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皇上突然駕崩了,那麼是太上皇復出,還是太子繼位?

Goodboy82862206


歷史上,皇上與太子的關係、太上皇與皇帝的關係,名為父子,實為政敵,經常處於博弈之中。這層窗戶紙,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在以孝治天下的時代,為了維護父子關係表面上的和諧,大家不會輕易捅破。

如果皇帝突然駕崩,太上皇與太子同時存在,理論上應該由太子繼位,主要原因:

第一,太子就是國之儲君,繼位的合法性最強。

在古代,中原農耕文明中,繼承製度一般是父死子繼。什麼叫太子?就是天子指定的繼位人。皇帝在位時立太子,就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後由太子順利延續。這套制度,既是禮法也是慣例。

太上皇一般處於退休狀態,更多的是一種身份上的尊榮,缺少復位的法理依據。

第二,人心向背。

中國古代輿論由儒家知識分子掌握,這個群體是傳統禮法的堅定維護者與吹鼓手。在他們看來,周禮中早有規定,父死子繼,太子上位是理所當然的事,誰要是逆天而行,誰就是千古罪人。

尤其在清朝以前,中國許多儒家知識分子有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情懷,看到太上皇搶太子的皇位,會有部分人站出來,即使捨生取義,也會據理力爭,捍衛禮法。

不過到了實際的操作層面,不管是太上皇還是太子,誰的野心大、實力強、拳頭硬,誰才能如願以償。

歷史已經證明,皇位並不是穩定的。這種不穩定性,在皇帝去世出現權力真空時會達到高峰,此時的皇權爭奪戰,所有的感情、仁義都是浮雲,實力才是王道。

如果太子是軟柿子,太上皇實力強還想當皇帝,那大概率會復位。比如乾隆,嘉慶登基後要是先行一步,只怕老爺子會因群臣擁戴,“被迫”付出。

歷史上,當太上皇的人原本就沒幾個,除了乾隆,其餘人下場往往比較悲涼。比如李淵、李隆基,當太上皇后就成了沒有牙的老虎,精神上與囚犯無異,沒有任何復位的實力。

唯一一次不是太上皇的“太上皇”復位,還是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俘虜。皇帝被抓到草原,朝中大臣就急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

朱祁鈺當皇帝后,遙尊被俘的哥哥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大力抗擊蒙古,並拒絕蒙古以朱祁鎮為籌碼開出的條件。蒙古打不過明朝,無奈之下退回草原。

後來,蒙古人有談和的誠意,發現朱祁鎮又不能成為有價值的籌碼,每天還要白養著,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將其放回大明。

回到大明後的朱祁鎮,立刻被軟禁,但朝廷還是有一幫支持他的力量。被軟禁七年之後,朱祁鎮的“鐵桿”趁朱祁鈺病重期間,發動“奪門之變”,趕緊擁戴“太上皇”朱祁鎮復位。

皇權的交接問題,從秦始皇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歷朝歷代的帝王。這既是皇帝的家事,也關乎王朝的根本,解決好了可以降低交接成本,解決不好就會地動山搖,甚至給後世留下無窮隱患。


秋媚讀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皇上去世之後是太上皇復位還是太子繼位。

早在秦王贏政自封為始皇帝后,便追封自己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以表示他對死去的先王的尊崇。這是太上皇稱呼的最早應用。


劉邦打下天下後,他的父親還活著。劉邦已經是皇帝了,劉邦他爹該叫什麼呢?經過討論,決定把劉邦他爹叫太上皇,意思就是位居皇帝之上。

所以在中國古代皇帝退位之後,就被稱為太上皇。

我們都能想到,中國的皇帝一般都是終身制,不是任期制。原因很簡單,皇帝的位置那麼好,誰坐上了還想下來?(雖然實際上並不是像看起來那麼好。)對於大多數皇帝來說,誰要我的位置我就要誰的頭。


這就導致了,中國的太上皇真是鳳毛麟角。他們又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因事被逼退位和主動退位兩種。

