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南遷,南方會擁立他嗎?

張夫貞


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半年之前就想到了遷都南京。為了避免悠悠之口說他是逃跑,他還特意找大臣陳新甲想演一齣戲,由陳新甲提出遷都,崇禎皇帝同意。可惜,陳新甲第二天卻沒有按照崇禎的意願提出遷都,而且說讓太子去南京。崇禎的遷都大計就此落空。



其實,崇禎皇帝要是南遷,明朝未必會滅亡得那麼迅速。首先來說,北方對於大明王朝的失望比南方更大。崇禎所徵的三餉大部分來自於北方,也正因如此,李自成才能在北方募集百萬大軍。其次,南方一來富庶猶在,二來六部班子是齊全的,就差一個皇帝。崇禎是正牌的皇帝,誰也無法否認,南方豈能不擁戴?

再者崇禎南遷之後,把北方留給李自成,讓李自成去與清朝死磕,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從海上撤離,自己還可以保存明軍精銳,甚至可以與清朝簽訂盟約,共同夾擊李自成。與此同時,崇禎還擁有淮西四鎮兵馬,左良玉這幫人別人的話可能不聽,但崇禎皇帝的命令他還是要聽的。



可惜,崇禎最終錯過了大好的時機,不僅他沒有能夠南遷,太子朱慈烺也沒有能到南京監國。於是,等到他吊死煤山之後,大明王朝沒有一個正牌的皇位繼承人。而東林黨與閹黨之間就福王與潞王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終在馬士英率軍護送的情況之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繼位。

這樣一個局面讓東林黨人心有不甘,自然不可能好好地聽命於弘光。於是,在大敵當前之時,南京朝堂之上爭論的不是退敵之策,而是兩黨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紛爭不已。而唐王有前科,魯王出五服,桂王只能在山溝裡晃悠。



除了崇禎,誰也撐不起南明的架子。


傅斯鴻


如果從表面上看,崇禎在煤山上吊的時候,明朝的局面要比宋朝好很多。除了華北地區之外,南方還有大量的軍隊,尤其是左良玉、黃得功、劉澤清的軍隊,都還比較完整,規模也不小。而且,南京有完整的朝廷機構,只要崇禎去坐鎮,就可以穩住局面,起碼保住半壁江山沒什麼問題。這都是宋高宗南渡時候所沒有的條件。

但稍微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崇禎時期,外有後金,內有闖獻,折騰了很長時間,朝廷的權威就在這個折騰的過程中慢慢消耗。李自成最後一次從襄陽出發,在攻佔洛陽之後,先北上進攻大同,然後再向東朝北京進攻,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尤其是掩護北京西北方向的大同宣府,沒有抵抗就直接投降,讓北京的西北門戶大開。

這就說明,這時候各地的軍隊已經不再忠於朝廷和崇禎了。各地的將領和官員們也都知道,明朝滅亡是早晚的事,他們在心理上早都已經不再忠於明朝和崇禎了,所以他們投降起來心理上毫無負擔。沒有投降不投降的問題,只有對誰投降的問題,以及投降了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待遇的問題。所以,李自成來了,他們投降李自成,清軍來了,他們投降清軍,顯得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南方的明軍和官員也是這個狀態。比如沿江四鎮的將領們,左良玉、黃得功、劉澤清這種人,他們完全是明朝用巨大的財政負擔養起來的,目的是讓他們協助圍剿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但越到後來,他們就越是萬寇自重,在進攻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時候出工不出力,以保存實力為首要目標,生怕自己的實力受損。

一開始,萬寇自重還只是因為他們怕真的沒有了李自成、張獻忠,他們就沒有用了,在朝廷和崇禎的心目中地位會下降。而到後來,這就是一種明朝的船還沒沉,老鼠都開始準備跳船的心態。因為他們都覺得明朝這條大船已經快要沉了,所以都要保留實力,給自己準備後路,以免明朝的船沉的時候,他們也跟著一起殉葬。

這在任何朝代的末期,都是一種普遍的狀態。明朝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南宋在滅亡之前,蒙古反覆進攻襄陽,意義也就在這裡。因為襄陽這時候不僅是軍事和戰略上的要點,更是南宋抵抗蒙古的抵抗意志,只要攻破襄陽,整個南宋的抵抗意志就瓦解了。每個王朝的晚期都有這種把整個抵抗意志都集中在上面的軍事要點,一旦被攻破,就會全線崩潰。

