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英國電影Chariots Of Fire(烈火戰車,又譯作火的戰車、火戰車,1981)是1982年美國第5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該片在電影史上有一個獨特的顯著標志:電影音樂比電影本身要出名的多。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你可能沒看過這部電影,但你可能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尤其是跟體育有關時,聽到過這部電影的配樂,出自希臘音樂家Vangelis(範吉利斯)。他是電子合成音樂的翹楚,在很多大型場合或電視配樂中都可以聽到他的作品作為背景音樂,就像他的同鄉和同行雅尼一樣。雅尼在雅典衛城、紫禁城等多處文化遺址舉辦過音樂會,雅尼的音樂是從地上來的,使用了很多民族或地域色彩強烈的樂器和旋律,大街上或公司年會之類的場合開場常會用到雅尼的音樂,鳳凰衛視用雅尼的音樂配天氣預報有二十年了吧。範吉利斯比雅尼成名更早、更有影響力,範吉利斯的音樂是從天上來的。2001年6月28日在雅典宙斯神殿舉辦的21世紀第一個堪稱偉大的音樂會,演出曲目是範吉利斯的合唱交響曲《Mythodea》(火星神話),美國太空總署NASA將這部作品列入為登陸火星而創作的音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範吉利斯開創了電子音樂的新語法,奠基了所謂的未來太空音樂。2002年世界盃,範吉利斯《Anthem》主旋律部分改編為《FIFA 2002 World Cup Anthem》(中文名《足球聖歌》)是2002韓日世界盃三首官方歌曲之一,也是唯一一首純音樂,進球集錦無不以之為背景音樂。

範吉利斯為電影Chariots Of Fire創作的同名音樂,獲得1982年美國第54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有人認為其與莫扎特的古典音樂一樣具有胎教功能。音樂負責胎教,電影講述的則更多。電影事Chariots Of Fire故事改編自1920年代真人真事,關於那時英國跑的最快的兩個人:哈羅德·亞伯拉罕(Harold Maurice Abraham,1899—1978)和埃裡克·利德爾(Eric Henry Liddell ,1902—1945),參加奧運會是他們的夢想。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哈羅德·亞伯拉罕來自英國的波蘭裔猶太家庭,當時猶太人被英國社會歧視。他的哥哥Sidney Solomon Abrahams曾經是跳遠選手,參加過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在跳遠項目以6.21米獲得第11名,後來作律師直至被任命為英屬錫蘭(斯里蘭卡)首席大法官。受哥哥的影響,哈羅德也成為一名短跑和跳遠選手並於1919年至1923年在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學習法律。電影中,哈羅德參加了劍橋大學“大中庭跑”,這是在劍橋三一學院為新生舉辦的傳統賽事,要求在大鐘敲完十二下的時間內繞中庭跑完一週,全長367米。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在電影中,哈羅德在1921年成為成功完賽“大中庭跑”的第一人,他戰勝的對手是英國貴族林賽(Lindsay),林賽意外摔倒而落敗(如上圖,林賽領先)。實際上,“大中庭跑”史上成功完賽的第一人是電影中林賽的人物原型大衛·喬治·布朗諾·塞西爾侯爵(David George Brownlow Cecil, 6th Marquess of Exeter,1905—1981),時在1928年,跟哈羅德無關,當時大衛·喬治·布朗諾·塞西爾侯爵是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400米金牌得主。而在電影中,林賽參加了1924年巴黎奧運會並獲得400米欄金牌,並將400米參賽名額讓給了不能參加100米比賽的埃裡克·利德爾。這是後話。

1920年哈羅德入選英國奧運隊參加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但成績不理想,100米和200米項目都沒有進入決賽,跳遠獲得第20名,4×100m接力第四,沒有獲得獎牌。這激發了他的鬥志,一心想成為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的第一個猶太人,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大學畢業後,哈羅德聘請職業田徑教練Scipio Africanus "Sam" Mussabini (1867—1927)指導訓練、提高技術——他執教的選手總共獲得過11塊奧運會獎牌。最終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哈羅德實現了夢想,在主項100米比賽中以10.6秒奪冠,亞軍是1920年奧運會該項目金牌得主、美國選手 Charley Paddock,銅牌獲得者是哈羅德的劍橋校友、新西蘭人Arthur Porritt(後來曾任新西蘭總督)。100米決賽在1924年7月7日晚7點舉行,以後每年的7月7日,哈羅德都會與Arthur Porritt在晚上七點聚餐以示紀念,直到他去世。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Harold Maurice Abraham(1899—1978)哈羅德·亞伯拉罕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