被逼退了太上皇佔大多數。在中國古代的傑出代表有唐高祖李淵和唐玄宗李隆基。

唐高祖李淵有個好兒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過於迫切的想得到皇帝之位,就在玄武門幹掉了自己的兄弟,並且逼宮自己的老爹李淵。李淵無可奈何,為了保全性命,只好把天下送給了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老來越來越喜歡玩樂,不理朝政,寵信佞臣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其實當時不管朝廷還是天下,都處在一種岌岌可危的狀態。

此時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大軍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攻下洛陽,打下潼關,兵鋒直指長安。

唐玄宗一看打不過怎麼辦?逃唄!他就急急忙忙的收拾行李,帶著寵臣和家眷們像四川逃去。可是他的太子李亨覺得這麼跑到四川去也沒啥用,還不如找個地方收拾收拾,準備抵抗叛軍呢。於是他輾轉之後到了靈武(今寧夏),組織軍隊反擊,並繼位做皇帝,是為唐肅宗。繼而追封他老爹為太上皇。唐玄宗看木已成舟,也無法改變這一現狀。只好當起了太上皇了。



以上兩個皇帝,都是被迫退位,所以他們的待遇不怎麼好,甚至還有些慘。

主動退位的皇帝比較著名的就是乾隆。乾隆活了89歲,當了61年皇帝,本來是能當64年的。但是乾隆覺得他在位時間不應該比他的祖父康熙時間長,於是就把位置傳給了太子,是為嘉慶。

但是乾隆還牢牢把握著大權,他害怕交出權力之後,自己的下場會很悽慘。所以乾隆雖然名義上成了太上皇,但還是實際上的皇帝,所以最後幾年他活得比較舒服。

看完了幾位比較著名的太上皇和他們的下場,我們來討論一下,皇上去世後是太上皇復位還是太子繼位呢?

正常來說,都是太子繼位,因為皇上去世的時候太上皇早死了。本身太上皇退位的時候就垂老矣矣,沒有幾年的活頭了,怎麼能跟他兒子比壽數呢?當皇帝死的時候,自然只能是太子繼位了。



當然我們還得談一談老壽星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活了78歲,可以說是高壽了。他差點活過了他兒子,注意是差點,事實上,在他死後很短的時間內,當時的皇上肅宗就因病去世了。但是因為太上皇去世在先,皇上去世在後,雖然喪禮是比較麻煩,但是這不影響皇位的繼承啊,太子即位就完事了。

凡事皆有特例。皇上死後,太上皇復位的事情也有發生。比如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國不可一日無主,其弟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這時朱祁鈺已經病重,很快就去世了。朱祁鎮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真是奇人一枚啊!

所以皇帝不好當,太上皇更不好當,且當且珍惜啊!


歷史漫談君


皇帝的這個稱謂是從秦始皇開始,一直到末代皇帝溥儀,這個皇帝制度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不知道有多少父子反目成仇,有多少兄弟自相殘殺。

在我國的皇帝制度裡明文規定皇帝駕崩後是由太子上位繼承,如果是上任皇帝主動禪位的話,太子上位繼承皇位後,都會把上任皇帝封為太上皇。

在古代皇權社會,太上皇和現任皇帝大多數都是父子關係,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比如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鎮,他作為太上皇就是現任皇帝的哥哥。



以親王身份勤王登基的李世民

在清朝之前的朝代,皇位的繼承方式多般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在一些朝代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不是太子之人,通過其他的手段最終獲得皇帝寶座的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麼一個特殊的情況,他以親王的身份通過玄武門之變,迫使李淵退位做太上皇,他以手弒兩個親兄弟的代價登上皇帝寶座。

禪位做太上皇后還不肯放權的乾隆

皇權的誘惑力是非常大的,這也讓很多已經被迫或者自願做太上皇的人還念念不忘那個讓人留戀的位置,在歷史上還真有做了太上皇后一直沒放權給現任皇帝的利用。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禪位後,作為一個高枕無憂的太上皇,可是朝政上的實際大權還是被他掌握在手中,嘉慶皇帝當時只能聽從他老爹的擺佈,這種尷尬的局面一直維持到乾隆皇帝死後。