襄陽被攻破,整個南宋就再未能組織其有效的抵抗。蒙古軍隊到達臨安城下的時候,南宋不僅已經軍隊沒有戰鬥意志和戰鬥決心,官員也一樣,早都跑完了。謝太后召集文武官員商量對策,半天了也沒人來,謝太后就很沮喪的說,我家三百年來待士不薄,現在到了危難之際,居然沒有一個忠臣了。崇禎在北京城破之前,也遇到了這種場面。

而且,崇禎在北京就一直沒有處理好閹黨和東林黨黨爭的問題,才導致朝廷一直處於動盪之中,他本人也被東林黨的輿論所綁架,結果李自成來了,那些口頭上的東林黨率先投降。這時候南方的情況也一樣,南京的官員們也仍然是分成閹黨和東林黨,而且都有各自的勢力和支持者。比如錢謙益,在當時算是江南文士領袖,也是東林黨領袖,也唱了很多高調,但清軍來了,他率先投降,別人還沒剃頭,他就先剃了。

每個朝代經歷了初期的創業期之後,既得利益階層就會開始逐步固化,並分化、重組、勾結、鬥爭,成為一個巨大的網絡,把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都包裹進去,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會演化成為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權力鬥爭。有些朝代發現了這些問題,試圖進行改革,基本上都失敗了,成功的極少。有些朝代發現了也無動於衷,繼續混吃等死。

既然自我改革改不動,最後就只能從外部改革。宋朝、明朝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內部需要改革,這是眾所周知的,但自我改革改不了既有的既得利益集團,最後是金軍南下,打進開封,整個利益集團都變成了俘虜,新黨和舊黨都變成了金軍眼裡的肥豬。但也正是因為金軍把之前需要改革的既得利益網絡完全摧毀了,宋高宗才能重建一個新的體系,來維持統治。

李自成雖然打進了北京,但是江南地區始終沒有受到戰火波及,原有的既得利益階層的結構和網絡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比較完整,內部改革是很難真正打破這個網絡的。在這個意義上,就算是崇禎能夠逃到南京,另立朝廷,也很難打破南方當時的軍事和政治利益集團網絡,反而有可能變成這些勢力的傀儡。除非李自成或者清軍先掃蕩一遍,徹底摧毀這個網絡,崇禎再來重建,才有可能重新煥發活力和生機。


蕭武


我們現在假設一下,崇禎皇帝如果南下後,到底會發生什麼

1644年年初,崇禎終於被朝中主張南下的臣子說服了,決定南遷大明的陪都南京 ,在南方大明的餘威尚在,崇禎皇帝的地位也極其正統,並沒有出現歷史中的諸王爭位的局面,崇禎皇帝和南下的臣子們利用南京現有的內閣系統很快就將南方的資源力量整合了起來。


南京本來是大明開國時的國都,不過後來朱棣篡位奪國,將國都從南京遷到了他的老本營北京,而南京的一大套系統,他也不想浪費,於是就保留了下來,作為陪都。

除了皇帝之外,南京的內閣、六部皆與北京相等形式,目的就是為了防範蒙古人捲土重來,從而設置的一套應急系統,一旦出現山河危機之時,大明的權力中心就可以轉移到南京,因為有這套系統的存在,一旦出現問題明朝可以平穩、毫無障礙地轉移權力中心


而北京則被李自成給佔據了,吳三桂帶領著他的數萬關寧鐵騎防守在山海關,將清兵死死地在拒守在了關外,絲毫無法寸進,李自成無法忍受南方和山海關的腹背受敵,於是先決定解決距離自己最近的吳三桂,當他帶著20萬大軍準備攻往山海關的時候,吳三桂同樣面對著一個腹背受敵的危機。

關內有闖王的軍隊,山海關外又有30多萬的八旗軍虎視眈眈,若是敵人都在關外的話,憑藉著山海關的地利格局以及關寧鐵騎的威猛吳三桂尚且沒有這麼大的壓力,但是李自成是從後背襲來的,這就超出了吳三桂的承受範圍。

歷史中的吳三桂為了保命本來只能選擇投靠清軍,因為李自成只想讓他死,而這個時候吳三桂多出了一個選擇,崇禎皇帝還沒死,大明已經轉移到了南方,他還可以帶著他的數萬關寧鐵騎趕往南方勤王。

