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幣安鏈——“介於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但這並不是終點”


深入幣安鏈——“介於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但這並不是終點”


全球最大的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旗下自身開發的幣安鏈(Binance Cahin)日前已經上線。以“交易服務”為基礎,幣安已經拓展了它們提供的交易型態——“點對點交易”,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公司開發的服務,也可以看作一個即將形成的開放生態。

事實上,幣安目前仍介於兩者之間,但這也是走向去中心化的階段性任務。

幣安鏈的首要目標是“去中心化交易”服務。其採用了跨鏈協議 Comos 運用的Tenderminit 拜占庭容錯進行改進,Tendermint 是像NEO採用的實用拜占庭容錯(PBFT)的變化版本,最多容忍不超過1/3的惡意節點。

並且幣安鏈與委託權益證明(DPoS)類似,採用固定節點數量進行共識出塊,在這樣的技術下,目標是 1 秒出塊,1 個確認完成最終性(finality)。測試資料顯示可以將每秒交易量(TPS)提升到千筆交易。

目前的規劃是11個驗證節點(Validator node),但是在距離最終決定之前,可能都還會有變化。

幣安首席增長官Ted Lin 告訴麥田財經。

計劃中的規則

關於目前節點的選擇方式,Ted Lin 表示幣安希望能做的更加謹慎,所以目前仍在決議過程中。

“幣安鏈才剛上線,一開始運作的時候,我們想要確保幣安鏈完全順暢,包括高效能的運作,這也是我們沒有急著開放的原因。”

而根據幣安鏈文件,驗證節點初期是從幣安社群中受信任的成員中選擇,並且隨著幣安鏈和生態系統的成熟,“驗證節點的責任將會被分發”。

不同於比特幣(Bitcoin)、以太坊(Ethereum)等區塊鏈開放所有人無門檻成為節點。為了保持鏈上的點對點交易高效運作,每一個驗證節點對於幣安鏈來說都十分關鍵,在上線初期,幣安選擇保守規劃,針對目前尚未決定的節點選擇機制,Ted Lin 補充道:

我們看過市場上面許多的公有區塊鏈,在節點機制上有很多爭議性。我們希望秉持我們一直以來的作風,要謹慎且確保安全公正,這點對於幣安來說非常重要。

同時,幣安也暫時不希望讓幣安鏈開源。在發展早期的生態建設的過程中,幣安希望能夠維持幣安鏈的競爭力,避免被市場大量的抄襲,但 Ted Lin 表示:

幣安鏈最終將走向開源。

去中心化交易

幣安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它們希望讓核心的“交易服務”最大化。Ted Lin 表示:

只要項目不是過度複雜的智能合約導向,僅需要一些基本功能像是代幣化(Tokenization)、發行代幣進行募資、進行交易、或是支付或匯款,都會高度適合幣安鏈。

他還告訴麥田財經,幣安現在已經跟許多“以美元作為儲備的穩定幣”洽談,計劃會推出幣安鏈原生的BEP2代幣標準的穩定幣,同時也將開始與旗下收購的Trust Wallet整合,在不用前往網頁端界面的情況下,內建幣安鏈的資產交換功能,並讓其他錢包商也能導入此功能。

在幣安鏈出現後,幣安鏈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Binance DEX”與幣安交易所之間,被賦予了不同的任務。

從2019年開始,幣安交易所除了LaunchPad的眾籌上架項目之外,已經沒有新增任何的代幣或加密貨幣,Ted Lin 表示此舉並非特意禁止代幣上架,而是因為幣安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交易平臺,以中心化交易所作為把關的角色,尚未找到足夠好的初創項目進行上架,但幣安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卻提供了不一樣的替代方案:

Binance DEX的上架標準將會整體性的放寬,至少會多“10倍”。

Ted Lin告訴麥田財經,目前幣安交易所上擁有150多種不同的數字資產,以及數百個交易市場,擁有當前全球最大的流動性。但隨著 Binance DEX 的上線,幣安也預計隨著上架標準的放寬,這個數字在之後將會提升到目前的10 倍,也就是超過1500種數字資產交易。Ted Lin指出:

