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概况

老城区隶属河南省洛阳市,位于洛阳市城市区中东部和北部,地处东经112°17'10"至112°33'10";北纬34°46'10"至34°36'20",是洛阳最早的建成区。东与瀍河区为邻、西与西工区、南与洛龙区、北与孟津县相邻,是全市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老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古洛阳现存风貌最古老的城市区。其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42年的西周时期。北宋始设河南府城,“老城”之名由此而来,金设“金昌府”。1948年5月洛阳解放后,经过8年的政权建制过渡时期,于1956年1月正式成立老城区人民政府。

老城区总面积56.74平方公里,总人口(公安部门提供)为176587人(2013年末)[1],辖8个办事处及21个行政村,26个社区[2],拥有丽景门、山陕会馆、八路军办事处、都城博物馆等景点[3]

2018年6月,老城区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老城区位于洛阳市城市区中东部和北部,是洛阳最早的建成区,是洛阳市六大主城区之一,也是全市经济、文化、商贸中心。老城区现辖8个街道办事处,含32个社区居委会、11个行政村,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7平方公里;总人口18.5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区人口14万,占全市人口2.5%。

老城区物产资源丰富,牡丹、苹果、枣、梨、大棚蔬菜等声名远播周边地区。老城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并由北向南倾斜,自然形成邙山黄土丘陵区和城区内盆地两部分。

老城区政府所在地:老城区环城西路58号。

老城区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比较著名的有东汉的董公祠、妥灵宫,隋朝的周公庙,唐朝的明堂,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庙,明清的鼓楼、山峡会馆等。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概况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概况

朱文公祠

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文公祠位于南关风化街口,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对该祠进行修缮和扩建。该祠坐北朝南,依南北中轴线依次为牌坊、东西厢房、前厅、大堂、后堂。整体布局严谨,风格独特,为典型的古代纪念性祠堂建筑,现存前厅、大堂、后堂。

妥灵宫

妥灵宫(又名关帝庙),位于今文明街东端。该宫坐东向西,有门楼三间,通道一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供关羽像。据现存碑记记载:“妥灵宫为曹氏(操)所建”。因关羽死后,其头颅曾妥放于此故名。自汉以来,妥灵宫成而毁,毁而复成,经历了1000年风雨。明末,妥灵宫再次被焚,宫殿沉埋于瓦砾之中。乾隆年间,由河南府学博士张宾贤(儒学教授)、郜大鼎(儒学训导)创议,因旧基而重建,贵官士大夫及商贾细民不约而集百余人,四方慕义而捐者不计其数,越三月而就。现原建筑几乎全毁,仅存石碑二通和门房通道三间,遗址为文明街小学家属院。

五圣堂

五圣堂位于西和巷西头,其建筑基本完好。据其门楼下北墙镶嵌碑文记载: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始建何年不详。该堂坐西向东,面对西和巷。堂址长13米,宽4米,木板楼房建筑,后殿一间,卷棚一间,门楼半间,楼上供奉财神、火神、关帝、瘟神。楼下供白衣大士。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为香火会。

董公祠

董公祠位于今老城东大街132号,即民主街南口与东大街交叉处西侧路北。是为纪念东汉大夫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始建于明代,原筑座北向南,祠内正殿一间,卷棚一间。现院内存有民国期间的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岁次丙申”石碑一方。该祠经改建现为旅社。

四眼井

四眼井位于东南隅东南角,因该街存此井而得名“四眼井街”,所谓“四眼”是在此井四周置四眼站位,可供四人同时取水。元代“金元城池图”中已有此标注,据此推测年代应在宋元之前。相传此井早先位于东汉末曹操军马草料场附近,为曹军训练军马取水用井。当地百姓称井水有“苦、辣、酸、甜”四味。现该井干枯填埋,仅留井口,2000年修建该街道路时,井口埋于路下。

