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兩類孩子。

一類孩子特別自信,甚至有些自大。週末陪小樣在公園玩的時候,就碰到一個4歲的小男孩。他踩著石階,輕而易舉就爬上了一個高高的平臺,看起來平時經常玩。

小樣看到了,也想像哥哥一樣往上爬。不過因為缺乏經驗,小樣有些沒自信,必須確保我在身後保護他,他才敢嘗試。

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這時小男孩看到了,跑過來一個勁地對我說,“我自己就能上去,都不用幫忙,我很厲害吧。

還有一類孩子特別地不自信。他們不敢嘗試挑戰,只肯做自己熟悉並且擅長的事。

小樣媽有個鄰居家的小女孩就是這樣。她畫畫很棒,很喜歡拿著粉筆在小區樓下畫畫。可若是你讓她試試其他的事,比如玩滑板車、跳繩,她就會一口回絕,“我不會,我不要玩”,大人怎麼勸都沒用。

孩子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其實都源於“自我概念”的體現。

發展心理學認為,“自我概念”是我們對自己的總體印象,是對自己能力和特質的想法。

對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過程有一些瞭解後,我們就能明白,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為什麼總是自信心爆棚,一點都不懂得謙虛。為什麼有些孩子又特別地自卑,覺得自己幹什麼都不行。

01 自我概念的發展——孩子是怎麼看待自己的?

0-15個月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

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4-10個月的時候,寶寶通過伸手拿東西、抓握、自己做一些事情,實現了對外部的控制

同時,他們的自我一致性也得到發展,比如玩躲貓貓遊戲的時候,他能明白我和你是不一樣的。

15-24個月

寶寶是什麼時候發現鏡子裡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呢?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孩子的鼻子上塗紅點,然後讓他們照鏡子。

如果孩子能明白,鏡子裡的人是自己,他們就會用手摸鼻子上的紅點,想要把它擦掉,而不是指向鏡子(好佩服研究人員的智慧)。

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通過這個實驗,心理學家發現15個月以下的孩子完全沒有擦鼻子的動作,3/4的18個月大的孩子和所有24個月大的孩子都有擦鼻子的動作。因此他們認為,孩子在15-24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出現自我意識。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一向乖巧可愛的孩子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糟糕的兩歲。因為有了自我意識,明白我和你是不同的存在,所以孩子強烈地想要按自己的想法來做事,而不是屈服於別人的意志。

可以說,我們眼中的叛逆和任性,其實是孩子為了爭取獨立所做出的健康的努力

如果這一階段,我們能尊重他的自主性需求,用合理的方式引導而不是打壓孩子,就能幫他建立起良好的自尊,孩子會變得自信、有勝任感、勇於接受挑戰。

(具體的方法小樣媽會在後面給到大家。)

3-5歲

這一階段,儘管已經知道自己和別人是不同的,但孩子還沒辦法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們會傾向於接受成人對自己的評價。大人怎麼看待他,他就怎麼看待自己。

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受認知能力的限制,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具有“全或無”的特點,要麼覺得自己很棒

,像爬臺階的小男孩一樣超級自信,要麼就覺得自己差勁極了,什麼都做不好。

相信爸爸媽媽看到這裡,一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吧。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怎麼評價他。千萬別把“笨蛋、你真差勁”這些詞掛在嘴邊。

5-7歲

這一階段,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和經驗的豐富,孩子的自我概念發展會出現質的飛躍。

從覺得自己全能,什麼都好(我會數數,我很強壯,我能搬動這把椅子),到能夠理解自己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均衡地評價自己(我跑步很快,但數學不厲害)。

不過孩子依然會很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包括父母、老師、同齡人等。我們要多給孩子好的反饋,而不是打擊、批評他。

02 怎樣應對“糟糕的2歲”,才不會讓孩子自卑?

瞭解了孩子自我概念的發展歷程,我們就明白了,一方面,

學齡前孩子對自己的超高評價並不是自大,不懂得謙虛,而是受認知能力的限制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正常現象。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去要求他們。

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另一方面,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家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我們要避免消極地評價孩子,多給他積極的反饋和引導。

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尤其是面對2、3歲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清,不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又因為自我意識的出現,拼命想要說了算。

面對固執的他們,我們要怎麼做,才不會打擊他們的尊重心呢?給大家分享幾個方法。

1、 維護好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多陪伴,多理解他們的感受。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因為任何時候,他都有家這個安全的港灣。

2、減少不必要的限制和誘惑。

比如家裡儘量保證安全,把危險的東西都收起來,而不是等孩子玩剪刀的時候再跟他說“不準玩”。

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同樣,糖果、可樂這些零食不要放在家裡,孩子看不到,就不會想著吃了。太多的“不行、不準”容易增加衝突,削弱孩子的勝任感。

3、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比如不想讓孩子繼續看動畫片,我們就找2個有趣的活動讓孩子選擇,“我們要讓眼睛休息一會兒。你想和媽媽玩躲貓貓,還是玩橡皮泥?”

讓孩子做選擇,既能讓他獲得掌控感,又能培養他做決定的能力

4、用建議而不是命令。

我們想要讓孩子做什麼事的時候,儘量不要用命令、催促的口吻,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

我們可以面帶微笑地提出請求,“已經很晚了,我們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

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5、把要求和開心的事聯繫起來。

比如孩子不肯睡覺,我們可以提議一起躺在床上玩一個安靜的遊戲,而不是生氣地責備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都幾點了,還不睡覺!”

6、建立規則要有一致性。

如果我們把必須遵守的規則和孩子講清楚,保持規則的一致性,孩子是會願意遵守的。

但如果我們按自己的心情給孩子提要求,今天心情好了,邊吃飯邊玩玩具就可以接受,明天心情不好,就不準孩子邊吃邊玩。這樣的話,孩子不僅會感到很困惑,還會很生氣,不願意被我們管束。

總的來說,對待叛逆期的孩子,我們要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衝突,明確規則,用尊重、平和的方式贏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用打罵、懲罰的方式,傷害孩子的自尊。

03 對於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更自信?

孩子總說“我不會”,不願意嘗試新挑戰,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怎樣讓低自尊的孩子變得自信,不怕失敗,努力去嘗試呢?

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給大家推薦成長型思維中“尚未達到”這個概念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容易放棄、害怕挑戰的人大多認為能力是固定不變的。比如我數學不好,沒有天賦,那不管我怎麼努力,都沒辦法學好數學。有了這種想法,很多人就會放棄努力,因為努力不過是更多次的失敗

而那些不懼挑戰,越挫越勇的人,大多屬於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變的,失敗不是因為我笨,而是方法不對,或者努力不夠。只要我繼續嘗試,付出努力,就會獲得成功。

想要幫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讓他們擁抱挑戰,不再把“我不會”掛在嘴邊,我們可以給他講講“尚未達到”這個概念。

把成功比做一條路,我現在沒有到達終點,不代表我永遠到不了終點,我和成功之間的距離可能只有500米,800米。

總說“我不會”的孩子,如何讓他變得自信,不怕失敗?

只要我願意多嘗試,不斷提升必須的能力,就能向成功一步步靠近。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成長型思維的提出者說,“分數與成就能夠告訴你學生當前的水平,卻無法告訴你學生最終的水平。”

所以下次,當孩子因為失敗而氣餒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

和上一次比,你進步了多少,離成功又邁了幾步。還可以一起想一想,我們在哪些方面還可以改進,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試一試。

當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想辦法和驗證答案上,而不是陷在失落的情緒裡否定自己,他就能通過努力不斷累積成功的體驗,成長為一個高自尊的人。

歷史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