做好決定的吳三桂整合好隊伍,在離開山海關之前,他打開了關門,因為素日的仇怨使得吳三桂在走之前也不打算讓李自成好過,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引虎入城,讓兩虎相爭,這樣還可以為在南方的大明減少一些敵對的威脅,多出一些生機



清軍在入關後所向披靡 ,沒有了山海關的阻擋李自成等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很快就被他們給滅了,滅了李自成之後,清軍進入了北京,建立了根據地,然後以北京為中心,將長江以北的的國土紛紛收入囊中,而南方的大明因為崇禎皇帝的南遷,所以沒有了歷史中的各種政權的疊出,南方從而可以統一整合起來,眾志誠誠,把清軍死死的拒在了長江以北

崇禎皇帝是一個很吝嗇的人,平時生活很簡樸、對手下非常的小氣,正當國家危難之時,又有手底下大臣們的逼迫,他不得不拿出從北京的國庫裡運來的積存已久的財富用以犒勞軍資,又有著南方眾多將領、百姓的支持,很快就形成了一個與南北朝、宋金相拒差不多的局面,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南北朝和南宋、南明之間都是漢人退守富遮的南方,少數民族政權佔據遼闊的北方,從而導致的一個大分裂的局面。

歷史中的南明是由於政局混亂、各種明朝血脈爭立政權導致的力量分散,才讓北方的清軍花了50年才解決掉的,當南北對立的局面產生的時候,雙方都要利用一切發展可靠的軍事力量,這個時候火器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

清軍之所以久久不能入關除了山海關的地勢之外,還有關寧鐵騎對火器的擅用。除了關上的各種佛朗機炮、紅衣大炮,關寧鐵騎還配備了很多三眼火銃,在火器的配備方面,遠遠的超出了清兵。

正是由於火器方面的優勢才讓清軍無法寸進,為了與明軍的火器對抗,清軍也招納了大量的漢人,配備專門的火器八旗軍,後面的清朝之所以會禁火器,正是由於其自身的優勢在於強大的騎兵,而火器正好剋制強大的騎兵優勢,為了防止漢人用火器顛覆他們的政權,清人才在消滅了南明之後禁止民間用火器,並停止了官方研究火器

當南北對立的局面出現的時候,這個時候火器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因為清軍對火器的恐懼以及火器對騎兵所產生的巨大優勢,使得南方的明朝對火器給予了極大的重視,除了自行研究之外,還通過海外過來的歐洲商隊引進了大量先進的槍炮,從而形成了對清軍強大的火力壓制



而在北方的清軍面對著南方強大的火力壓制,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為了一統南方也不得不在火器方面加大力度,然後在軍隊中配備了大量的火器,以及利用漢人研究提高火器的威力

在這樣的局面中,南北對峙了幾十上百年,雙方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雙方逐漸安定平穩了下來,在壓力之下,清人也未形成一派天等上國的氣派,又開始研究起了火器。明人的傳統一直都是吸納好的事物,在利用與歐洲的商業貿易中吸取了歐洲大量的先進科技以及武器。

從我們的歷史中看到明朝在接觸了歐洲的火器之後,自知不如就大量購買研究歐洲先進火器的情況中,可以看出明朝是很開明、不迂腐的,是可以接受新鮮事物的,所以在退據南方之後,海上絲綢之路是必然的,與歐洲的貿易也是必然的,工業時代的改革也會在南明發展起來


而清朝則自以為眼光長遠,他們看到了臺灣、以及東南亞的各國因為對歐洲人開放港口,從而被歐洲人佔據了港口,然後以港口為據點逐一吞食東南亞各國的領地,從而達到殖民的目地,這樣清朝產生了警惕

清朝同樣採用了儒家治理國家,對儒家的奉行甚至比明朝還要嚴重,統治者們抑制商業著重農業,兩者合一,所以他們會限制洋人在國土內的商業活動,只對洋人開放少許港口,商業貿易活動會比南明小得多,這個時候的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並不會改變,仍會在這個歷史中實行

此消彼長,時代在改變,工業和科技在世界中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高,這個時候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決定了它能達到的高度,與時俱進的明朝仍保存著現有的風氣,不會全盤西化,這個時候文人士子仍是社會的主流,明朝人所發展的只是先進的武器、先進的工業技術,大量的商人隨著海洋貿易的繁榮而產生,國家的制度是很難改變的,這個時候所出現的局面就是封建社會與先進的工業時代並存,這個時候的明朝就猶如我們現今的沙特王國,國王與古老傳統仍完好保存,改變的只是生活方式

