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變造成了什麼後果?

歷史追溯者


甘露之變是公元835年,唐文宗與臣子策劃的一場針對宦官的政變行動。企圖通過裡應外合的政變,將宮內權宦徹底剷除,但因多種因素導致失敗,憤怒的權宦們隨後對包括宰相在內的朝臣展開血腥鎮壓和清洗,也為唐朝的覆滅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甘露之變

唐朝宦官專權的背景

唐朝的滅亡有三個重要的原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但是宦官專權對唐朝政府的危害顯然比另兩者來的更深,因為相對於藩鎮和朋黨來說,宦官對於唐朝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的危害來的更直接也更持久。

  • 唐朝的權宦始於玄宗朝的高力士,但是高力士還沒有表現出威脅朝廷的跡象,他僅僅是因為受到玄宗皇帝的寵信,在朝野內外有較大影響力而已。真正開始出現權傾朝野的宦官是從肅宗朝的李輔國開始,因為在擁立肅宗和平定安史之亂等重要事件上的功勞,李輔國權傾朝野,在肅宗、代宗兩朝擁有非常大的權勢,甚至代宗皇帝都得叫他“尚父”。

  • 公元762年代宗誅殺了李輔國後,另一個權宦魚朝恩登場了。他本來就已是當時李輔國之外的一大權宦。他有兩件事深刻影響了後來中晚唐的政局,一是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接收了原來哥舒翰在西北建立的神策軍,這支部隊在被唐朝抽調回中原平叛時,老巢被吐蕃佔領,無家可歸的神策軍便被魚朝恩收留,從此成為魚朝恩掌握的軍隊。二是在公元763年,吐蕃人進攻長安,代宗倉皇逃離,身邊的禁軍離散,魚朝恩率領神策軍救駕有功,此後神策軍就成為了唐朝的禁軍。後來代宗又設計誅殺了跋扈的魚朝恩,也使神策軍的控制權回到了唐朝皇帝的手中。

  • 此後在783年,唐朝又爆發了一場“涇原兵變”。導致當時的德宗皇帝逃離長安,而身邊護駕的又只有宦官,此後雖然在其他忠於唐朝的將領的努力下平定了叛亂,但是德宗皇帝已經不再信任統兵的將領了,於是他將身邊的禁軍也就是神策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親信的宦官,因為他認為宦官沒有子嗣就不會有反叛和篡位的可能。從此唐朝的禁衛軍就掌握在宦官的手中了。這也導致後來宦官專權的情況難以消除,因為皇帝已經逐漸沒有能力控制那些權宦們了。

  • 此後的順宗、穆宗、憲宗、敬宗等皇帝執政時期,宦官專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雖然也有如順宗皇帝“永貞革新”時企圖打擊和抑制宦官權力,但是因為順宗皇帝的健康問題和禁軍神策軍掌握在宦官手中,“永貞革新”很快失敗。宦官專權這一情況也就一直沒有根除,再加上這一時期的權宦們還能保證皇家的顏面,也確實沒有篡權奪位的野心,因此這種政治格局一直也就一直延續到唐文宗時代,也就是甘露之變前。

甘露之變的經過

唐文宗登基後,眼看因為宦官專權,自己無法有效的行使權力。再加上哥哥敬宗皇帝就是被宦官殺死,於是決心剷除宦官勢力,由此唐文宗和宦官集團展開了三次交鋒。

  • 唐文宗初期的權宦是擁立他本人上位的王守澄,831年唐文宗與宰相宋申錫暗中策劃除掉王守澄,但是被王守澄得知消息,於是誣告宋申錫準備謀立唐文宗的弟弟。被朋黨之爭弄得對朝臣不大信任的唐文宗上當了,隨即將宋申錫貶謫。第一回合的交手,宦官勢力勝利!

  • 發覺上當的唐文宗只得再尋找幫手,很快在833年到834年,唐文宗從王守澄推薦任職的人裡選擇了兩個,一個是鄭注,一個是李訓。因為他們本是王守澄推薦的,所以他們出入皇宮就不會引起警覺,唐文宗把這兩人拉攏過來,日夜謀劃除掉王守澄。這兩人又一起向唐文宗推薦與王守澄不合的宦官仇士良擔任左神策中尉,分化及削弱王守澄的軍權。在仇士良掌握神策軍後,有了禁軍支持的唐文宗賜死王守澄。第二回合的交手,唐文宗勝利!

