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教育与成绩是否应该进行分离

在美国:教育与成绩是否应该进行分离

孩子们一开始的教育,就被灌输有些人善于学习,而有些人是不善于学习的。

而学校也印证了这种说法,学习成了一场有输有赢的竞争。在美国的学校制度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是生来平等的。

一个学生学到多少课本知识决定着成绩。但是用成绩来有效客观地量化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学校只是测试记忆和背诵,这并不是学习的重要指标。

成绩会对学生的情绪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于用分数来衡量自我价值。我有一个朋友,12年的学业上她都取得优异成绩,但当她上大学后,她从班里的尖子生变成了为了及格而苦苦挣扎的学生,这让她崩溃了。

她觉得自己作为“好学生”的身份已经消失了,导致她的自尊心下降。她的父母非常担心她的精神状态,差点让她休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GPA”这些小数字。

2013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在Facebook上进行了一项针对压力和青少年的调查。学生们详细说明了他们为获得好成绩而做出的牺牲:他们被迫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业上,他们觉得在学习上的压力,已经开始表现出精神疾病的症状。

学生心理健康的下降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最关键问题之一。2015年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49%的高中学生由于成绩、家庭作业和准备上大学而承受着不正常的高压力。26%的参与者表现出临床抑郁症的症状。

学生们非常渴望得到帮助。学校旨在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对心理健康构成威胁。这些学生的思想心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不应该因为压力过大,以至于无法完成作业甚至不能上学。学生应该能够集中精力照顾自己,而不是被迫沉溺于自我折磨。

在教育领导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国家教育与人类行为讲师Alfie Kohn总结了他通过研究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成绩得出的三个结论:成绩使学生对学习兴趣降低,成绩会培养学生选择付出最少努力(科目)的偏好,成绩降低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Kohn建议教师使用“叙述性评估或会议”,而不是字母和数字等级。这样,学生的进步可以用定性而不是定量来评价。

学术界是以绩效为基础的,在绩效目标方面,有两种类型:绩效方法目标,即学生寻求获得能力的目标;绩效回避目标,即学生寻求避免不称职的目标。《教育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发现,分数越高的学生越倾向于采用绩效回避目标,而不受分数限制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绩效接近目标。换句话说,成绩似乎激励学生避免做最坏的事情,而不是做到最好。

我们在错误的假设下对待教育,即所有的思想都是一样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想法,也不是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一样。考虑到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讨论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评估学生对某一主题的理解的方法也应该不同,这取决于特定的学生。

这种现象不仅强化了不良成绩的消极思维,而且也防止了大部分学生经历健康的失败。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朋友在适应大学学术方面有这么大的困难——她不知道如何应付低分,因为她从来没有这样过。长久以来,她都能够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因此,当大学课程的困难使她无法继续达到同样的标准时,她无法接受自己有一个较低水平的表现。

我听过用咖啡因和自我厌恶而通宵学习的故事。我看到学生们为考试成绩而哭泣,滥用药物来缓解压力,在作业中作弊,忘记吃饭。一些学生甚至会考虑自杀(自杀是10岁至34岁美国人的第二大死因)。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不是学习的副作用,而是成绩的副作用。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心理负担,这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像知识这样抽象的东西不能局限于一个字母或数字的范围内(成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