矛盾將會在一兩百年後產生,這個時候科技所產生的懸殊力量已經非常明顯,發展中的明國對保守中的清國產生了巨大的軍事優勢,清朝的火器雖然也發展了起來但是遠不如明朝,騎兵的強大優勢在新時代也變得毫無用處,明人一路北上直搗皇城,並未遇上多大的困難便將國土盡收,這個時候就是全國就一統了

一統後的全新明國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是繼續發展蓬勃與世界列強並肩、皇帝仍保有絕對的權力,也有可能是皇帝的權力被架空、權力被內閣或新興的議會所掌控,然後皇帝成了一個沒有權利的國家象徵,也有可能是這個皇朝被產生民智的人們給推翻,重新建立了一個全新民主的國度,也尚未可知

當然也有另外一個情況會出現,就是清朝沒有閉關鎖國,與明朝一起發展工業以及火器,當文明相同的時候,誰也奈何不了誰,最終分裂成了兩個不同的國家


上面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有什麼好的觀點可以一同交流下


孤客生


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答案肯定是擁立!因為沒人敢不擁立。


明朝是一箇中央集權、君主集權高度發達的朝代,縱觀整個明朝,沒有一個人敢造反,也沒有一個皇上約束不了手下任何一個臣子,哪怕是到了明朝末年,國家已經破敗不堪,崇禎一道聖旨,仍然想殺誰殺誰。也就是說這套完整的體制決定沒有人敢不服從皇上。這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說的是如果崇禎南下,明朝能不能有救。

崇禎


我們通過北宋滅亡後南宋建立並享國100多年和明朝滅亡後南明建立卻很快滅亡來說明如果崇禎南遷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宋金南北對峙。


一、宋徽宗的九子康王趙構逃到南方後,一個有效的政權始終沒有建立起來,整個南方其實一直處於一種無政府的狀態下,後來金兵南下,趙構就逃到海上,南方的局勢一度混亂不堪。幸虧韓世忠黃天蕩一戰,金兵北返,從此直到金國滅亡,再也沒有南下。而趙構也逐漸建立健全中央政府,局勢也逐漸穩定了下來。


二、明朝滅亡前夕,有人建議崇禎南遷,或者至少把太子送到南京,這樣萬一北京不保,南方的中央政府可以迅速運轉起來。由於明朝始終以宋朝為教訓,凡事都跟宋朝反著來,不和親,不納貢,不遷都,不談判,所以明朝被後人認為非常有骨氣。但事實證明,骨氣並不是什麼時候都是有正面作用的。如果當年崇禎能突破這一點和後金談判,送些錢糧給後金,穩定好局勢,然後集中兵力對付關內的農民軍,那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被剿殺也是指日可待。待關內穩定後,再集中兵力對付後金,即使不能殲滅後金,但保全國家甚至逐步收復遼東都是可以的,這是正確的計劃,可是骨氣二字害了崇禎和整個明朝。

靖康之變


好了,扯遠了,繼續回來。崇禎死後,南方經過討論,迅速擁立福王為弘光帝,但這個是黨派之爭不和的產物,所以本身就難以做到團結一致,只是形式上還是統一了。可是此時南明軍閥做大,等到李自成跑到湖北,清兵南下時,左良玉、江北四鎮紛紛投降,南明立刻就土崩瓦解,這時沒有一個核心人物可以統領天下,所以先後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出現了紹武、隆武、永曆等政權,而且一度出現互相爭正統甚至出兵攻打這樣的局面,這樣大大削弱了南明自身的實力,也讓清兵南下更加容易。


綜合以上部分我們來對比:

1.宋代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原遜於明代。

2.北宋滅亡時,太上皇、皇帝、太子等人被一窩端,只剩下一個不受待見的康王趙構,而明朝滅亡前大臣勸崇禎南遷或讓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監國。

3.金兵南下時南方處於混亂狀態,無政府狀態,而明朝滅亡時南方毫髮未損,而且在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

滿清騎兵


就這三點來看,明朝滅亡時無論哪一點都遠強於北宋滅亡時,如果崇禎南下或讓太子到南京監國,那麼整個南方明朝就有一個完整的政權中心,人心鞏固、團結,政令有效執行,軍隊統一指揮,將領不敢跋扈,其他的王爺也絕對不敢輕易稱帝,這樣整個在南方會形成一個統一而有效的中央政府,形勢遠好於北宋,可惜啊。


之後,清兵南下,左良玉部、江北四鎮全部投降,隨後明朝土崩瓦解,清人剃髮易服,不從者皆殺,從此,我們完全進入了一個只能做奴才,甚至做奴才而不得的朝代!


