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落地一週年 銀行理財變化幾何?

作者 徐巧

資管新規落地一週年 銀行理財變化幾何?
資管新規落地一週年,銀行理財整體規模保持平穩,但同業理財規模與佔比持續“雙降”。

4月27日,資管新規正式落地一週年。

縱觀百萬億大資管行業,銀行理財體量最大,也是受資管新規衝擊最大的一環。2018年被稱為資管元年,銀行理財處於新老交替的轉型關鍵期。從整體經營情況來看,去年銀行理財規模維持平穩,業務收入大幅下滑,淨值型理財增多,多家銀行提交理財子公司申請。

同業理財規模與佔比“雙降”

多家銀行理財收入大幅回落

2018年4月27日,醞釀已久的資管新規正式出爐,規模超20萬億的銀行理財首當其衝,受影響最大。去年下旬,監管層又陸續出臺理財新規和理財子公司意見稿。對銀行理財而言,一系列全新的監管政策意味著新一輪調整與轉型。

在過去一年,銀行理財整體規模保持平穩,但同業理財規模與佔比持續“雙降”。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8年)》顯示,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產品4.8萬隻,存續餘額22.04萬億元,與2017年底基本持平。在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發佈後,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總體平穩,未出現大幅波動。

細分來看,同業理財規模與佔比持續“雙降”。自2017年高點以來,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連續22個月環比“雙降”。截至2018年底,全市場金融同業類產品存續餘額1.22萬億元,同比減少2.04萬億元,降幅為62.57%;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3.8%,同比下降7.21個百分點。從期限來看,新發理財產品平均期限增加。2018年,新發型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161天,同比增加約20天。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上市銀行年報顯示,受資管新規和資管產品繳納增值稅等影響,銀行理財業務帶來的收入普遍大幅下降。

具體來看,多家銀行理財收入出現“腰斬”。例如,建行2018年實現理財業務收入111.13億元,同比下降44.55%。相比於國有大行,股份行的理財收入回落幅度則更明顯。2018年,浦發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同比下降56.38%,中信銀行降幅為50.32%,平安銀行降幅為60.00%,光大銀行降幅甚至達到了74.24%。

七家銀行獲批設立理財子公司

業務轉型面臨三大困難

從組織架構來看,對銀行理財影響更為深遠的則是,資管新規為理財子公司掃除了制度性障礙。

截止到目前,宣佈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數量已超過30家,其中有7家銀行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它們分別是建行、中行、農行、交行、工行、光大銀行、招行。

據新浪財經瞭解,部分國有大行已成立理財子公司籌備小組,均由(副)行級別領導長牽頭負責,資管部總經理推動落實具體事宜。另一方面,股份行紛紛招兵買馬,提前為理財子公司招攬人才,比如浦發銀行、華夏銀行等對外發布數十個社招崗位。

對於率先獲批的7家銀行而言,如何梳理母行資管部和理財子公司關係、如何推進業務轉型則成為最為緊迫的課題。

“宇宙行”工行理財規模居全行業第一,該行副行長譚炯在2018業績發佈會上曾表示,

工行將在總行保留資產管理部,發揮1+1>2的協同作用,總行資管部主要發揮統籌大資管戰略作用。未來,工行也將進一步理順理財子公司和集團的渠道銷售、產品佈局、風險管控等方面的關係。理財規模排名第二位的招行,也將暫時保留資管部,待存量業務處理完畢後,資管部即撤銷。在並行期,資管部起的主要作用是協調與溝通,維持理財子公司和母行之間的聯繫。

對於資管業務的轉型困難,招行行長助理兼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劉輝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表示,轉型困難主要有三點:一是老產品配置的部分長期限資產面臨整改困難,難以發行新產品承接;二是新產品難以做到一經推出就在方方面面符合監管要求,其合規轉換具有長期性;三是大家對單一公募理財產品投資非標的具體比例限制的理解不同,各家銀行在實踐中存在新發行的單隻公募產品投資非標資產比例上限不同的情形。

對於銀行理財的政策期許,多位業內人士呼籲,希望銀行資管產品能同公募基金一樣,在稅收政策方面獲得公平待遇。目前,公募基金相比較於銀行理財而言,在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的徵收管理方面有明顯節稅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