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瀛公園東門的歷史民居有什麼故事?

Emzie


文瀛公園,太原最古老的公園,始建於明朝,有些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太原市民,尤其是公園附近的太原老百姓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文瀛湖最早叫“海子堰”

順治《太原府志》載,1644年八月李自成農民 軍太原守將陳永福在城內 “大索一日,得 (晉王府宗支)千餘人,殺於海子堰閒宅後”。 “海子堰”正是今文瀛湖一帶的最早稱呼。明末清初,文瀛湖“海子”細化為 “長海子”和 “圓海子”, “文瀛湖”之名也正式出現, 時指 “圓海子”。史籍對此記載說:“長海子,在 貢院右;圓海子,在貢院後,……裴通政更名為 文瀛湖。”, “裴通政”指明末清初的太原人氏裴希度。


文瀛公園周邊的文化性、商業性,在太原的歷史上非常重要。文瀛公園的東門,是海子邊東街。以下將從改建、文化、傳說、商業四個方面闡述文瀛公園東門外海子邊街的故事。



周邊歷史傳說故事

海子邊東街一帶,歷史上就是一個土崗,名叫“金雞嶺”。關於金雞嶺,還有一個神話傳說:文瀛公園內南北兩個湖內藏著一隻巨鱉,修煉了很多年。當張天師經過這裡時發現此地有修煉成精的妖孽,於是貼了一道金符在土崗,而土崗化為一隻金雞,將巨鱉壓於湖底,再也無法翻身,所以此地得名金雞嶺。

周邊改建故事

民 國 二 年 (1913年),以地理相近,勸工陳列所所長劉世祥遂大 加整理,提升了海子邊的景觀效果,而且還設置供遊園民眾歇息、聊天之用的茶攤和飯莊,其中的諸多 配置帶有明顯的近代特徵,如東洋井、照相館。 經過這次營建,海子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性的 “公園”—文瀛公園。

1920年代初期, 海子邊曾經又有一次整修。

1928年,響應全國性的中山公園建設運動,文瀛公園改名 “中山公園”。此後未再見較大規模 的營建行動。

周邊文化故事

  • 貢院坐落於文瀛湖之南,山西一省鄉試的所在地,是明清山西舉辦掄 才大 典 的 中 心,始建於明正統十年 (1445 年),每逢舉辦鄉試之時,貢院及其周邊必 是一派人頭攢動、士子云集的壯觀場景。
  • 文昌行宮位於貢院西側、文瀛湖長海子的西南岸 。其具體創修時間已無從查考,清代的地方官於每月的初一與十五日例行在此行 香祭祀,屆時他們在文瀛湖畔虔誠致祭,祈禱 陽曲一邑士子高中科榜,文風昌盛。
  • 純陽宮坐落於貢院之東,文瀛湖東南岸,面 積遠較貢院為小,但又明顯大於文昌行宮 ( 在貢 院 東,康熙 《陽曲縣志》載雲: “(純陽宮)明 萬 歷 二 十 五 年 朱 新 場、朱 邦 祚 建” 純陽宮又稱呂祖廟、呂仙閣,內中供奉道士 呂洞賓。

民國時期的集會故事

眾 所 周 知, 青年學生往往是近代中國群眾集會的主要發起 者,而海子邊一帶恰恰是太原城內大中學校的集 中分佈區,這為青年學生在海子邊聚集提供了地 理之便,重要集會活動如圖所示:

周邊商業故事

晚清民國時期,整個太原城最為繁華 的去處是以橋頭街、柳巷、鐘樓街為中心的倒 “丁”字形地帶。實際上這一帶在明清時期並不十分繁華,只是 因 為 光 緒十二年 (1886年)汾河大水將城南及城外大南關一帶的商業區沖毀, 商賈才逐漸向橋頭街、 柳巷、 鐘樓街 一帶遷移。

海子邊坐落於太原城內商 業中心區的東側,這使得海子邊一帶極易形成可觀的人流。早先的海子邊類似於北京的天橋,各種弄的賣藝雜耍聚集於此,小曲、變戲法、唱戲、算命的什麼都有。到了。到了1980年以後,海子邊又成了流行元素的代表地,道路兩邊的街道全部是時尚衣服店和磁帶音像店,人流量自然無需多說。


因此,文瀛公園及其周邊有些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海子邊是人與自然共同推動行成的,從海子邊的故事中更是可以窺探到太原歷史的縮影。

歡迎關注:歷史照片工坊,每天都有不一樣的歷史照片呈現。

歷史照片工坊


太原文瀛公園歷史悠久,有600年之久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文瀛公園曾數次換名,曾用名:人民公園,中山公園,新民公園,兒童公園等。文瀛公園不單單是景觀,還是文化聚集處,經濟發展的集散地。



文瀛公園東門與五一路由一條300米長的路連接。這條路名中不含路,卻叫皇華館。看似一條簡單普通的路,但為何會以皇華命名?此處曾是科舉主考官們居住及辦公的場所,科舉考官們往往是皇帝派來的使者,皇華出自《詩經·小雅》“皇皇者華”篇,本意為美麗的花朵開放得鮮豔多姿。及使者居住地便稱為皇華館。

皇華館這條路上,曾是清末太原的提督學政、民國(包括日佔時期)時期的陽曲縣政府、籌建中的山西大學堂的“西齋”等都曾設在這裡。



皇華館12號張氏院落,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四合院民居建築。


太原晚報


解放前南海子是省三小學校我就在那上過小學現在知道的很少了


福祿壽喜74190592


公園東門有一棟歷史建築,是日本人修得皇華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