真歷史


崇禎皇帝南遷,對歷史不會有什麼重大影響。因為只有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而崇禎皇帝早已把槍桿子弄丟了。

崇禎十七年,在中國的歷史疆域上,最少也有二百萬條槍桿子。但是崇禎皇帝能抓住幾條槍桿子呢?實在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當時天下有六大軍事集團:

第一大的軍事集團是滿清軍事集團,佔據東北地區。

第二大的軍事集團是李自成軍事集團,佔據華北地區。

第三大的軍事集團是張獻忠軍事集團,佔據西南地區。

第四大的軍事集團是左良玉軍事集團,佔據長江中游地區。

第五大的軍事集團是江北四鎮軍事集團,佔據著江淮地區。

第六大的軍事集團是鄭芝龍軍事集團,當時佔據著東南地區。

這六大軍事集團的總兵力加起來,保守估計也得有二百萬以上,整個天下基本上已經被這六大軍事集團瓜分了。南明皇帝高高在上,自然無法控制這些槍桿子,也無法控制他們軍事力力量覆蓋下的地區,崇禎皇帝就算南遷,也是一樣的結局。

總的來說,槍桿子裡出政權。崇禎皇帝手裡還有一枝能拿出手的、而且他真正能控制的軍隊嗎?沒有了!

在孫傳庭死前,崇禎還擁有一定的資本,可就這麼點資本想翻盤,難度也太大了。但在孫傳庭死後,崇禎就一點翻盤的資本也沒有了。

事實上,在孫傳庭出戰前就有人說,這是皇上僅剩的一副家當,皇上要當心啊。可就這僅剩的一副家當,也被李自成給打碎了。沒有軍隊支持就沒有經濟來源,沒有經濟來源的王朝,只有覆滅一條道路可走。

因為皇權政治的宣傳,所以我們總認為崇禎皇帝南遷,就能如何如之何了。其實呢,如果崇禎皇帝南遷了,無非是南明皇帝扮演的角色,改由崇禎扮演罷了。總而言之,他高高在上,卻是隻能當一個傀儡,因為當時整個天下的地盤,基本上都已被上述六大軍事集團控制了。

這六大軍事集團控制著二百萬以上的軍隊,南明皇帝高高在上,自然是兩手空空,一點能拿出手的軍事力量也沒有。崇禎皇帝即使南遷,其實也是兩手空空,依然沒有一點能出手的軍事力量。

區區一個皇帝的空頭銜,在皇權政治的宣傳裡,自然有著驚人的神力、魔力。實際上如果皇帝只剩下了這麼一個空頭銜,大哥願意給他面子,自然啥也好說,如果不願意給他面子,那他就啥都不是。

所以漢獻帝看著臣子揪住皇后的頭髮往外拖時,只能哭天搶地的說,這叫什麼世道啊?這叫什麼世道啊?可基於權臣的角度看,這就是漢獻帝給臉不要臉的結果。因為權臣把你擺的那樣高,你不好好坐在那裡當傀儡,就是欠收拾!

所以,南明皇帝在西南時,權臣住著寬敞明亮的宮殿,南明皇帝只能住著低矮的房屋,關鍵是還能天天受著權臣狗腿子的氣。後來換了一個好脾氣的權臣,南明皇帝終於可以住進寬敞明亮的宮殿了,終於可以擁有表面的尊榮了。所以他雖然依舊是傀儡皇帝,卻也感覺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


顧道驚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如果崇禎能夠到南方,自然會有人擁戴他。

關鍵在於,他根本到不了南方。

崇禎其實早有南遷首都的想法,也曾經組織大臣多次討論。

但這些朝中的實權派大臣,除了少數幾人以外,一律持反對意見。

這些人的藉口是皇上不能拋棄首都和宗祠,其實實際還是為了個人的利益。

當年的大臣基本都是北方的大地主,收入主要依靠土地。

如果崇禎率領他們南遷,他們等同於一文不名,僅剩一些浮財。以這些大臣平時的驕奢淫逸,這點浮財支撐不了多久,很快就要窮光蛋了。

而明代晚期,南方土地兼併也很嚴重,沒有這些北方大臣的份。


所以,大臣同意南遷,等於自行宣佈破產。要知道,千里為官只為財,當官的見錢如蒼蠅見血,如何可能這麼做?

