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遊早該降價提質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謝仕亮

“五一”4天小長假臨近,關於旅遊的話題也跟著熱了起來。近日有網友“曬”出一筆旅遊賬單:在某個時間段,從北京前往越南胡志明市的機票價格比前往廣州的價格還便宜,考慮到越南當地的民宿價格和景點票價,感嘆“國內遊比出國遊貴”。

國內遊早該降價提質了

儘管有旅遊行業人士對此表示異議,認為旅遊作為特殊產品,因空間、時間和其他要素不同,價格有很大差別,以個例比較得出“國內遊比國外遊貴”的結論不科學。但遊客有自己的真實體驗做註腳,而且連年高速增長的出國遊用戶也提供了佐證——據飛豬《2018年度旅行報告》顯示,2018年出境遊用戶同比增速超境內遊用戶20%。因此,“國內遊比出國遊貴”“有錢,國內走;沒錢,出國遊”的感慨,才會引發遊客共鳴。

國內遊之所以貴,是因為國內遊在吃、住、行、遊、購、娛這六大旅遊要素上都不便宜。同時,國內旅遊供給機制上公共類型相對較少,大資本進入旅遊業各個環節後都需要市場回報,這從“國內很多景點景區申請上市”就可見一斑,當市場化運作成主流,國內很多地方的旅遊價格就降不下來了。

事實上,國內遊被吐槽的原因不只是價格貴,真正影響遊客對國內遊評價的是綜合旅遊體驗,國內遊特別是在旺季,景區人滿為患,服務力不從心,“打卡點”要排隊拍照,酒店供不應求價格高企不下,欺客宰客時有發生,性價比不高。

而同等的價格在國外“冷門”旅遊目的地,往往可以住更高檔的酒店,享受更優質的服務,更休閒、放鬆,體驗感更好。

都說旅遊是國人的“幸福必需品”,面對“國內遊比出國遊貴”的吐槽,各地應有針對性地解決遊客出遊“花得不值、玩得不爽”等痛點,積極降價提質,多措並舉打好“體驗牌”。在旅遊產品供給上發力,相關旅遊目的地應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特點,突出主題和個性化,開發獨特稀缺的旅遊產品,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在交通上優化出行方式,探索推出應季的“鐵路+景區”交通方式,把費用降下來,把便利提上去;搬掉高價門票這塊絆腳石,全面開展門票定價成本監審或成本調查、價格評估工作,把國家發改委關於降低景區偏高門票價格的相關要求落到實處;在景區管理上,引入更科學的客流管理和預警手段,做好遊客“熱力分佈圖”,及時提醒遊客分流,避免遊客“千里迢迢到景區下餃子”。此外,各地監管部門還應完善消費者痛點發現機制,對近年來人們關切的“在線預訂亂象”“遊客信息安全黑洞”“酒店衛生亂象”等擾亂市場行為進行精準治理,積極保障遊客合法權益,讓遊客可以放心消費。只有不斷提升遊客出行體驗,才能增強與全球旅遊目的地“同臺PK”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