天津桥

天津桥系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二月,营东都洛阳时所建,桥的位置在隋朝东都的端门正南三百步外。据记载,出端门百步有黄道渠,渠宽二十步,上有桥三道,过渠二百步,到洛水有天津浮桥。浮桥跨水一百三十步。 《方镣记要》中记载:隋天津桥系用大船连以铁索,南北起夹楼。后被李窑的农民起义军烧毁。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在天津桥的故址,垒方石为墩造石桥,又名洛阳桥。天津桥有七次被修复,解放后,市政府在天津桥之侧筑起了一道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又于1983年与原桥并齐再筑一道新桥,作为快车道,先建的桥为慢车道,现天津桥仅剩一孔桥眼,桥上建有四角翘起的小亭,此即是天津桥遗迹。

洛严关

洛严关位于南关菜市西街南口(雷家口),始建于清代。为防城郊“刀客”入城所建。二层砖石结构,进深5米,宽6米,高近7米,大青砖所砌,二层起楼为守夜者望。关口南、北上方各嵌1×0.5m石碑一方,书“洛严关”、“口保”。该关旧时所处南关码头,傍晚码头收船后即闭关门。现关门无存,仅存碗口大门闩臼。

察罕贴木儿墓

察罕贴木儿墓位于苗南村三组,墓冢封土上圆下方,高约15米。察罕贴木儿,字延瑞,颖川沈丘人,元末名将,同时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曾多次与农民军作战,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六月在山东东平被王士城所杀,葬于此,后进村梁王。据民国33年李健人所编著《洛阳古今谈》载;“元赠颖川王察罕贴木儿墓,在县西万福寺西,今寺已废,墓在城西北八里许石碑凹金谷园村北邙山下,方形墓,东西各二十八弓,南北各三十弓,高八丈,占地九亩六分;帖木儿为一元代名将,驻镇河洛,威名远扬,今墓已作驻军练习射击靶场,墓前翁仲石兽犹存焉。”1983年7月发掘此墓,在墓前50米处出土石翁仲一件。

王家节孝牌坊

王家节孝牌坊是老城区至今保存下来唯一的石牌坊。位于广平街东头洛阳市钢木家具厂址。牌坊高4.4米,宽3.8米,两边底座有石狮一对,高0.5米,坊额刻“思纶宠锡”四个大字,下额刻有“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岁次甲申三月上元初吉建立”。

明福王府

明福王府及石狮明神宗朱翊钧三子福王朱常洵王府.占地约23000余平方米。2000年洛阳市人民政府在此大规模兴建青年宫文化广场。石狮位于今青年宫广场南,一雄、一雌,原为明福王府门前左右之石狮。由汉白玉雕刻而成。整体由蹲座狮和狮座两部组成。两石狮昂首挺胸,各长1.03米、宽0.8米,高2.12米,狮背上各有2狮仔嬉戏。雄狮右前脚踩球,口微张;雌狮左前脚抚耍1狮仔,口微张,左前小腿部现已损五分之二。狮座离地高0.9米,整座为反“工”字形,上平面:长1.60米,宽1.26米,上层四周阳雕莲花托瓣,下层四周皆阳雕2狮戏球,凹部四周阳雕花卉。

洛阳县衙

洛阳县衙明、清期间曾几易驻地。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之前,在今青年宫处。之后,该处扩修府王府,县衙东迁迎恩巷(今民主街)之北,今民生制药厂、铁路家属院和消防中队址。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留县,县衙回迁明朝福王府处。民国3年(1914年),再次东迁民主街之北至洛阳解放初。之后至1955年此处为洛阳市人民政府驻地。县衙占地54万平方米,东西宽600米,南北长900米,坐北向南,据说大门两侧的石狮为唐代所雕(现已失)。进大门迎面影背墙高9米,长12米。县衙内建筑为明清式风格殿堂、庭院。