況且,這些大臣自認為李自成贏了也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他們換個主子而已,說不定可以保存財產。

當時崇禎已經威信不高,北方軍隊幾乎瓦解,財庫也空空。如果南遷,崇禎必須得到大臣支持,不然恐怕自己連性命都難保。

大臣全部反對,崇禎遷都也就非常困難了。

同時,遷都不可能一個人走,必須帶著皇親國戚,那就至少要有軍隊護衛。

但軍餉哪裡來?國庫只剩下幾十萬兩白銀,就算把宮裡金銀變賣,也不過二三百萬兩,根本不夠軍費。

當年唐明皇如此威望,還被手下飢餓的軍人兵變,被迫絞死了楊貴妃,又讓兒子繼位。


崇禎這樣一走,恐怕也是同樣下場。

再說,當時李自成已經控制了北方大部分領土,又是機動性很強的流寇。一支這樣龐大又帶著大量婦孺的明軍部隊,哪裡能夠逃過李自成的追殺,十有八九在路上就完了。

自然,如果崇禎帶著幾十個大臣先跑,這還是可行的。

但如果連皇后妃子都保不住,還叫什麼皇帝,以崇禎的自負和自傲,寧可選擇死在首都北京。

不過到了生命的最後,崇禎應該還是後悔了,覺得應該南遷。只是已經太遲了,所以崇禎留下了“一切都怪大臣”的遺言,隨後上吊了。


薩沙


那是必然,因為崇禎是大明名正言順的正統皇帝,而各地的總兵尚沒有唐中期以後藩鎮武將的實力,仍然收到文官的節制,而文官是忠於皇帝的,至少面子上是這樣。


在這說,南京不是陪都,不是臨時都城,而是正樣巴緊的首都。也是因為明朝採用的是雙都制,南京同北京一樣,有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統,即使崇禎想拋棄北方的官員,到了南京以後一樣可以正常運轉政府。

所以如果崇禎能跑到南京,那明朝怎麼說也能多活十幾年,或者幾十年。因為到了南京以後,支援北京都城的糧餉就沒有再運輸的必要,這就為政府省了一大筆錢,短期內解決了財政危機。



再看看崇禎跑到了南京之後實力,武漢有左良玉,淮北有劉澤清和高傑,湖南有何騰蛟,雖然除了左良玉以外都不是什麼厲害角色,其手下的兵力也足以保證東南地區的太平了。


而且以文制武的格局不亂,崇禎就完全可以讓史可法去節制淮北四鎮,讓他們老老實實的擋著大順或者大清。

再退一步,就算是崇禎不南下,讓太子南下,大明的結局也會比之後好的多。奈何崇禎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態度也不堅決,再加上君臣之間的不和諧,使得崇禎一次次的放棄了南遷的機會,最後也就只能落個自縊煤山的結局了。


火器工坊


其實在崇禎末年,他是可以南遷的。只要他下一道聖旨,說自己將親征李自成或張獻忠,帶著京營士兵和一部分文武大臣到江南。這不是逃跑,這是迂迴出擊!試問還有哪個言官敢反對他?南方的官員和軍閥又豈敢不擁立他?

但問題是,崇禎他始終下不了這個決心,把時間拖久了,這就使得他的地位變得很微妙,不如早幾年南撤時那麼重要了。

這裡做兩種假想:第一是崇禎早點走,第二是李自成進京前立馬跑。




如果崇禎早點走,他肯定會在江南穩坐皇帝寶座。但是如此一來,北方必然會丟,他的名聲會遭到嚴重打擊。當闖軍進入山西之後,崇禎暗示過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華,翰林學士李明睿,少詹事項煜等官員,讓他們表態支持南遷,當然官面上的理由是到南方召集力量剿滅李闖,不能直接說遷都。但被北方籍官員駁斥,反對的理由自然也是高大上的一套說辭。因為不管皇帝用什麼名義南下,實際上都是放棄了北方。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我猜測北方的官員肯定是想過投奔新朝的,不管是李自成還是滿清,都可以。因為如果跟崇禎一起南下,就等於放棄了自己家族在北方的一切不動產,虧大了。而只要崇禎還活著,他們就不敢投降李自成,因為這必然會背上一個貳臣賊子的罵名。所以北方籍的官員必然要把崇禎困在北方,最好的結果當然是翻盤了。如果不能翻盤,第二好的結果就是崇禎死掉,北方官員入仕新朝,這就不會背上一個貳臣的罵名了。

