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保護區尋找大熊貓

2017年5月12日,四川省白水河大熊貓保護區楊坪村上山的村民在野外發現熊貓糞便。接到信息後,我們聯繫好熟悉野外情況的楊遠策、趙昌洪兩名嚮導。5月13日早上,我們每人帶上了7天野外工作的總重量超過50公斤的生活物資、設備。

經過7個多小時跋涉,快到下午4點時到達海拔2 200米的駐紮位置。營地選在隱蔽性很好的落葉闊葉林中,這裡有大熊貓非常喜食的茂密的冷箭竹林,離營地十幾米遠的林下一條小溪潺潺而過。放下揹包我便鑽入箭竹林開始找尋熊貓痕跡,兩名嚮導負責搭建塑料棚及生火做飯。經過3個多小時的仔細搜索,沒有發現任何關於大熊貓的野外痕跡。看來明早只能全體總動員了。

為抓住難得的好天氣,併為調查贏得寶貴的時間,我們第二天早上不到7點便吃完早飯即刻出發。按挖藥村民提供的大致方向進行仔細找尋,我們3人按上中下呈扇形在1~2米高的冷箭竹林中認真查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任憑那些帶刺的植物紮在身體刺疼我們也全然不顧。在竹林中一塊岩石上我們發現了6堆羚牛糞,周圍還有不少被羚牛取食箭竹留下的痕跡。

滾滾探秘 | 我們在保護區尋找大熊貓

△工作人員在保護區發現的大熊貓糞便

此時已接近海拔2200多米的柺棍竹林。“宋站,快上來。”隨著楊遠策的喊聲,我趕了過去,哇,是新鮮的熊貓糞,共3團,由竹莖組成。我迅速記錄、拍照。就在不到5米遠的冷箭竹林下,又發現了一大堆熊貓糞,共15團,由莖、葉、筍組成,糞堆周圍有很清晰的熊貓臥跡,且有掉落的毛髮,我很小心地用保鮮膜收集起來。

被熊貓啃咬的冷箭竹痕跡非常新鮮,顏色呈翠綠色,憑著多年的野外經驗,我判斷這應該是昨日黃昏熊貓在這裡留下的痕跡。因為如果是今晨一大早留下的,糞會更加新鮮,整團外表黏膜潔淨光亮,沒有任何覆著物,且被咬斷的竹莖截面會有明顯的水珠。

“快來,這裡又有一堆新鮮的。”趙昌洪小聲喊道。我急忙趕過去數了數,8團,由竹莖組成,新鮮度完全一樣,記錄並拍了照後即刻用保鮮膜收集了樣品。

要是能拍到熊貓實體就好了,一想到這兒,心裡就有使不完的勁。我們3人相互間保持20到30米的距離,繼續在滿山灌叢和箭竹林中努力搜尋。又是幾個小時過去了,還是沒能發現熊貓的活動蹤跡。時間已是午後1點多,又累又餓的我們早已疲憊不堪,大家就在草叢中席地而坐,啃著乾糧,喝著山間的泉水,再來點兒小曲兒。其樂融融的我們,享受著平日裡少有的輕鬆和愉悅。

察看完熊貓痕跡出現區域的生境後,我們將4臺紅外相機佈設在大熊貓極有可能出沒的地段。到了下午,驕陽開始悄悄隱去,輕紗似的薄霧緩緩地在林間飄蕩。一種當地村民稱之為“鐵沫子”的似針尖大小的蚊蟲,把人的手、臉、脖子、頭,咬得奇癢難忍,一會兒就會長出紅紅的小斑點。

半夜時分,下起了小雨,一直到15日午後才停。每人的衣褲基本都是溼的,回到棚子後習慣性地邊做飯邊烘烤衣物,甚至晚飯後還繼續烤。

16日早上趁著天色微明沒下雨,我們就早早地吃完早飯並做好野外調查的準備。在溼漉漉的冷箭竹林中,我們都睜大眼睛全力找尋著,兩個小時過去了還是沒有熊貓的一點線索,看來想拍到熊貓實體確實懸。幾乎就在同時,我們都不約而同地發現一小簇冷箭竹被咬斷散落在四面,幾步跨過去撥開箭竹就發現兩堆新鮮熊貓糞,全由竹莖組成。大家再分頭查找,又在不遠的林下竹林中發現兩堆由竹莖、筍組成的新鮮熊貓糞便,數了數共計52團,經認真比對分析和前一天發現的情況完全吻合,應為相同熊貓所為。看來要想拍到大熊貓今天是不可能了,只能寄希望於野外安裝的紅外相機。

滾滾探秘 | 我們在保護區尋找大熊貓

△工作人員在發現大熊貓糞堆的區域佈設紅外相機

我們對安裝在樑子上的紅外相機進行了查看,只在其中一張相機存儲卡中發現拍到了斑羚、紅腹角雉、勺雞和血雉,就是沒有熊貓的照片。

次日上午又是細雨紛飛,大家揹著重重的行囊在箭竹林和冷杉林中邊走邊仔細尋找,都期盼著有好的收穫,直到17日下午4點多走到屬於後壩河的區域,在一處叫“麥秧子”的巖洞住下,最令人惱火的是山溝裡的溪水已斷流。我們在兩裡地外的山溝低窪處找到一點僅能煮兩頓米飯的救命水,用礦泉水瓶在溝裡慢慢裝滿水再輕輕倒進一個小水袋裡。我們都非常小心地呵護著,深怕有點閃失。野菜、臘肉都沒法洗,直接煮到鍋裡,還用水壺燜米飯。一頓熱食下來,一路疲憊的身心得到了緩解。

18日早上開始在返回的線路上仔細查找可能發現的熊貓痕跡,途中又是雨霧朦朦,給我們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竹林中的查找帶來了更大的難度。我一腳踩在幾根溼滑的箭竹上,一下就跌倒在斜坡下,一隻腳卡在了灌叢藤蔓中,“哎喲”一聲,就知道自己的腳已扭傷。昌洪與遠策趕緊過來扶我起來,問我怎麼樣,我說沒事,就摔了一下,過會兒就好了。快到海拔2000米時,實在疼得厲害就請他倆將我拽著慢慢走。帶刀疼痛稍微緩解,就揹著揹包拄著木棍走,一直堅持到下山。

6天來的調查,6天來的艱辛,雖然沒能拍攝到大熊貓照片,但是在野外發現了大熊貓活動痕跡,內心是無比愉悅的。熊貓這次故地重遊並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因為大熊貓對於其棲息地的選擇有其必然性。這也給我們每位保護人帶來一系列思考和責任,保護好大熊貓及其生物多樣性是一項持久而長遠的系統工程,甚至需要幾代人不懈的艱苦努力,而我們身上肩負的擔子也更重。(來源|《看熊貓》雜誌 文/圖 宋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