祖师庙

祖师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北大街北段路东。占地1688.23平方米。现存有大殿,耳房。占地面积340.80平方米,大殿面南背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左右暖阁各一间,歇山顶,四周皆斗拱,飞檐起翅,琉璃瓦覆盖,顶部正脊两端陶塑龙吻,脊背上饰龙、荷花彩陶浮雕,殿顶四角戗脊背上塑四神。大殿数根巨柱、梁枋均饰以彩绘。1996年洛阳市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修缮。

三官庙

三官庙(三官:道教信奉的天、地、水三神。又称延福宫)位于今康乐巷南段东侧,据《洛阳县志》记载:“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伊王建,内祠三官,范铜为像。”俗称铜三官庙,原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玉皇阁,庙前有戏台。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香会。现仅存后殿,占地约130平方米。东半部顶坍塌,其他建筑遗址现为居民楼房。

文峰塔

文峰塔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南关东和巷东头。据塔前原有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北宋,元、明二代历经修葺,明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塔以清石垫基,通体以大清砖砌成。塔身平面呈四方形,基层7米,依次递减,顶层3米见方。塔分9层,高近30米,1至8层均向北开一弧形拱门,第9层四面开门。拱门皆有题额,如“高瞻远瞩”之类。塔内原设有木板楼梯,可盘旋而上。塔顶高3米许,锥形,锥端竖一铁,串有三个园形陶制彩色“宝珠”,每个直径70厘米,黄、白、绿三色相间,现仅存一个。

钟鼓楼

钟鼓楼正名樵楼,亦称鼓楼是古代用以报时之楼,早晨撞钟,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鼓楼建筑:占地288平方米。拱券楼台通体用规格为10厘米×20厘米×43厘米大青砖砌成,台面15米见方,高7.6米,拱券门洞宽4.2米、高5.3米,拱券东西两端门额各镶嵌长1米、宽0.5米石匾各一方,东刻“就日”、西刻“瞻云”,为斗大楷书阴文。台南边有一登台之道,宽1米,青石板台阶。台上正中建12米见方两层钟楼一座,高8米,明清式建筑,砖木结构,石柱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楼14围红色园形檐柱支撑,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翘角飞展,戗脊饰动物选型;二楼14围金柱由一楼贯通拖起,歇山顶,四周皆斗拱,琉璃瓦翦边,青瓦覆面,屋脊饰望兽吻,四角飞檐起翘,舒展伸张,戗脊饰动物造型,下悬风铃;与一楼匀称重叠,比例和谐。一楼正中架大鼓一面,二楼正中吊铸铁大钟一口,高1.6米,口径1.5米,上铸八卦图、龙凤梅菊等图案和“皇帝□□国泰民安”字样,另铸有小字,因锈蚀已无法辨认。该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与白马寺钟同时铸造,因铸造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故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之说。

河南府文庙

河南府文庙(俗称府文庙,文庙是祭奠孔子的地方)位于今老城区文明街,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其建筑大部分已拆除,原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左右,现为文明街小学。文庙初创时间失考。左右各有一间暖阁。穿过戟门,三条石板通道直通月台(长方形)。月台高约1米,台南正中有两列台阶,两台阶之间嵌一块宽1.5米、长2.22米的浮雕二龙戏珠青石板。

河南府城隍庙

河南府城隍庙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区西大街西段北侧,占地120亩(约8万平方米)座北面南,正南辕门三间。依次之北山门(山门内侧东西两边塑有马童牵引的泥马两匹。现已无存)、南戏楼、六角石柱亭、北戏楼,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庙内主体建筑是威灵殿,为歇山九脊单檐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安国寺