等到李自成攻陷太原後,崇禎又再次組織了一次朝議,這一次左都御史李邦華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就是讓太子南下,經營南方八省。崇禎繼續留守北京,與滿清和李自成死磕。這個方案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大概是崇禎死了之後大家好投靠李自成吧)。但如果這樣,等於就是讓崇禎留下來等,結果崇禎不幹了。對太子南下的具體事宜不做任何安排,錯過了最後一次機會。

令人諷刺的是,主張遷都的人,比如後來主張太子南下的倪元璐,李邦華等人,在崇禎死後都自殺殉國了。而反對南遷的人,後來很多都投降了李自成。最噁心的是,還有一些人兩次投降,先投李自成,後投滿清,完全沒有任何節操。

因此,如果崇禎早做決斷。南方的軍閥和大臣肯定是會擁立他的,畢竟他是皇帝,還有誰的政治合法性比他強?後來南明政權只敢立朱家人,不敢自立,這就足以說明在當時,朱家人還是有很強的政治合法性的。至於北方的部分官員,崇禎走了,就是測試他們忠誠度的最好辦法。貳臣賊子肯定會投降,但是忠於明室的肯定會南遷,搞不好,歷史上就會有一次崇禎南遷,與建炎南渡齊名。


接著再說如果崇禎臨時跑會怎麼樣。如果臨時跑,就意味崇禎是個光桿司令,而他其實早就是光桿司令了!

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崇禎皇帝上吊之前。當時的中國有六大軍事集團,其中最大的是滿清軍事集團,其次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集團。屬於明朝掌控的勢力有三股:左良玉、鄭芝龍、江北四鎮。另外還有一些小的,比如吳三桂和何騰蛟。這些人的勢力有大小,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軍閥!都是不聽崇禎指揮,喜歡跟崇禎討價還價的軍閥。究其原因,道理很簡單。槍桿子裡出政權,但是崇禎在上吊前已經沒有槍桿子了。

比如李自成進京前,吳三桂就猶豫,到底要不要去救。這要放在以前,畏敵不前,殺吳三桂十次都可以了。再比如左良玉,闖軍逼近北京時,崇禎給他急詔,先是封他為寧南伯,封他兒子左夢庚為平賊將軍,許諾以後讓他們世代鎮守武昌。這等於變相的給予左良玉藩鎮的地位了!結果左良玉還是不去勤王,導致崇禎被迫上吊殉國。

因此可以看出,崇禎就算當時跑了,估計也沒什麼用。因為李自成殺到北京時,南方的軍閥們都已經有自己的小算盤了。他們並不怕崇禎治他們罪,反正崇禎皇帝也是個光桿司令,怕什麼?他想坐穩皇位,還要求軍閥們幫忙。皇帝已經不是當年的皇帝了,君權盡喪,宛如漢獻帝一樣。



所以關於崇禎南遷,南方是否會擁立他。要分時間來看!如果他早點跑,尤其是帶著兵馬南下,南方的軍閥不敢造次,肯定會鐵了心擁立他。但如果他是最後才跑,光桿司令一個,不帶兵跑到南方,那就沒什麼卵用了!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兵權的問題。早走,兵權還在。晚走,兵權沒有了。當兵權不在了,如果崇禎再南遷,他的地位應該就跟南明後來的弘光皇帝、隆武皇帝、永曆皇帝是一樣的。皇帝仍然是皇帝,他仍然可以高高在上,但卻是個君權打了折扣的皇帝。歷史上這種例子多的不得了,漢獻帝是如此,隋煬帝亦是如此,元順帝也是這樣。沒軍權的皇帝,就是傀儡。


Mer86


會!南方軍閥左良玉,鄭芝龍以及南京朝廷會擁立崇禎,但是軍閥朝臣並不是真心擁戴。以崇禎性格,恐怕崇禎的南京朝廷還不如弘光朝廷支撐的時間長。

崇禎登基以後的所做所為,很像是後金政權打入明朝內部的無間道。理由這樣幾個

1,大肆坑殺朝臣和將領。舉幾個例子

陳新甲,兵部尚書,崇禎帝密使他與清兵圖和議,旋因家童無意間洩露消息,輿論大譁,被殺。其人在邊疆多年,有才幹,有魄力,習邊事,可為文人統帥之典範。


盧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鬥,又字鬥瞻、介瞻,號九臺。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自崇禎六年(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禎七年(1634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1635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一年(1638年),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崇禎十二年(1639年),盧象升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

高起潛陷害盧象升的背後,不就是崇禎信任太監監軍的惡果嗎?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崇禎不給發軍餉軍備,卻要立刻出戰,不就是想讓孫傳庭死嗎?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先不說皇太極的反間計是真是假,袁崇煥許諾五年平遼,崇禎只讓他當了一年薊遼督師,你讓孫武韓信來了,你一年能不能滅了後金!