1924年巴黎奧運會,哈羅德除了100米金牌,還獲得4×100m接力銀牌。雖然在奧運會前一個月他以7.38米打破了英國跳遠記錄(這一紀錄保持了32年之久),但他沒有參加奧運會跳遠比賽。實際上,哈羅德並不是當時英國最好的短跑選手,他的成績遜於埃裡克·利德爾,他也是哈羅德從未戰勝的對手。利德爾的100米最好成績是10.0秒,比哈羅德奧運奪冠成績快了0.6秒。440碼跑,利德爾最好成績47.7秒,而哈羅德則是50.8秒。

1924年,利德爾也參加了巴黎奧運會,以47.6秒奪得400米金牌,並打破世界紀錄。此前,利德爾從未在正式比賽中跑過400米,與之距離相當的440碼跑,他的最好成績是49.6秒。另外,利德爾在巴黎奧運會200米項目獲得銅牌,哈羅德獲得第六名。但利德爾並沒有參加他的最強項100米比賽,因為百米預賽在星期日(安息日)舉行,作為虔誠的基督徒,他拒絕出賽。因為同樣的原因,他也失去了參加4×100m接力比賽的機會。奧運會後不久,利德爾參加了4×400m接力英美對抗賽,幫助英國隊戰勝了奧運會新科冠軍美國隊,利德爾的超強實力可見一斑。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Eric Henry Liddell(1902—1945)1924年7月19日,埃裡克·利德爾在4×400m接力英美對抗賽衝刺撞線。

電影Chariots Of Fire(烈火戰車)講述的就是哈羅德·亞伯拉罕和埃裡克·利德爾這兩位奧運冠軍的故事。他們都有執著的夢想和堅定的追求,哈羅德·亞伯拉罕要戰勝種族歧視,埃裡克·利德爾則要在奧運會上向世人證明信仰的強大力量。跟大多數靠利益、鄉愁、女-朋友、腎-上腺素來博眼球的體育電影相比,Chariots Of Fire的主人公都不是職業運動員,其著眼點更強調對人性的探討、挖潛和釋放。尤其對於埃裡克·利德爾而言,他衝刺時高昂著頭、雙臂如車輪般揮舞的動作釋放著勇氣、信心和意志,讓人感受到其光輝的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尤其值得激賞的是,在奧運會後,埃裡克·利德爾不是作為運動員,而是作為傳-教-士,拒絕了奧運冠軍光環帶來的優越條件,來到了中國。

埃裡克·利德爾是蘇格蘭人,出生在中國天津,中文名李愛銳(又譯作李達),其父在中國傳-教。五歲時,埃裡克·利德爾回蘇格蘭上學,少年時表現出極高的運動天賦,曾入選橄欖球隊而名聲顯赫。上大學時,他成為跑的最快的田徑好手。但這並不是他的全部。他曾說過:運動是很美好的事情。最美妙的,不是那近乎超人般的成就,而在於它所表現的精神。拿掉那種精神,它就是死的!聖靈之於基督徒的生命,就像運動精神之於運動,而且前者更甚於後者。

1925年,埃裡克·利德爾重回中國,那年他23歲,從此我們稱呼他李愛銳。到中國後,他起初在英中教-會學校新學書院(今天津市第十七中學)任教。因為奧運冠軍的頭銜,他也受邀參加比賽。比如1928年“南滿鐵路”慶祝會,他參加200米和400米比賽,戰勝了當年參加奧運會的法國和日本選手。他還受邀參與天津民園體育場的設計建設,他建議將切爾西俱樂部(現英超球隊)的主場“斯坦福橋”球場複製到天津。但在1932年,他決定忘記作為運動員的榮譽,專心傳-教,他曾說:我更喜歡我在中國所從事的工作,因為這方面的價值遠超過那些讚美和光環。這份工作的榮耀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冠冕。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李愛銳夫婦結婚照

