊遭受到阻礙,或者失敗,“動作不到位”,機體需要的滿足感遭到挫折。

這時,體驗者的情緒通常會產生變化影響的,這種影響,研究表明在我們的心理即可以產生積極的結果,也可以產生消極的影響,這是我們作為鍛鍊者應該要正視把握的,尤其是運動對於體質弱者的器質性傷害臨界點,學子以及老師更是要慎之尤甚,且不說能力不足下的運動補償會使我們的計劃遭受破產,造就更改困難之病態,單就機體的承受力帶來的突發性事故我們就受不起了,那可是千大的罪過哦。

說到這裡,我舉個例子罷,這孩子是個書呆子,學業之外不知他物,大學畢業後為人師,授課之餘喜好佛經禪典,遇到我門之後,不再讀經唸佛了,逢人就慷慨陳詞我門是何等之偉大,可見,鍛鍊對於當時的他來說是愉悅的,又過了幾個月,有人說,xx瘋了,見人就晃胳膊,自信過頭了。

那天,他的老師看架子,打了三個照面提了三個不對頭,下午,xx就不見人影了,聽他們說:不練了,過去這樣做說是對的怎麼現在這樣做就不對了呢?一波三折的情緒,是身體收到了很糟糕的信號使然。到底是身體的還是心理的情緒困惑呢?有人說這是魔障。


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人的體質與心理的發展是辯證的,人體是物質,心理是靈魂,一方有礙,另一方也會受到影響,在性格迥異的學子們面前,在體態萬千的人事裡,我們怎樣才能使外向型不驕不躁,使內向型開放進取,使抑鬱型自信晴朗?

“度”的適量把握無論學子還是老師都是明確而且重要的課題。鍛鍊的目的就是要在不斷反覆的印證當中,偏執,自閉,懦弱,自卑,全都見鬼去。練拳就是去心相,不驕不躁才是大道哦。

上面的舉證分辯了快練太極的各種規矩緣由,也就是鍛鍊者的“體質”在鍛鍊中的重要性,體制的強弱是鍛鍊者進度快慢的推動劑或是絆腳石,欲速不達是說:弱者動力補償使機體不能正確的達到整體混元力,強不載弱,遭受偏薄側重之大忌,肉體與精神一旦在極限邊緣崩塌,後果可能無法收拾了。

所以決定鍛鍊的規矩,明察秋毫審時度勢對於學子們是有無限必要的,這樣說來,驚恐之心立起來,豈不慌了求學問道之堅心麼?那我們不妨說說太極拳了。


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都說太極是滑拳,意思是滑頭的很,其實這正是太極拳的聰明之處,太極拳裡的聰明之處不在“滑”字這裡,它的聰明在於一“松”字概之,怎樣才能夠老少皆宜,強弱皆宜,卻又合於大道呢?

松之,“靜”也。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一語中天機哦。

“松”與“靜”相系,“靜”與“清”相連。有人說:靈臺無物謂之靜,一念不起謂之清,看一看,想一想,有緣者自有境地了。

所謂清者,也就是無天地人我之意象,渾渾淪淪恍如太虛,這時候一派先天機之未發,虛而待之,靜極自動,是為清也。

打拳練松,形體端正,用的是導引之術,烹的是舒適功夫,清淨身心,唯有入靜才能產生氣,沒有入靜得來的氣,不是真氣,不過是氣血流動的熱感罷了。松之,靜者,脈靜而內蘊元神,神思靜而中長元氣,收心歸靜,凝神於虛,形全精復,與天為一,精氣神三寶皆出於此也。

神乃心中之元神,氣即腎中之元氣。調息凝神最關鍵,“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日調息。”眼觀鼻,鼻觀心,心繫臍下三寸之地,丹田也。

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以靜為貴,由靜而起,生動而煉,歸靜為養,動靜一源,體用一道,靜則為心,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靜極生動,是為真動。一靜一動,互為其根。性命雙全,形神俱妙,太極拳者,大道自然也。

如此而來,你還敢說太極拳的短處麼?身世清白,家境顯赫,威威太極可不是一般山野農家哦。

說得好,不過就是道家的煉養之術麼?大道相通,術業分別了。兄弟是兄弟,區別還是很大的。

太極如摸魚,形意似抓蝦,練拳自有“武火”猛煅,“文火”烹養之說,輕重之道在於個體的能力而言,太極拳的聰明在於松靜舒適,它的前提是健身,寧願不出功也不要出差錯,中庸之道不好把握,乾脆不把握就是了,松下去動起來。天長日久,自然也是好的很哦。

松就是松,加上松而不懈就不好辦了,這是中庸之道,何謂中?靜載其中,不在力,全在意,盯緊了就重,忘記了就散,話說回來了,不是做著麼?它能跑到哪裡去?如此來去,在動樁規矩中做下去,自然會有一番天地哦。


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練拳

近來有學子犯有偏薄之病,特寫此博文放在這裡,以供自備督查。望謹記之。

性:理,神,意,念,德;命:法,息,傑,精,形,功。一個是精神範疇,一個是機體範疇,大體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