2,愛財如命,大肆搜刮民財,農民軍越來越多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朝政時候,是明帝國經濟狀況最好的時代,當時戶部太倉庫歲收入四百萬兩白銀,號稱國庫充溢。而到崇禎年間,“三餉”加派多達每年近2000萬兩白銀,可想而知已經到了“耗盡國力”的地步。 有史料顯示,明朝末年,政府每年正常的歲入額為1400餘萬兩,其中歸入內府作為皇帝和宮廷享樂的約600餘萬兩,屬於戶部用於政府開支的,不過400餘萬兩。也就是說,大部分財力都用在了皇帝與皇宮保障和揮霍上,其他開支自然寥寥無幾、捉襟見肘了。 所以,龐大的國家機器要正常運行、各級官吏要正常開支,只能採取加賦加派的方法強收豪奪了。不得不提,明末加派的“三餉”,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竟然高達2100餘萬兩,遠遠地超過了正稅的收入。可見,老百姓的負擔之重,已經到了難以言表的程度。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17騎兵入河南,收留饑民,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崇禎的禍國殃民行為,是把大明百姓往李自成手裡推,17人一個月時間發展到數萬!

3,戰略錯誤,堅持兩面作戰,拒絕一切和解可能

崇禎二年開始,明朝面對後金和農民軍的兩面夾擊,正確的戰略應該是“攘外必先安內”或者“兄弟鬩於牆而外御欺辱”。

可是崇禎,居然拒絕了一切和解的可能。袁崇煥、陳新甲等人先後被殺,誰提和議就是死!

楊嗣昌洪承疇始終沒有把李自成和張獻忠剿滅,是人的問題,也是後金不管牽制的後果。每到義軍處於絕境,後金都會入關搶劫甚至攻打北京。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一個親王封號,一百萬白銀能解決的事,崇禎不答應,那就死唄!

第二天,崇禎的文官首領和太監首領開城降敵,崇禎先殺妻女後自殺。

如果崇禎是清朝的末代皇帝,那一定是1840年就要亡國了!為什麼?不願意和談!

自作孽不可活,這就是崇禎這個亡國之君的基本評價!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我們知道,1644年以後,在南方明軍有六大軍團,左良玉,鄭芝龍,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和劉良佐。而南宋初期四大名將是,韓世忠、張俊、岳飛、劉光世。

南明這六位,那一個比得了南宋的四大名將?幾乎每一個都是,抗清無功,擾民有術。敵人還沒有來,因為,害怕清軍來了,把財物搶走。他們就先把自己搶奪一遍,比如高傑搶掠揚州,劉澤清,劉良佐等搶掠南京。

論打仗,一個比一個躲得快,每一個都是擁兵割據,勇於虐民,怯於大戰的軍閥。崇禎活著的時候,就指揮不動這些人。1644年,左良玉36營大軍,就躲在武昌,不敢北上救援。

劉澤清則是,大順軍進軍北京時,崇禎命他率部火速入衛京師,劉澤清就撒謊稱墜馬受傷,拒不奉詔。不久,他帶領主力從山東向南逃至淮安。

高傑也是一樣,1644年,大順軍進軍北京,崇禎要他增援山西。結果高傑先大肆搶掠,隨後就一路狂奔,逃到了江蘇徐州。無論,崇禎,還是明朝太子就是成功南下了,再遇到這些驕兵悍將,又能怎麼辦?

所有軍權都在這幾位手裡,皇帝都指揮不動他們。當崇禎落魄到南京的話,這些軍閥就更加囂張跋扈了。很有可能就如同弘光的下場。清軍剛剛南下,劉良佐軍團就立刻投降,轉身就開始追擊弘光皇帝。結果,劉良佐還沒追上呢。護衛皇帝的馬得功,田雄等多位總兵就先衝上御船,抓住弘光皇帝和妃子們,爭先恐後的獻給清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