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萬世師表”的孔子,為什麼推崇一代名相管仲?

先生語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是春秋時期齊國人。齊桓公在位時,管仲盡心輔佐,使得齊國一舉成為當時的霸主。管仲深得齊桓公的信任,被尊為“仲父”,委以國政。



孔子對管仲評價很高。他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早就披散著頭髮,衣襟朝左開了!
什麼叫披髮左衽?

我國古代男子成年後就要束髮,也就是我們在古裝劇裡經常看到的古人的髮型,把頭髮在頭頂束在一起。穿衣服方面,中原華夏族是習慣衣襟朝右開的,而周邊的“蠻夷”少數民族則不習慣束髮,而且衣襟大都朝左開。



所以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讚譽管仲“尊王攘夷”的功勞。

什麼是尊王?
王,就是當時的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尊王,就是要尊奉周天子的權威。攘夷,就是打擊周邊“戎狄蠻夷”等少數民族勢力,消除掉他們對中原地區的軍事威脅。
西周末年,因為周幽王的暴虐淫亂,天下大亂,周邊的戎狄部族趁機崛起,攻破了當時的都城鎬京,西周滅亡。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陽),稱東周。
按照西周時期的禮制,諸侯要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當天子遇到危險時,四方諸侯還有派兵“勤王”的責任和義務。
東周之後,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的約束力,只是保留了名義上的天子稱號。一些諸侯已經不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了,原來西周建國時周公旦制定的禮樂制度,也逐漸廢弛,被人遺忘。自此,禮崩樂壞,綱常淪喪。
齊桓公在位時,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國相,勵精圖治,國力迅速提升。為了爭奪天下霸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對外戰略,而且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在“尊王”方面,重新強調對周天子的尊奉。管仲先拿距離齊國較近的小國譚國開刀。公元前683年,齊國以“不遵禮法”的名義,出兵伐譚。譚國彈丸之地,很快就被齊國滅掉。齊國擴大了地盤,又做到了殺雞給猴看的政治目的,成功地將“尊王”的旗號打了出去。
此後,齊國在管仲的領導下,多次以安定王室的名義進行會盟,有時還邀請周天子親自出席,逐漸地奠定了齊國“霸主”的身份和地位,成為了“代天子巡狩”的“方伯”。齊桓公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在“攘夷”方面,管仲一直重視對周邊戎狄部族的軍事打擊和對華夏諸侯的團結和拉攏。管仲認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意思是說,戎狄是異類,就像豺狼一樣,永遠都不會滿足;這些華夏族的諸侯是我們的同類,永遠都不能拋棄。這是管仲對當時的民族矛盾的清醒認識。事實證明,在此後的2000年的歷史中,周邊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勢力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噩夢。這種情形一直到了清代才有所改變,那是因為清朝統治者本身就是少數民族的緣故。
公元前662年,位於燕國北部的山戎進犯燕國,燕國告急。管仲說服齊桓公親率大軍前往救援,一舉擊潰了山戎的主力,往北一直打到了孤竹國才回師,有力地震懾了北方戎狄勢力。
公元前660年,狄人進犯邢國、衛國,殺死了衛國國君衛懿公。齊桓公再次出兵,擊退了狄人的軍隊,並立衛懿公的堂弟衛戴公即位,恢復了衛國社稷。
僅僅過了一年,狄人再次進犯,直接滅掉了邢國,衛國也遭到了嚴重的洗劫。齊國迅速出兵,再次擊退了狄人軍隊,並聯合宋、曹等國,將邢國由今天的河北邢臺一帶,遷移到了距離齊國不遠的聊城一帶,使得邢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齊桓公在北方屢次征討,嚴重打擊了戎狄等少數部族的侵略勢力,擴大了自己的政治影響,並且提升了自己的軍事勢力。齊國的這種擴張,勢必與雄踞南方的楚國形成利益衝突。
楚國是南方大國,但長期以來被中原諸侯視之為“蠻夷”,而且楚國國君爵位較低,在周代的五等爵位制“公侯伯子男”中,只是“子爵”,但卻長期僭號稱“楚王”,更加引起了中原諸侯的不滿。
齊楚分別為北南兩個大國,各自的國力都在迅速發展壯大中,發生利益衝突只是早晚的事。
齊國以“尊王攘夷”為戰略口號,但放著楚國這個最大的“蠻夷”沒有徵伐,無論如何說不過去。於是,在成功地震懾了北方的戎狄部族之後,齊國開始謀劃伐楚之事。
公元前657年,楚國入侵鄭國。齊國趁機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組成伐楚聯軍,浩浩蕩蕩地開往楚國邊境。楚國懾於聯軍的強大的氣勢,便派出大夫屈完前去談判。齊國聯軍這邊則派出管仲為使者。
管仲與屈完會面,一開口就指斥楚國不尊禮法,沒有按照禮制向周天子進貢。周昭王當年巡狩天下,在楚國落水而死。這兩件事楚國必須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
屈完從容答道:“沒有按時進貢,確是我們的不對,以後一定按時進貢,絕不拖欠。至於昭王的不幸遇難,您只有到水邊去問一問了。”
管仲見屈完不卑不亢,回答得體,也不敢過於強勢。況且這次鳩合大軍前來興師問罪,本來就是出於政治目的,並非單純為了打仗,既然楚國已經服軟,願意按照禮制向周天子稱臣納貢,那麼齊國的政治目的基本已經達到,再糾結於周昭王死亡之謎這種陳穀子爛芝麻的陳年舊事,也沒有多大意義。
於是,齊楚兩國達成協議,楚國恢復向周天子稱臣納貢的禮制,齊國也率領諸侯撤軍回國。
齊楚結盟,標誌著管仲的“尊王攘夷”戰略取得了全面成功。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以輔政大臣的身份,立周惠王之子周襄王即位。周襄王即位後,即賜給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等高等級的禮器,以表彰其擁立王室之功。為了擴大政治影響,齊桓公特意召集天下諸侯在齊國葵丘會盟,並舉行盛大的受賜典禮。
會盟當日,周天子的代表宰孔宣佈了齊桓公擁戴王室、攘卻夷狄的大功德,並將代表著最高榮譽的武胙、彤弓矢、大路等高等級的禮器頒賜給他。因為當時齊桓公已經年事已高,天子特賜免禮不用下拜。但管仲建議,雖然天子施恩,但桓公不可失禮。於是齊桓公嚴格按照禮制的規定,完成了整個儀式。
參加會盟的諸侯看到齊桓公一絲不苟的舉動,都深受觸動,紛紛發出了讚歎之聲。
葵丘之盟是春秋時期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盟會。在這次盟會上,齊國與四方諸侯重訂了盟約,再次強調了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號召大家共同尊奉周室,維護周禮的權威。
這一切,都是在管仲的一力主張下完成的。
尊王攘夷戰略的成功實施,使得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周天子的權威得到了加強,中原各諸侯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和團結,同時對周邊少數部族的侵擾也起到了很好的防範作用,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所以,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逆襲的NPC


