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亡國之君選擇殉國,溥儀為何能安度餘生?

mllmtv


歷史上確實有亡國之君選擇殉國,比如朝代離得比較近的明朝崇禎皇帝就是選擇上吊殉國,可是溥儀卻為何能安度餘生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以下幾點:

第一:溥儀年齡小而且是和平退位

溥儀是“遜位”,也就是說自願讓位不做皇帝的,和崇禎那種國破家亡的退位不一樣,大清朝和平的向民國過渡,沒有流血犧牲,也沒有人要對溥儀怎麼樣,當年的崇禎如果不殉國的話,被李自成抓住肯定死得更慘,可是溥儀不同,沒有人衝進紫禁城要他的命,相反還給了他很多優待條件,可以繼續待在紫禁城,當時的溥儀年齡還小,才6歲,一個6歲的小毛孩懂什麼家國情懷和殉國呢?吃好喝好有人伺候他就滿意了,再者說也沒必要殉國,繼續待在紫禁城過日子就可以了。

第二:當時的社會環境

溥儀所處的時代和崇禎完全不同,西方的很多先進民主思想也傳到了中國,當時溥儀還有個外國的老師,自然受到西方思想的薰陶,不會認為天下只是他們愛新覺羅一家的,失去了皇族觀念,沒有這麼重的家天下觀念,接受了近代思想,況且清朝後面是民國,不是封建王朝,相對更民主,溥儀根本不用死,這也是溥儀不殉國的原因。

第三:已經沒了節氣

當時的大清朝在慈禧太后執政期間就已經和外國列強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已經習慣了這種卑躬屈膝的形勢,對列強都可以委曲求全,割地賠款來維持搖搖欲墜的大清國,更別說和平退位了,因此還是依然選擇圓滑點,人家讓幹嘛就幹嘛,自己沒必要大義凜然去殉國,況且溥儀也沒有殉國的膽識和骨氣,情願苟且的活著,也不願意不明不白的死掉。

綜上所述。歷史大環境以及溥儀本人導致了溥儀不需要殉國,安度餘生。


小聰歷史客棧


因為溥儀是遜位的。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三大種類,一種是外敵入侵而亡國。

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投降,可以選擇自殺殉國。

比如元滅宋,這兩種情況都有。元軍攻克臨安後,五歲的宋恭帝投降,被押到北京,封為瀛國公,後面出了家,據說元順帝就是宋恭帝的兒子。

而另一位亡國皇帝宋末帝趙昺,則繼續抵抗了兩年,最後被陸秀夫抱著跳海自殺殉國了。

因為亡國時,常常是你死我活的,所以不投降只有殉死了。

另一種情況是農民起義攻進了城,這種情況下也有投降,也有死的。

投降的有秦王子嬰,他向劉邦投降後就活了下來,只是後面又被項羽給殺了。

自殺的有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打進來,他跑到後山上了吊。

第三種情況就是禪讓,算是比較溫和的一種交接班方式。但是,這種情況下,一般還會追殺,多使用下毒等陰暗手段。

比如北周靜帝把皇位讓給了楊堅,最後還是被楊堅暗中害死。

但也有不死的,比如漢獻帝。

漢獻帝就活得很快活,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漢祚已盡,漢朝有個很奇怪的事情,從東漢初起,漢朝就似乎在倒數自己的滅亡一樣,當時有個預言:代漢者,當高塗也。

這個預言是劉秀當時認可的,這等於認為漢朝要亡的,只是在等一個當高塗而也。

所以到了漢獻帝把位子禪讓給曹丕時,大家反而鬆了一口氣,漢朝終於亡了。所以中原也沒有人想著恢復漢室。劉備那個是掛羊頭賣狗肉,尤其是曹丕沒殺漢獻帝,劉備卻單方面宣佈漢獻帝已死。

留著漢獻帝也沒有什麼威脅,所以漢獻帝才活了下來。

說回溥儀,他是遜位,是自動讓位,而且是結束帝制式的遜位,遜位的那一刻,就不可能再翻盤,後面的復辟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因為沒什麼威脅,自然也能活下來。再者,當時畢竟是民國了,社會終究是進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