在 Binance DEX 上,我們不再是守門員,而是通過提供技術,讓世界上有心要做代幣化(Tokenization)、要做項目的人有機會去發行自己的代幣。

除了設定機制阻止詐騙項目混淆視聽,整體上我們希望讓社群來做決定。

他預計幣安會在今年之內,讓幣安鏈的 BEP2 標準成為在以太坊 ERC-20 標準之後第二大受採用的代幣發行標準。

在目前的幣安鏈上,創建發行代幣(Issue Token)需要花費 1000 個幣安幣(BNB)。

而 Binance DEX 的上架流程規劃中,提案(Propose To List)上架 Binance DEX ,新增一個交易對(Trading Pair),則需要抵押 2000 個BNB,並繳納10個BNB 的申請費,而提案將由幣安鏈上的驗證節點(Validator node)進行投票,超過半數同意便會進行上架。

上架過程中若成功通過投票,整體將會花費約2010個BNB;若遭到拒絕,也將全數交給幣安鏈;如果驗證節點的投票數量不足,則抵押的 2000個BNB 將會退回給提案者。

而幣安鏈上的交易手續費,與創建代幣、提案上架的所有費用,都將成為運作驗證節點的激勵機制,目前幣安尚未公佈將如何分發、以及社群成員與驗證節點之間的互動機制。

Ted Lin 告訴麥田財經,提案設計的費用門檻是為了避免詐騙項目進行大量的重複提交提案,每一個上幣提案將會出現在幣安鏈社區論壇上,供所有社群瀏覽並進行投票,因此若大量的詐騙項目進行提案,會導致社群投票時被大量的資訊和信息混淆,此外,若毫無門檻也會導致驗證節點的運作動機受到影響。

但他也補充,這僅僅是目前的規劃,費用的調整也會隨著“實際運作狀況進行浮動”:

費用的調整是依照市場,若代幣上架費用仍然太低,導致詐騙項目頻繁提案,費用就會往上提升;此外,隨著BNB價格上漲,導致項目方費用覺得太高,門檻也會相應下調。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幣安鏈在不到一週前上線,目前許多生態仍在逐步建立,對於幣安這個以中心化交易所為主的營利機構來說,這是很重要的轉變。

2017年,許多交易所並不理解幣安發行平臺幣的概念,但兩年過去,這樣成功的模式已經被交易所們大量複製,不過在這些交易所紛紛發幣之後,仍只有幣安最大化了平臺幣的價值。

如今,許多交易所推出了衍生品交易服務(各種期貨合約),希望以此來降低“市場萎靡的時候交易量減少帶來的危機”,幣安卻優先選擇開發針對交易服務的區塊鏈。對於這家在過去一年深刻抓住用戶思維與生態的公司來說,在商業邏輯的背後,其想法值得思索(白皮書上雖然寫到幣安將會推出期貨服務,但始終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規劃)。

幣安鏈可能是一箇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二分法命題,但 Ted Lin 認為:

並沒有絕對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只有在賦予用戶更多選擇的時候,才會帶來更直接的價值。

他告訴麥田財經:“幣安真正的價值在於提倡『金錢自由』,通過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應用,我們有機會提升所有人的金錢自由。”

Ted Lin 表示,站在廣義的立場,一個經濟體中價值必須被創造,接下來必須要儲存價值、轉換價值或者是交換價值,如果無法進行交換將會毫無經濟可言。因此在經濟活動中都需要一定的流動性,在所有經濟活動的基礎中,都需要儲存價值、轉換價值、交換價值。而對於幣安而言,任何的交易行為都是他們服務的對象:

無論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我們都是在提倡加密貨幣經濟的應用,這是促進金錢自由最基礎的架設。我們的使命與願景,一直是提供整個經濟體中的基礎架構,去管理全世界的加密貨幣。

除了創造流動性,幣安也通過 BNB 儲存它們的價值,無論在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交易中,幣安都賦予了 BNB 被運用的手段,Ted Lin 表示:“BNB 代表的不只是幣安這家公司,而是代表整個幣安的交易技術服務,越多人用幣安鏈發幣、用Binance DEX、用幣安交易所、用於慈善捐款……

這些加起來,就是幣安幣的價值……到最後,這會是一個信任,它會是人們信任的總和,隨著越多人使用它,會正相關的提升。”

他如此表示,並總結到:

我們擁抱去中心化,是因為我們相信未來它的交易速度將與中心化匹敵,也因為用戶主動參與的擴張速度會更加提升;而保有幣安的中心化,是因為幣安擁有決策與執行能力。

完全的中心化,跟完全的去中心化,都沒有辦法有效的達成幣安的目的——那就是“普及金錢的自由”,並不是只往其中一方靠攏,且完全捨棄另一方。

中心化搭配去中心化,永遠是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