安国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老城区敦志街40号,据李通志记载: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0年),原寺院占地近万平方米,座北向南覆盖府治南(今老集一代)。山门,位于顺城东街,寺内有前殿、中殿、后殿,气势壮观,常年香火不断。明洪武初(公元1370年左右)安置僧人在此主持香火。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时,该寺称钟楼寺,后又恢复原名。现该寺仅存大殿、中殿、后殿及周边空地,占地600平方米,为洛阳市第一中学校办灯具工厂地址。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西会馆,位于今老城南关,九都东路南侧,正对路北风化街口,是清代陕西、山西两省来洛商人聚居场所。该馆全部建筑,均为清代木结构,座北朝南。山陕会馆原位于南关马市街与校场街一带,1995年修建九都路时,从其穿过,会馆保存基本完整。

金谷园:

金谷春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旅游景点

豫西窑洞

豫西窑洞是20世纪90年代末老城区为适应洛阳市旅游产业大发展在位于该区邙山镇挖掘的颇具古朴民风的旅游景点。豫西窑洞以散落在邙山镇前里、中沟和冢头村的窑院为代表,多是在平地下挖方坑,以斜坡与地面相连的天井窑洞院。个别距今200余年。窑院深10米左右,面积在100-300平方米不等,四周挖窑孔,按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布局排列亦分为“上房”、“厦房”、“临街房”,其中有卧室、厨房、储藏室、牲畜饲养间、厕所、书房、过道等设施。院中挖有渗井用以排渗日常生活废水和雨水,地窖用以时蔬、瓜果、粮栗等保鲜。院内大多植以泡桐、冬青、月季、万年青等树木花草。窑洞一般是土窑洞,家境富裕的也有将井壁或窑孔房间用砖石或沙石加固拱券。窑洞温差较小,冬暖夏凉。

吕祖庙

吕祖庙又称吕祖庵,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筑的古宫观。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北三公里、井沟村,现洛孟公路东侧。庙宇二十六间,三进两院,布局严谨、小巧玲珑,红砖青瓦、槐柏葱蔚,西临邙崖、东临廛河,清幽别致,堪称洞天福地。相传吕洞宾入道后东游洛阳时,曾在此楼庵修道,并作诗传世;后值沧桑遗迹荡然无存。据庙内碑文记载,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洛阳名士任仲芙,首先捐款建此庙,后不断增修。

道教称仙人住所为洞,吕洞宾号纯阳子,故庙名“纯阳洞”。原庙内各殿塑像、经卷、法器和签板均毁于“文革”中。

1981年,洛阳市文物部门曾予修缮,1993年又进行了扩建,1996年洛阳市政府拨款重修吕祖庙,除恢复主殿纯阳殿——吕祖像、副殿崇圣殿——吕祖父母像外,又于山门两侧配房增塑了八仙像,称八仙殿,前院两垣内壁增修了两幅大型青砖浮雕—“孔子间道、老子出寒山”,“吕祖斩赤龙、黄鹤一去不复还”和“琉璃二龙戏珠”。

洛阳牡丹园

洛阳牡丹园位于老城区邙山镇苗北村,园内占地面积150亩,周边另有300多亩牡丹生产基地。由当地农民筹资,各级政府扶持于1992年始建。该园有全国九大牡丹系列红、绿、白、黄、兰、粉、黑、复色等品种500多个,450多万株,引进种植日本、美国、法国以及国内西北、江南等牡丹珍品。由于该园海拔高、受温差的影响,花期较市区长,早、中、晚从每年的4月10日初开,延至到“五一”以后。

国家牡丹园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中沟村,其前身始建于1978年的郊区国有苗圃。1992年7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在苗圃的基础上成立牡丹基因库和国色牡丹园,1992年8月-2000年该园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形成规模。

1995年5月该园开始重点转入牡丹非自然花期的生长状态及成花特点的研究,2000年,牡丹全年开花研究获初步成功。现占地10余公顷,种植牡丹80余万株,其中拥有7种野生牡丹和四大种群牡丹,九大色系,500余个园艺品种,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外牡丹116种,新培育品种70余个。