  • 初嘗勝果的唐文宗打算再接再厲,一鼓作氣將仇士良等所有宦官一起剷除,於是與李訓、鄭注等人一起謀劃新的行動。考慮到宦官手中的神策軍,他們首先將鄭注任命為鳳翔節度使,試圖藉助這個長安附近的重要軍鎮的力量。並且在鄭注出發前約定在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那天藉由王守澄下葬的機會,安排仇士良等宦官一起去送葬,再由鄭注率領軍隊護送,在路途上由鄭注的軍隊除掉這些權宦。本來計劃安排的還算周密,如果順利的話,唐文宗有可能徹底解決宦官專權的問題。

  • 但是凡事都怕“豬隊友”,這次事變中最大的“豬隊友”就是已經當上宰相的李訓。他擔心由鄭注他們在護送路上解決權宦功勞會由鄭注獨享。於是乘鄭注不在長安,擅自改變計劃,提前動手,計劃在十一月二十一日那天,假借“天降甘露”之名,由唐文宗安排仇士良等權宦去查看,接著由李訓的親信募集的士卒將權宦誅殺。看起來也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李訓的計劃還不僅於此,他還想在除掉仇士良後,等得知消息的鄭注急匆匆的從鳳翔趕來分功時,再把鄭注幹掉,自己一人獨享權力。

  • 但是李訓的計劃和原來的計劃相比有兩個不穩定因素,一是李訓選擇動手的地點是在宮中,離宦官控制的後宮不遠,容易出紕漏;二是相比本就準備不充分的原計劃相比(事後鄭注在鳳翔被仇士良安排的人幹掉,證明鄭注根本尚未完全控制鳳翔軍),李訓的計劃更倉促,動手的時候,原定的人馬並沒有到齊。

  • 果然,在十一月二十一日動手這天,李訓這個豬隊友又碰到了韓約等的一群豬隊友,首先一部分人馬沒有來,其次仇士良等人奉命去查看甘露的時候,韓約這個武將竟然嚇的大冬天大汗淋漓,引起了仇士良的警覺,隨後又聽到兵器碰撞的聲音,觀察四周還隱約從風吹起的帷幔後面看到了伏兵。仇士良等人大驚,立馬逃回後宮,伏兵雖然殺了部分宦官,但是沒能攔截住仇士良等頭目,同時還讓他們把唐文宗搶回後宮。隨後宦官控制的禁軍出動,迅速擊敗李訓募集來的那幫烏合之眾,並開始在長安對百官開始報復性屠殺。唐文宗和宦官的第三次交手,唐文宗慘敗。

  • 隨後朝廷百官被宦官和他們控制的禁軍大肆誅殺,得知消息從鳳翔趕來的鄭注在路上聽到失敗的消息,嚇得逃回鳳翔,不久就被仇士良命人殺死。宦官對朝臣的清洗誅殺一直持續到原來定於動手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才基本停止,藉機在長安燒殺搶掠的神策軍才基本回到軍營。

甘露之變後的影響

  • 甘露之變後唐朝再也無力遏制宦官專權的現象,此後的唐朝皇帝都由宦官控制和擁立(直到後來朱溫崛起並誅殺所有權宦),好一點的情況還能在表面上維持君臣名分,惡劣一點的就是惡語相向,肆意謾罵(正史中都記載了這樣的情形,可見是公開化了)。比如仇士良在此後就絲毫不把唐文宗放在眼裡,甚至有一次他叫一位大臣進宮,當面跟他說太后要廢掉皇帝,並要求這位大臣草擬廢帝詔書,這位大臣嚇得趕緊說這是殺頭滅族的大事他不敢寫。結果仇士良沉默片刻把身後的帷幕撤去,那個大臣抬頭一看,後面坐的正是唐文宗本人,由此可見仇士良已經跋扈到了什麼地步。


  • 甘露之變中唐朝的文官集團被血腥屠殺了一遍,當時的宰相不管是參與了的還是沒參與的都被殺死。史書記載三省六部的辦公地點都被侵擾了一遍,雖沒有寫殺了多少人,但是卻說辦公的場所、設施、檔案等等都被搗毀,另一個記載是在一處屠殺地點就殺了上千人,可見當時的慘狀。此後,唐朝的中央政府完全聽命於宦官,宦官從宮內發出指令,宰相負責照抄執行,再沒有大規模的中央官員謀劃剷除權宦之事。


