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如何轉化為產品

怎樣才能儘快把專利技術轉化成產品呢?現在從一些成功轉化的例子中,彙總了五大方法.

1、儘量生產出樣品

儘量根據自己的專利技術製造出產品樣品。雖然製造產品樣品對很多發明人來說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但俗話說的好,“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而且現在的市場現狀也是很少有單位或個人會在沒有看到專利樣品的前提下,給發明人支付專利轉讓費用。而且發明人通過製造樣品這一過程後,發明構思得到驗證、技術也會走向更成熟的階段,各種情況心中也了把握,在接下來的介紹、談判中也更能準確的進行,轉化效果自然會更好。

發明人屈文清是一名60多歲的退休職工,已研製20多年的電子產品,他的 一項專利順利投產,最新發明成果通過成品的直接展示,也在展會上獲得多個廠家的青睞,還賣出去了不少。對於“我國每年的專利申請不少,但真正能轉化為實際產品的專利並不多”的問題,屈文清認為專利人的構思設想和產品生產一定會有差距,解決的方法是可以在發明研究時多做實驗,等實際產品成功後再申請專利,可以少做很多無用功。在以往的展會推介現場,也發現有樣品的專利技術,獲得的關注度也會更高一些。

2、提供免費試用機會

免費試用也是一個好的方法。我們都知道,很多新的商品面向消費者推出之前,廠家都會先免費發送一些試用裝,並記錄消費者使用情況,再確定該商品的改進或生產推廣計劃。其實,專利技術也可以這樣操作,許可第一家廠家免費使用自己的專利技術,或自己生產出小批量的成品提供給消費者免費試用,如果市場反饋好,就以較小的代價獲得了市場前景的實際證明,關注此專利技術的眾多廠家看在眼裡、自然樂意生產。

烏魯木齊發明人王書奎發明投餌機,靠的就是“免費試用”這一招,結果所有試用過的用戶全都買了他的發明。而另一位發明人“異型灌注樁”專利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則採取了第一個廠家可免費轉讓,收益歸對方,風險也歸對方,發明人一分錢不要的“免費試用”形式。當第一家成功開發並得到市場認可後,就相當於有了示範,再許可轉讓給其它廠家時困難就小很多。

3、風險共同承擔

作為生產廠家,都會擔心開發新產品承擔太大的風險,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如果發明人能夠主動站在投資角度考慮,分擔產品開發中存在的風險,廠家投入的積極性也會更高一些,合作自然順利進行。作為投資身份的銀行就建議發明人學會與人合作,風險共擔。

方法一、把收益放在後面,分期付款。如某大學在轉讓其專利時,只要求支付1000元資料費即允許廠家實施,中試後如想用於生產,再支付專利轉讓費1.5萬元,如不生產則無須付費。在成品實際效果沒有得到驗證前、廠家不必負擔高額的專利轉讓費,如此低的風險廠家自然會樂意合作!按照這種做法,該大學的專利實施率竟高達70%。

方法二、技術入股,風險共擔。科易網技術通會員方先生研究出的“環保型生物殺蟲劑”通過網站宣傳獲得投資方的關注後,就是採用技術入股的方式成功實現技術轉讓,發明順利進入中試階段。

4、提供後續技術服務

在沒有得到成品和市場驗證前,廠家對技術不可能完全放心,因為其中可能還會遇到更多的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因此,發明人僅僅只提供圖紙和方案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提供完善的後續技術服務,免除廠家的後顧之憂。比如免費培訓人員,甚至幫廠家解決配件供應等等。技術轉讓的後續服務能保證廠家獲得真正的優質技術,因此發明人在轉讓中,可以根據廠家現狀提供小範圍的技術調整;提供技術升級空間、技術諮詢與支持等等,直至適合對方需求。

在科易網會員馬先生的技術轉讓中,也少不了提供後續服務這一點。馬先生在技術轉讓兩年之內,可免費為需求方提供技術升級以及一次的技術支持。兩年後,如果需求方還需進行技術更新的話,則更新費用降低至4000-6000左右

5、改變自己

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的時候,就改變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我國技術轉化市場存在的各種缺陷急需解決,但與外資企業合作,苦攻市場潛在商品預測力,減少選項目的盲目性,提高轉換技能和嚴格控制產品成本,完善產品品質和生產工藝,配合市場營銷人員及時根據市場信息及時調整,使用開發設備和手段要接近國際標準。他認為,中國來不缺某方面人才,缺少的是全才和合作誠信能力。

再有,專利技術在轉化過程中,會涉及到各種問題,如樣品、中試、小批量生產、大批量生產,規模不同,層次不同,實施難度也絕對不同,如果一問三不知,廠家對發明人的專利技術和投資意向就會大打折扣。因此,發明人一定要通過各種渠道全面提高自己的知識,才能說服廠家接產,順利將專利技術轉化為產品。

本文由專利展示賬號發佈

2019年1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