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怎麼樣的一部電影才能夠稱其偉大。

是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科幻齒輪下點綴著社會寓言、精神哲學的底色,還是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戰爭炮火下訴說著時代藤蔓、人性謳歌。

或是黑澤明的《七武士》,以武士道為載體,闡述日本文化底蘊跟武士階級宿命,再或者是黃東赫的《熔爐》,聚焦現實控訴人性的荒蕪、社會的黑暗面。

沒有高低之分,以上經典均從不同維度詮釋了電影脈搏,在給人類留下文明標杆的同時,更讓電影文明反作用於社會發展。

《偷自行車的人》同樣如此,影片在被奉為影史不朽經典的同時,更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振聾發聵的影響力。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堪稱新現實主義的先驅。

其《偷自行車的人》之偉大,不僅是聚焦社會、反映現實幾字就能概括的,該作更重要的不僅是促進電影語言革新,更在當時成為了反法西斯、實現民主改革的武器。

影片誕生的1948年正值二戰落幕,意大利人民飽經戰亂蹂躪、社會經濟百業待興。

當時以維托里奧·德·西卡《偷自行車的人》、R.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朱塞佩·德·桑蒂斯的《羅馬十一點》等作品為代表,在電影領域演變成以紀實性手法為核心的批判現實主義流派。

由此電影行業開啟新現實主義的戰後啟蒙之旅同時,也引發了世界電影行業的革新。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偷自行車的人》便是新現實主義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

當時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向來以批判風格鮮明、鏡頭語言強烈著稱,而純樸的攝影、乖張的主題更在當時成為社會的反光鏡。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就是在鏡頭語言上的反覆淬鍊、表達現實上的精細雕琢,才成為了新現實主義導演中的集大成者。

他的前作《擦鞋匠》就很好的對新現實主義發展起了催化作用,到了《偷自行車的人》,導演對新現實主義美學上的反映,對社會寓言、時代弊病的鞭撻抨擊,更讓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達到了時代巔峰。

之後這種風格更被中國第六代導演所借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賈樟柯的《小武》、《站臺》等作品。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影片當時摘得了奧斯卡最佳榮譽獎。

之後更被媒體評為世界影史十大不朽影片之一,而在當下眾多電影評選中,也多次被列入影史十佳行列,這也可見其歷久彌新卻難以消退的世界影響力。

當然對於這種頗具美學特質的流派作品,一般都會因表達晦澀被束之高閣。

如意大利同時期導演羅伯託·羅西里尼拍攝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戰火》、《德意志零年》。

這三部反映二戰傷痛的新現實主義作品,均因表達鬆散、情緒薄弱,被文青奉為經典卻難以讓普通影迷所接受。

其中《德意志零年》與《偷自行車的人》一樣也加入孩童視角來詮釋時代變遷,但因表達含蓄、劇情吞吐,其影響力也難以跟《偷自行車的人》企及。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偷自行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兼顧了美學跟敘事。

除了鏡頭語言上的迭新、時代主題下的控訴,其情節輾轉也十分自然融洽、樸實飽滿。拋開時代背景而言,這同樣是部不可多得的經典。

在情節設定上,影片並沒有對社會進行大肆渲染,而是利用影片主角一家三口細微之處的刻畫,來反映出了當時時代背景跟人民境遇。

這種方式與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小鞋子》如出一轍。

作為一部溫情片,《小鞋子》同樣沒有消費伊朗的苦難,而是以小見大,利用一隻小鞋子、利用兄妹間的款款溫情,來反映社會、反映伊朗當下民眾的境遇。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偷自行車的人》同樣採取了以小見大的敘述方式。

不過《小鞋子》裡面代表著希望的“鞋”在這裡變成了“自行車”。

在現實中這兩個都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但是在影片中、在當時環境下,這個微不足道的意象卻代表著未來與希望。

《偷自行車的人》中男主角里奇找到了一份廣告張貼的工作,但要求是他必須要有一輛自行車。為了工作他們變賣了家當才贖回了以前自行車。

自行車進而成為維繫一家生活的工具。

對於裡奇而言沒有太大奢求,能夠簡單生存下去便已足夠,但生活往往喜歡跟窘困的人開玩笑,在一次張貼海報中裡奇的自行車卻被偷走。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這種戲劇化的製造就如《小鞋子》中的鞋丟了。