圍爐品茗人


甘露之變是發生在唐代文宗朝的除宦事件。

這是一起由翰林學士李訓、鄭注合謀發動的,旨在全部消滅當時頗具權勢的在朝宦官集團的一場未遂流血政變。政變的結果是翰林學士勢力失敗被殺 ,還 因此禍及外朝宰相等官員,一度造成了宦官專權獨大的局面,並由此對當時的政治形勢與社會面貌造成了強烈的衝擊 。

一、“甘露之變”的背景

唐朝從玄宗時起,宦官逐漸掌權,肅宗時,因李輔國擁立之功,開始掌握兵權,此後李輔國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此後,皇帝不再信任朝臣,轉而相信宦官,開始了唐朝真正的宦官專權。

唐肅宗時用權閹李輔國掌禁兵,德宗設護軍中尉二人、中護軍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統率左右神策軍、天威軍等禁軍。元和初年,憲宗設樞密使一職,以宦官二人充任。樞密使的任務是為皇帝傳宣詔令,承受外朝表奏。二樞密使和二護軍中尉合稱“四貴”,中尉掌軍和樞密掌政,為宦官專權提供了切實的保證。

宦官掌握中央禁軍軍權後,地位愈加鞏固,權勢愈加膨脹,以至“藩鎮節將,多出禁軍,臺省清要,時出其門”,連皇帝的廢立生殺也操縱在他們手中。唐朝後期的皇帝順宗、憲宗、敬宗皆死於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擁立的。

唐代宰相等朝官機構均在宮城之南,俗稱“南衙”。宦官機構及禁軍駐地均在宮城之北,俗稱“北司”。宦官挾軍干政,侵奪宰相等朝官職權,引起所謂“南衙北司之爭”。

宦官專權威脅到皇權,也引起朝臣的反對。皇帝和朝臣不甘心受宦官支配,於是發生了反宦官的鬥爭。

二、甘露之變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覺,雙方激烈戰鬥,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三、甘露之變失敗的原因

第一唐文宗沒有掌握軍隊,因為唐朝後期,禁衛軍全部掌握在他們宦官手裡。

第二執行計劃的李訓求功心切,著急動手,準備不足,被老謀深算的宦官仇士良看出了破綻。

第三文宗與地方節度使關係淡薄。文宗對各地節度使沒什麼恩德,犯不著冒著身價性命為了文宗造反,在亂世中保存自己是最重要的,沒有節度使是傻子。

四、甘露之變的影響

甘露之變失敗,使宦官氣焰更為囂張。《通鑑》記載: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唐王朝的氣運一日不如一日。天下的事都取決於北司,而宰相只是寫文書而已。宦官專權達到頂峰。

在甘露之變發生後,此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門下省、中書省的官員入朝都與家人一起辭去,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被殺了,所以就提前離開。

甘露之變後,宦官一直掌握軍政大權,成為唐朝的實際統治者,直到昭宗天覆三年(903年)被朱溫一舉消滅。

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是唐朝滅亡的三大原因。甘露之變本意是消滅宦官專權,但是結局反而使宦官專權達到頂峰。宦官的當權唐朝的政治開始更加的腐敗,並且走向滅亡。





人文行天下


話說,古代宦官只要掌權,通常是專權擅權、禍國殃民,權勢通天的更是為非作歹,東漢的宦官能換皇帝,明朝的宦官捧皇帝,而唐朝的宦官敢殺皇帝,比如唐敬宗李湛、唐肅宗李亨、唐文宗李昂都是被宦官整死的,所以唐朝的宦官專權最黑暗。

圖為唐朝宦官服飾。

當年被宦官扶起來的唐文宗李昂,不甘心受宦官傀儡,準備與大臣策劃誅殺宦官,當時掌權的宦官叫仇士良,此人在宮中待了40多年,經歷了6任皇帝,他挾持皇帝,殺過王爺,手刃過妃嬪,屠殺過宰相,權侵朝野,整個宮廷全是他的人,唐文宗李昂想奪他的權,風險很高。

