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温商”,谁能管管?

滥用“温商”,谁能管管?

素材支持:牛家村读者社群


这几天,温州市区蒲中路所在的李山投资大楼,进入了一些情绪激动的投资人。政府也派了人去维持秩序。

就在李山大楼的隔壁,还有个叫温商中心的地方。一个朋友问,这个跟温商贷有什么关系吗?我说,好像没有关系吧。

他查了下手机软件,说这个温商中心的股东也都是私人的,其中一个股东,也出现在李山投资关系密切的天玖王酒店里,看来也不是完全没关系。

不过,他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私人的机构都可以随便用“温商”的招牌?

这话把我问住了。

2016年初,震惊全国的e租宝集资大案发生的时候,我和朋友也聊到了温州的一些金融平台。

有个朋友说到:人家好歹只是叫e租宝,光看名字都不知道哪儿的企业。我们都是温商贷、温州贷什么的,将来出个事情,我们温州人都要背锅。

温商贷出事后,有个上海的从没见过的网友,问我:“你是温州大V吧,有没有什么办法啊?我朋友还有50万在里面,被你们温州老板坑死了。”

我说不要一棒子打死啊,但这事也真帮不上忙。他不忘忿忿补刀,玩不过你们温州人哦。

过去一年来,我观察了众多的倒闭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唐小僧、团贷网、鑫合汇等等,都是规模超百亿,但是很少有路人会注意这些公司是在什么城市,老板家乡是哪里。

温州本土已经雷掉的三信贷、鼎信贷、民民贷等平台,也没什么地域标签。瑞安卢氏兄弟控制的诸多国内金融平台,甚至传言规模近千亿,也没有给温州本土造成多少的冲击。

只有温商贷,无论是网上还是实地,都对温州造成了巨大的带有地域标签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当年的炒房团、温州帮。去网上看看那些投资人的激烈言辞,频频将矛头指向温州。

也许,根源就在他们用含有”温商“的牌子注册了公司,注册了商标。

在注册地迁到新疆后,我也曾质疑为什么他们还可以使用“温商”的名号继续集资?也许早做相关的防范,不至于有今天程度的苦果。

去年,一个叫温商金控的集团又在香港宣布成立,本地媒体还热情洋溢地报道:一家以“温商”命名,由香港温州工商会及工商会青年学苑共同发起的,旨在联合全球最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打造全球资产配置一站式的服务平台——温商金融控股集团,经香港证监会批准,在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宣告成立。

我深知做金融的风险。哪怕是国内曾经如日中天的明天系、中植系等金融帝国,这两年也相继出现了巨大的风险。民营的金控集团,可不是好啃的骨头。

赚钱是你自己的,又不会分给全体温商;出个风险,却是连累全体温商,甚至整个温州人跟着倒霉。我纳闷,凭什么可以这样注册?我们的媒体还要摇旗呐喊?

我还有个在上海投资的温州老乡,说自己想在上海筹建一个叫“温商书院”的财富培训机构,叫我也加入。

我意识到,好像谁都可以打着“温商”的名号。

我随手查了下工商信息,全国打着“温商”名号的企业超过5000家,大部分是在金融和房地产领域。


滥用“温商”,谁能管管?

全国打着“温商”名号的企业超过5000家

看来,“温商”真是一个金字招牌,在全国都这么受欢迎,想必有利于这些企业的业务开展。

我就这个话题问了一个在外的温商前辈,他说:“温商的名头,都是老一辈温州人,几十年在外拼搏过来的,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属于我们全体大众的。现在被少数人拿去给自己贴金捞钱去了。”

“这事儿没人管吗?”

“我不知道谁来管。大家看看,你注册一个温商的,我也注册一个温商的,就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像话了。”

我问了一个律师朋友。他说,温商是一个群体名称,就目前法律法规,要形成全方位的名称保护是有难度的。

“不过政府表明一个态度是很有必要的,各地的温州商会也可以形成自律性的举措。”他补充道。

早在1901年光绪年间,温州就诞生了区域性的商人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温商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文化,更有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声名。如今,温商的品牌就这样被私人滥用,我是看不下去的。

朋友说:牛三,你这样义愤填膺,是不是因为他们赚了钱没分给你?

啊,这小心思都被你看到了。好吧,我明天就去注册一个 温商国际控股集团。读者里的土豪们,你们愿意一起入股不?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温州金融大叔,加入读者群请联系微信:shumi05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