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來了個“賬本書記”

從2016年7月至今,楊恆掛職杭錦旗巴拉貢鎮昌漢白村第一書記已近3年。

剛到任時,很多人跟他講,昌漢白村是巴拉貢鎮最窮的一個行政村,基層黨支部渙散,村集體沒有什麼好項目……面對眾人的不看好,面對老鄉的猜疑顧慮,楊恆沒有退卻,而是沉下心、想辦法,瞭解村民困難、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百姓困難,咬緊牙關把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做到農牧民的心坎兒裡。

白天忙完工作,楊恆就利用晚上時間,逐戶到貧困戶家算家底。楊恆有個隨身攜帶的“賬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該村貧困戶基本情況和2年多來產業發展和收支情況。因此,村民也親切地他為“賬本書記”。

翻開楊恆的“賬本”,在石生華家的基本情況和扶貧措施下面,詳細列出他家的產業發展規劃:電商訂單糖糯玉米2畝,收入7000元,生產支出1792元,收益5408元;養殖方面,27只羊,出售3只羊羔收入900元,計劃冬季出欄10只肉羊,可收入7000元,領取補貼1000元,除去3000元的飼草料錢,收入5000元……一筆筆收入、支出,楊恆都為老石細算下來,後面還記錄著他家目前的生產生活困難以及下一步的發展計劃。

楊恆一邊與石生華老兩口核對著情況,一邊拉著家常,老石邊聽邊不住地點頭,“有這樣的書記幫襯著,我們還愁啥呢……”

經過一個月對全村462戶常住戶進行走訪,楊恆提出利用優勢條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村電商的想法,可一開始就被村幹部和村民認為是“太遙遠”的事情。為打消大家的疑慮,楊恆帶領村民代表、致富帶頭人、村“兩委”多次學習考察,村民的思想觀念不僅得到轉變,發展慾望也更加強烈。說幹就幹,楊恆一方面帶領昌漢白村5名黨員率先做起農村電商,註冊了杭錦旗美麗鄉村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昌漢白公社”農產品品牌,並採取“微商城、微直播、微社群”三微模式,鼓勵貧困戶和農民加入到電商行列。另一方面,考慮到村裡人均不足3畝地的實際情況,鼓勵農戶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開心農場”等精細化農業模式。

昌漢白村交通運輸便利,氣候條件好,再加上兩邊都是沿黃河農區帶,特別適合種植有機果蔬。在楊恆眼裡,這些都是發展電商的優勢條件。“如今,昌漢白的電商已經是家喻戶曉,連80歲的老漢都知道,在那個上面可以賣自家的土雞蛋。”

讓貧困戶作農特產品“代言人”,也是楊恆使出的一個招數。如今,在他的發動下,昌漢白村的許多貧困戶都成了農產品代言人,不僅增強了發展信心,也激發出強烈的發展慾望。 張民生是村裡第一個“觸電”的人。之前,由於他家地少,一年沒啥收入,因此灰心喪氣,破罐子破摔,整天喝酒撒怨氣。自從楊恆讓他當了“糖玉米”代言人,“觸電”後撈到了第一桶金,就開始悶頭好好幹。

楊恆在鼓勵貧困戶開展訂單銷售糖糯玉米、西瓜、土雞等農副產品的同時,還推出了“超甜西瓜、農家自釀葡萄酒、四季奶茶”等一批網銷主打商品,帶動農特產品線上線下銷售。他鼓勵貧困戶入股加盟或到企業務工,發展種植、養殖和進行農副產品加工,在拉長產業鏈的同時,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截至目前,黨支部電商扶貧中心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帶動6個專業合作社、8個家庭小作坊,培育黨員電商中心戶3戶,帶動貧困戶25戶,戶均增收1500元,40戶貧困戶脫貧38戶。

楊恆為了自己的事情拉不下臉,不願意求人。可是為了村民和村集體的事情卻是想盡辦法,費盡心思。有人戲稱他為厚臉皮的“討吃”書記,聽到這樣的稱呼,楊恆不好意思地笑著直撓頭:“為了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為了村裡的發展,就算當這個‘討吃子’我也願意。”的確,為了昌漢白村的發展,楊恆到處“化緣”,為村裡“討”回了不少“福利”。

為了全力推進電商扶貧工作,楊恆先後爭取到電商扶貧專項資金20萬元。為了解決灌溉渠道老化破損的問題,楊恆一趟趟地跑上級主管部門,為昌漢白村爭取“一事一議”建設專項資金70萬元和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萬元,新打機電井6眼,配套完善了水泵、井房和渠道……楊恆還帶頭主動走訪愛心企業,引進企業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鼓勵愛心企業採取“村集體+龍頭企業+貧困戶”的模式,建設300畝經濟林、80畝開心農場。同時,結合地域條件建設完成特色加工坊和草顆粒飼料廠。結合電商扶貧模式,昌漢白村先後引進內蒙古千牛服務集團、內蒙古終點物流等公司開展結對幫扶活動,銷售農產品創收15萬元。

2017年,《人民日報》曾先後11次報道昌漢白村電商扶貧、產業發展和村集體經濟建設。如今,看到辦公室掛滿村民送來的一面面錦旗和村民獲得豐收時的喜悅,楊恆覺得,當第一書記做的事情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就是對他工作最大的鼓舞與支持。貧困戶張明生說:“楊恆是一個能設身處地為村民著想的好書記,我們脫貧致富更有信心了!”

辛苦不負有心人,2018年,楊恆躋身鄂爾多斯“好人榜”。文/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王玉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