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 宣講家網評論

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摘要: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知識分子和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2019年,五四運動至今已經100週年了。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毛澤東同志曾指出,“這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運動”。正確理解五四運動的重大意義,必須立足整個中國近現代史進行全面分析。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這個鬥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一個關節點,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一個歷史起點。

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宣讲家网评论

五四運動鮮明貫穿著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題。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歷史發展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致力於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的鬥爭,把黑暗的舊中國改造成為光明的新中國。毛澤東同志說過,“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認識階段,這典型地表現在義和團運動等籠統的排外主義的鬥爭上。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並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這種認識是從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前後才開始的。當時,北京數千學生湧上街頭,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反對西方列強把持的巴黎和會把德國在山東攫取的各種權利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喚起了人們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這場愛國運動迅速從北京蔓延到全國,擴展到二十多個省,一百多個城市,從學生的抗議活動發展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發展成為有廣大無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人民群眾運動,原來潛藏在社會內部的力量爆發了出來。特別是中國無產階級參加了鬥爭,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上海工人首先起來支援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唐山、長辛店、九江、長沙等多個城市的工人也相繼舉行遊行示威和罷工,運動的主力由青年學生轉變為無產階級。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吳玉章這樣描述他自身的感受:從前我們搞革命雖然也看到過一些群眾運動的局面,但是從來沒有見到過這種席捲全國的雄壯浩大的聲勢。在人民群眾運動的衝擊震盪下,整個中國從沉睡中復甦了,開始煥發出青春的活力。五四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是中國人民以往前赴後繼鬥爭的繼續和新的發展,標誌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一個嶄新階段。這場運動彰顯出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激勵著大批進步青年毅然投身救亡圖存的革命洪流,把小我融於大我之中,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後繼、英勇奮鬥。

五四運動促使中華民族開始覺醒,民族國家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我國曆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民族國家認同是愛國主義形成的基礎,是維繫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紐帶。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我國近代以前一直深受封建“家天下”觀念的影響,封建君主視國家為自己的私有產業,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所批判的,“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鴉片戰爭後,面對已完成向近代民族國家轉變的西方列強,當時的中國封建統治日趨腐朽,社會民眾普遍缺乏相應的近代民族國家意識,舉國上下難以形成有效整合,在反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甲午戰爭時,日本舉全國之力,上下整體動員起來對中國作戰。反觀中國,李鴻章曾試圖調南洋水師北上參戰,卻因湘淮畛域之爭未成。他曾經哀嘆:“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南洋水師坐視北洋水師覆滅,未派一兵一卒增援北洋水師。更可笑的是,廣東水師竟以甲午海戰為北洋與日本之間的戰鬥、與廣東水師無關為由,要求日方歸還在戰爭中被俘獲的軍艦。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民族主義成為危機之下整合社會力量、奮起救亡的重要精神武器。

1917年,孫中山在《中國存亡問題》一文中表達了對於中國所受屈辱的痛惜,“我國之受迫,不如人之甚也”,他還指出“中國將欲於此危疑之交,免滅亡之患,亦惟有自存其獨立不屈之精神而已”。這就是說,要以“獨立不屈”的民族精神挽救國家危亡。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和廣大愛國學生滿腔悲憤地喊出:“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他們去街頭演說,到工人區進行調查,舉辦平民學校,衝破了以往知識分子的狹小圈子,由此掀起了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人士廣泛參加的全國性人民群眾鬥爭。毛澤東同志在19197月至8月連續發表三篇文章,呼籲進行“民眾的大聯合”,為挽救民族危亡。郭沫若同志曾指出:“五四運動一方面反對帝國主義,這是反對人類社會的最大暴力,另一方面反對封建制度,這是反對中國本身的最大惰力。”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
廣大民眾的民族國家意識開始覺醒,逐步將民族國家認同變成一股實現救亡圖存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要堅持大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來認識和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我們要通過紀念五四運動,大力開展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自覺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事業之中。

五四運動後,從愛國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成為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愛國主義始終圍繞著實現民族富強、人民幸福而發展,最終匯流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近代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一直在探索救國之路。從洪秀全、康有為到孫中山,都曾努力向西方學習,但都未能找到救國救民的真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歐洲滿目瘡痍,把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的內在矛盾更加尖銳地暴露出來,西方社會制度褪去了原來的光彩,由此進一步引發了人們對西方文明崇拜的懷疑。德國學者施本格勒於1918—1922年出版了兩卷本的《西方的沒落》,敘述了西方人對自己文明產生的懷疑,把世界圍繞西歐旋轉的“西方中心論”稱作荒謬、自欺欺人的“歷史托勒密體系”。在歐洲戰爭期間遊歷了西方的梁啟超先生,目睹歐洲各國“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物價一日一日騰貴,生活一日一日困難”,“全社會人心都陷入懷疑、沉悶、畏懼之中,好像失去了羅針的海船”。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待中國的態度,使中國人民認清了帝國主義剝削、壓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真面目。

毛澤東同志指出:“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1917年俄國爆發了偉大的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由勞苦大眾當家作主的政權,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從十月革命中看到了中國未來的方向。事實證明,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指導不了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獲得勝利,走資本主義道路來複興中國是行不通的,必須向蘇維埃俄國學習,走社會主義之路。191811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熱烈歡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五四運動爆發後,《新青年》、《每週評論》等進步刊物大量發表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經驗和社會主義的理論文章。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
19203月,在李大釗的領導下,鄧中夏、何孟雄等秘密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創辦了《湘江評論》;周恩來、鄧穎超等在天津組織覺悟社,創辦了《覺悟》雜誌等。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都講過,起初他們也不懂得是什麼樣的馬克思主義,而就是要救國。對於康德、黑格爾,他們也都覺得好,但他們當然是要取其可取者,為的是中華之崛起,這就是愛國主義。然後,他們經過不斷探索進入馬克思主義境界,愛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他們身上有機熔鑄在一起。可以說,五四運動極大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走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知識分子和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五四運動爆發後的一百年,是日益覺醒的中華民族奮起鬥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逐步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在新時代我們紀念五四運動,最好的方式是繼承五四光榮傳統,發揚光大五四精神,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長按二維碼,下載宣講家網手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