圖為唐朝大明宮遺址。

公元835年,唐文宗李昂先是剷除了另一個在外地領軍的宦官王守澄,撤了他軍權,賜了一杯毒酒自盡,拿掉了仇士良的羽翼,之後與宰相宋申錫,大臣李訓、鄭注策劃在宮中殺掉仇士良,他們決定在11月21日這天動手,皇帝以去露臺賞景為由,將仇士良等宦官一夥引到左杖院屠掉。

被宦官殺死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圖為他的陵墓莊陵。

到了這一天,唐文宗李昂和文武百官在紫宸殿朝會完後,有下人來稟報在左杖院看到石榴樹上掛滿了甘露,當時已是寒冬,出現甘露是十分罕見的,於是大臣們說這是天降祥瑞,唐文宗立刻讓仇士良先行前去探訪,大臣們隨後就到,而仇士良剛到院門口,刮幾一陣風,吹得附近有金屬兵器碰撞聲,仇士良馬上明白出了什麼事,立馬調轉回跑,一邊跑向唐文宗的御攆,一邊下令自己掌握的神策兵來援馳,這邊埋伏的士兵發現洩露起身去追。

策劃甘露之變的宰相宋申錫,在事變前被宦官誣陷貶出長安,得命一條,圖為宋申錫墓地。

於是一場策劃的伏擊變成了混戰,仇士良的500名神策軍最先趕到,關閉宮門後,見到人就殺,並在各個衙門搜捕,當天殺了一千多人,參與謀殺的人無一倖免,本來是朝臣剷除宦官,卻被仇士良翻拍血洗了朝廷,史稱“甘露之變”,當時的唐文宗李昂被仇士良像小雞一樣死死的扣在手中,事後被軟禁,沒幾年被廢黜,仇士良立李炎為帝,朝廷無一人反對。


圖文繪歷史


甘露寺事件是劉備娶孫權妹妹孫尚香的起點,算是見面會。主要發起人實際上是國太。


甘露寺發生在赤壁之戰後以及奪取西川之前。此時劉備根基尚未穩固,東吳虎視眈眈要奪荊州,甘夫人剛剛去世,周瑜提議欲以和劉備提親為名殺了他從而奪取荊州。但是國太知道此時之後激烈反對,假戲真做。

該事件使劉備集團轉危為安,孫劉聯盟三分天下的戰略得以確立,也為攻打益州奠定基礎。可以說是三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恨緣太淺


唐安史之亂後,唐朝宦官權力開始做大,從唐德宗李適開始委任宦官掌管皇宮禁軍成為了定製,從此宦官的權力變得不可抑制,太監掌控皇宮禁軍相當於把自己的安全全部交給太監掌管。公元820年唐憲宗李純暴斃,太監王守澄等擁立李恆為皇帝,即為唐穆宗,穆宗在位幾年後病死,死後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唐敬宗李湛在位2年後就被太監劉克明等謀殺,後太監王守澄等又擁立李昂為皇帝,即為唐文宗。

唐文宗繼位後對太監干政非常不滿,欲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唐文宗與宰相李訓和大臣鄭注密謀除掉當時以仇士良為首的全部太監,以皇宮內降臨甘露為由誘騙所有太監到皇宮中觀看,然後全部殺掉,結果事情敗露,雙方發生激烈戰鬥,結果以李訓為首的眾多重要大臣全部被殺死,連同家人也慘遭滅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是唐朝歷史上一次最為激烈的皇帝和宦官之間爭奪權力的鬥爭,最後以皇帝的失敗而告終,之後文帝成為傀儡,從此“天下事皆決與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最後鬱鬱而終。

在唐朝末期宦官權傾朝野,而且皇帝的廢、立、生、死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宦官干政一直是唐朝末期的一大頑症,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排除異己,陷害忠良,使唐朝後期的統治更加黑暗,加速了唐朝滅亡的速度。




螞蟻歷史觀


甘露之變發生於公元835年,27歲的唐文宗不甘被宦官控制,就和大臣李訓、鄭注兩人策劃誅滅宦官,奪回皇上所喪失的權力。在11月21日,文宗以觀賞甘露為名,將一眾宦官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準備將他們斬殺,不料被宦官頭目識破,導致皇上被挾持,朝廷大臣被殺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在“甘露之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朝中官員人人自危,唐文宗更加被宦官欺凌,宦官當政一直到唐昭宗天夏三年,也就是903年,朱溫將宦官殺盡,才告結束。


公平正義女


某種果而甘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