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周禮,管仲就是一個在實際行動上維護了周禮的人,可以說孔子沒能力實現的,管仲有能力去實現。在行動層面上可以說管仲簡直就是孔子的偶像,在這個層次上講孔子無論多推崇管仲都不為過。

管仲的功業是輔佐齊桓公實現了尊王攘夷,維護了周天子的顏面,通過一系列動作,打擊不守規矩的諸侯,對抗周邊蠻夷,維持中原地區文化先進。可以說管仲做的所有的事都是在周禮的框架下進行的,非常符合那個時代的禮樂精神,雖然自己稱霸,但從來都是把周天子放在第一位,以後的幾位霸主,基本上都是靠著實力,胡作非為,開啟了禮崩樂壞的時代。

尤其是楚莊王,可以說徹底撕破了臉皮,居然稱王,像這樣的人,孔子是無論如何都看不起的,認為他們都是不知禮的野蠻人而已。

孔子是思想者,管仲是孔子思想的踐行者。


昭烈名臣


身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非常景仰那些為了國家和人民作出大貢獻的人,其實孔子推崇的不僅是管仲一個人,他也很推崇周文王和周公旦等人。

孔子身處春秋時期,這時候列國紛爭不斷演變。國家大一統的概念還比較模糊,但是大一統的國家已經是孔子的嚮往了,而管仲作為齊桓公的宰相,致力於治理齊國和幫助齊桓公稱霸天下,孔子認為這是臣子最應該做的事情,在孔子臣子忠君以及致力於國家富強的思想中,管仲可以說是個典範,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也歷來為人稱道。


另外一點就是管仲的時代,北方遊牧民族開始興起,而管仲和齊桓公進行了幾次遠征,一度將遊牧民族打得不敢在觀望中原,所以孔子認為管仲幫助了中原人民沒有被蠻夷吞併,這是他很佩服管仲的地方,可以說,管仲就是他的榜樣,孔子周遊列國,尋求能幫助諸侯王治理國家的機會,其實也無非是為了成為像管仲這樣的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