1934年,李愛銳與來自加拿大傳-教-士家庭的Florence Mackenzie在天津結婚,他們的兩個女兒都在中國出生。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國內的戰事緊張,李愛銳將懷著第三個女兒的妻子以及兩個女兒安排送往加拿大,而他則前往條件極為艱苦、八路軍與日軍交戰的河北衡水棗強縣肖張鎮工作。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李愛銳夫婦與兩個女兒

在傳-教-點被日軍強佔後,李愛銳返回天津。1943年,李愛銳與大批在中國的英美僑民被日軍關押在山東濰縣集中營(WeiHsien Camp)。日軍稱之為“敵國人民生活所” (C.A.C),此地利用位於濰縣(今濰坊)的樂道院改建而成,故又名樂道院集中營。

樂道院最初於清光緒七年(1881)由美國長老會傳-教-士狄樂播(Mateer Robert M,1853-1921)開始興建,1900年被毀後又利用庚子賠款重建,形成了包括教堂、學校和診所等建築的規模。樂道,即英文Happy Way之意。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民國時樂道院植樹照背景是樂道院大鐘樓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1942年至1945年,關押在濰縣集中營的外國僑民多達近3000人,其中包括327名兒童主要來自華北,是日軍在華設立的最大的集中營(另外兩處集中營分別在上海龍華和香港)。

如下是濰縣集中營(樂道院集中營)情形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濰縣集中營關押者中不乏人物:例如司徒雷登,山東大學創始人之一赫連博士、齊魯大學教務長德位思,例如1944年越獄成功的恆安石,1980年代曾任美國駐華大使,作為倖存者,他們是幸運的。

濰縣集中營解放後

中,美,英,日四方官員與集中營人員合照

但李愛銳是不幸的。在濰縣集中營,李愛銳負責為孩子們上科學課,被親切地稱為埃裡克叔叔。根據日本與同盟國的戰俘交換協議,有330名(或500名)被關押的盟國僑民被釋放。據說李愛銳經時任英國首相特批第一人、本可以離開集中營回國,但他選擇留下,把逃生機會給了一個懷孕的婦女。這一說法並未有集中營倖存者證實。因罹患腦瘤,李愛銳於1945年2月22日在集中營去世,就地埋葬。消息傳回蘇格蘭,1945年月5日,在格拉斯哥舉辦了紀念大會,舉國哀悼。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李愛銳在天津居住在劍橋道70號,現為重慶道38號“李愛銳舊宅”,現為掛牌歷史風貌建築。李愛銳的墓一度湮沒。直到1989年才被找到,當時為濰坊第二中學(即當時樂道院的廣文學校舊址,2006年濰坊一中初中部與濰坊二中的初中部合併為濰坊廣文中學)。現有1990年為他設立的紀念碑,以他命名運動場。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紀念碑由李愛銳故鄉蘇格蘭的馬爾島花崗石製成,正面碑文:

他們應可振翅高飛,為展翼的雄鷹;

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勞。

THEY SHALL MOUNT UP WITH WINGS AS EAGLES;

THEY SHALL RUN, AND NOT BE WEARY.

(出自《聖~經~以~賽~亞~書》ISAIAH 40:31 )

那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濰坊

2016年,李愛銳在中國的故事,被拍成香港導演冼杞然電影《終極勝利》(The Last Race)。片中,在集中營,李愛銳與日本軍官比賽了兩場400米。第一次,日本人贏了一場不公平的比賽,因為李愛銳把供給給他的食物分給了集中營內受罪捱餓的同胞,比賽時他已經瀕臨虛脫,在比賽時摔倒在地。第二次,為了生命和尊嚴,他在羸弱不堪並身患腦瘤的狀態下主動約戰日本軍官,這一次,日本人輸了一場同樣也是不公平的比賽,李愛銳並非不能跑,他為了生命與尊嚴迸發能量,他贏了比賽,這是超越自我、超越極限的勝利,他迴歸了不忘初心的光輝與榮耀。他為此失去了生命,贏得了信仰所賦予的永生。

我們都渴望釋放自我、解放天性、超越極限、超越不可能並贏得勝利和尊嚴從而自我認可並獲得理想不滅的力量,作為一種勵志,不妨把Chariots Of Fire(烈火戰車,1981)和《終極勝利》(The Last Race,2016)連起來看一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