古墓博物馆

古墓博物馆坐落于老城区邙山镇冢头(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村,距市区6公里,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配合洛阳市基本建设中,调查发掘了一百余处原始社会和五大古城(夏代二里头郭城、商代西亳城、周代王城、汉代洛阳城、随唐东都城)遗址,以及万余件古代墓葬,出土了数十万件文物。1985年为发掘景陵,经专家多方鳞选,颇具有代表性的墓葬26座,集中复原于此陵东侧,成为我国第一座以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陈列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展示中国古代葬俗制度演变轨迹的特色型博物馆。

1987年新馆落成,至2000年搬迁复原上自两汉、下迄宋金的历史典型古墓葬25座。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汉“傩戏图壁画墓、卜千秋画墓、新莽时期壁画墓、东汉东骑图壁画墓、曹魏正始八年墓、西晋关内候裴诋墓、北魏孝文帝之孙常山之台已墓、南平王元墓以及西域安国人唐代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和五座仿宋木结构、雕梁画栋的砖室墓等。尤其是琳琅满目的古墓壁画,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江阳王元叉墓墓室顶所绘的一幅大型天象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份弥足珍贵的事物资料。

洛阳市古墓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建筑由仿汉代、北魏两组建筑群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院内珍花异木,郁郁葱葱,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着庄严肃穆的殿阁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堪称一座山顶公园式的博物馆。地下部分分为两大展区,一是历代古墓葬区: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休息厅四厅相联的复原葬墓组成;另一是北魏帝王陵区,以宣武帝景陵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帝王陵寝制度的基本面貌。景陵冢丘巍峨,气势壮观、玄官幽邃、风格朴实,显示着帝陵的宏大气派。

整个博物馆集几十座历代典型墓葬为一体系列化的展出,对研究我国古代史、美术史、建筑史、墓葬形制、丧葬制度、风尚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洛阳都城博物馆

洛阳都城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定鼎南路北段东老城区内。是在洛阳周公庙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融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以弘扬周公文化和遗址文化为内涵的专题博物馆。1989年开始筹建,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已初显规模。

馆内分四部分组成:周公庙、应天门遗址、访都碑亭、园林风景区。周公庙是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的祠庙,亦称元圣庙。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第四子。周公诞生于陕西岐山(另一说是文王曾把陕西岐山南边叫“周”的地方封给他作采邑,)故称他为周公。

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唐初(618年),为隋将王世充草创。唐太宗贞观和唐玄宗开元年间予以重修,据庙内碑文记载: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及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重修,总体保持旧貌。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曾集资重修。1955年,洛阳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周公庙再次进行修萁。1957年,洛阳市总工会对周公庙进行全面绿化,辟为洛阳市工人文化宫。1963年,周公庙被辟为洛阳市青少年俱乐部。1972年,洛阳市人民广播电台,洛阳市电视台,洛阳广播事业局相继在此办公。1989年洛阳市委、市政府以周公庙为主体将此辟为“洛阳都城博物馆”。

下清宫

下清宫是老城区保护性开发文物古迹,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道教文化系列游而挖掘恢复景点之一。下清宫,未名三官庙,系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道士张清林创立。亦称古青牛观,位于老城区邙山镇史家沟村。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谥聘、老聘),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人,道家学说创始人。曾任东周(今洛阳)守藏之史,因周王室为争王侯,历年内讧,守藏室典籍亦遭毁抢,故辞官在邙山翠云峰(今上清宫)修身养性,讲经传道,感悟人世自然,天道万物,后无应函谷关伊喜之邀,著《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其终不详。而老子休息就寝的地方在今下清宫,其坐骑青牛就此饲养,故称青牛观。

八路军办事处

八路军办事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驻洛办事处,又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宽30名方米左右。原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南关贴廓巷56号(今门牌35号)。是建于道光年间的三座四合大院,坐南朝北,房厦百余间。前门临大街,后门外有一篮球场,可直通院外菜地.1995年修建九都东路,后院被部分扩充成路面,后门现辟为南大门。1985年辟为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今已修复,是洛阳市现存的一处重要革命纪念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