其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物品的丟失,更是代表著未來的幻滅、希望的消散,甚至會成為一個家庭的悲劇。

聽起來也許有些諷刺,一個鞋、一個自行車就能到導致一個家庭的悲劇,但在當時二戰剛結束的時代背景下、對影片中一家三口而言,工作就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而自行車則是他們寄予生活的全部期盼。

現在自行車丟了期盼沒了,未來也隨著破滅。

所以對裡奇而言,自行車的丟失無亞於世界崩塌,所以他想做的就是儘可能在短時間內找到自行車。

也就是這個簡單的故事,濃縮在不到九十分鐘的劇情裡,卻塑造出了一部影史偉大且不朽的傳奇經典。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主要在於,影片過於真實就如現實中的縮影。

裡奇跟孩子布魯諾尋找自行車的過程看似簡單無趣,但情節的幾經折轉卻關乎著家庭的破滅與否。

一次次有了線索、又一次次丟失,裡奇的心如同在懸崖邊上徘徊,而觀眾們也將被其牽引,因一輛自行車而感受到生活跟現實的壓力。

這本是個煎熬的過程,因為觀眾要目睹著裡奇一次次的希望破碎,而且身為父親裡奇最後連父親的尊嚴都難以保全。

整部影片過於壓抑,讓觀眾們一次次因自行車的蹤跡所牽引。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而兒子布魯諾,也成了電影中僅存的美好象徵。

當裡奇找到偷自行車的人試圖要回來,卻被別人倒打一耙圍攻,此時兒子布魯諾就擠在人群中,畫面讓人格外讓人心酸。

而在裡奇慌忙尋找自行車時,布魯諾被丟在一旁,而聽到遠處呼喊有孩子落水,裡奇才反應過來跟孩子相比工作似乎也並不值一提。

所以影片才有了最夢幻的片段,他與孩子一起去西餐廳吃披薩。

那一刻忘記了明日的生活艱難、忘記了自行車還無下落,只想尋求短暫的逃離跟滿足。而望著身旁家境優渥的孩子身著華麗、在哪裡不必計較的大快朵頤,又將父子的窘迫從夢境拉回現實。

他們明天還要生活,他們必須找到自行車。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沒辦法,這就是現實還是要生活。

當希望一次次落空,裡奇已經沒有出路了。對他而言沒有自行車就沒有工作,沒有工作就代表著生活困境。影片最後的鏡頭將裡奇的窘迫顯露在我們面前。

鏡頭特寫下里奇大汗淋漓、而配樂也轉瞬變得高亢激進,我們也知道,生活終於將這個老實的男人逼到了絕路。

我們知道會發生什麼卻無力勸阻,父親試圖讓布魯諾先走,維護他自己僅存的尊嚴,然後他轉身偷了別人的自行車,成為了他最痛恨的偷盜者。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但他卻沒有別人那麼幸運,等待他的是眾人席捲下拳打腳踢,最後甚至憤恨的要將他送往派出所。

這一段可以說相當諷刺,原本丟車人卻成為偷車賊。

而布魯諾看到父親被打哭嚎前來,那畫面更是讓人心酸不已。

最後不知所措的父親僅有的形象崩塌,在布魯諾的痛哭下他們放了他裡奇,可這個男人又能去哪呢?

畫面最後定格在他與孩子被簇擁在人流裡,那個要強的男人留下了淚水,而那個天真的孩子還在呆呆的望著父親。

僅有萬人打分,憑什麼它被評為影史十大傳奇

孩子不會知道父親為何落淚,而觀眾們卻知道父親為了什麼。

對於裡奇而言一切都在那一刻崩塌了。

他的家庭、他的未來、他對生活的嚮往希冀。

最後他只能漫無目的被人流簇擁前行,即使他不知道將去往何方,將面臨著什麼,但沒有辦法他也只能前行。

畢竟那個時代的他們...

沒有選擇的權利,只剩下逃命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