以太上皇的身份從新登基的朱祁鎮

在我國的歷史上太上皇因為皇帝駕崩後從新上位的例子也是有的,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他先後是明朝的第6和第8任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在率兵攻打剌的時候,兵敗在土木堡被俘虜。他在朝中的弟弟朱祁鈺聽說哥哥被瓦剌所俘虜,就乘機登上帝位,成了明朝第7任皇帝。

一年後,朱祁鎮被放了回來,令人感到尷尬的人,皇帝寶座已經是他弟弟的了,回來後他被迫成為了“太上皇”。朱祁鈺害怕哥哥回來後會奪權,就把朱祁鎮軟禁了起來。

後來朱祁鈺病重,沒有人處理朝政,大臣們就迎接朱祁鎮出來從新登基。朱祁鎮得以從新登基成為明朝的第8任皇帝,主要一個原因還是朱祁鈺膝下無子,否則以“嫡長子繼承製”來說他要再登上帝位是有很大困難的。


瀚海說史


在有太子的情況下,皇帝突然駕崩,太子繼位是最合乎法理的,太子本就是未來的儲君,因此基本不會出現其他的情況,即便會有特殊情況發生,也基本是太子和皇子之間的爭奪戰,至於說到太上皇,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好考慮的。

要知道,一個皇帝一旦成為太上皇,是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實際上已經被阻隔在皇權之外,當然,這並不是說太上皇沒有權力干涉朝政了,而是說已經與皇位無緣。

太上皇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就是主動讓位型和被動退位型,被動退位的基本就不用考慮了,一般是被自己的兒子逼著退了位,餘生就是在軟禁中度過,別說是干涉朝政了,就是正常的親情也不可能擁有了。而主動退位的則大多還在政治舞臺上發揮餘熱,不管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離開了皇帝這個寶座,但是基本都沒有離開權力中心,這一種類型可以稱之為太上皇帝,是比皇帝更權威的存在,在太上皇帝存在的時候,皇帝實際上不能算是親政,和太子監國差不多,手中的權力很小。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一般都會等著太上皇帝去世後才會真正掌權,或者太上皇帝主動把全部權力交出來,但也存在另一種情況,即皇帝奪權,比如唐睿宗和唐玄宗。唐睿宗最初迫於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奪權的壓力主動將皇位交了出來,成為太上皇帝,仍舊大權在握。李隆基並不願意做一個什麼都決定不了的皇帝,很快就將太平公主除掉,然後唐睿宗將手中的權力都交了出來,李隆基開始親政。

儘管唐睿宗一直是主動在讓位,但實際上也是被兒子李隆基所逼迫,當初唐睿宗的皇位原本就是李隆基奪來的,然後將唐睿宗扶上了皇位,唐睿宗本身在後期的權力鬥爭中是輸給了李隆基的,所以唐睿宗被逼著一步步離開了權力中心。 歷史上真正舒舒服服做太上皇帝的大約只有乾隆皇帝了。

那麼太上皇帝能不能在皇帝突然駕崩之後重新坐上皇帝之位呢?基本不可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年齡問題,太上皇帝基本都是皇帝的父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況基本不存在,即便存在,太上皇帝也不是皇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太子才是。我們就拿乾隆皇帝來說,如果乾隆活的夠久,嘉慶死在了前面,嘉慶在有生之年都沒有真正親政,但即便這樣,嘉慶死後,乾隆也不可能重新復出做皇帝。

畢竟他已經將皇位讓出來了,按照正常的順序來說,皇位是向下傳遞的,不可能倒回來向上傳遞。所以,嘉慶死後,太子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就算是沒有太子,也輪不到乾隆,只可能是嘉慶別的兒子或者乾隆別的兒子。乾隆即便是想當這個皇帝,也不太可能和自己的兒子、孫子來爭奪皇位,這是不合禮儀的,即便朝中都是他的心腹,估計也不會支持乾隆重新稱帝,況且乾隆要真想再做皇帝,完全可以在嘉慶活著的時候復位,而不是選擇嘉慶死了和自己的子孫爭位。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一般情況下,歷史上也確實有成功復位的太上皇,最著名的莫過於明英宗朱祁鎮。但是這個例子實際上特殊的地方很多,首先朱祁鎮的皇位是在特殊情況下丟失的,然後他的弟弟朱祁鈺成了皇帝,而他成了太上皇,原本朱祁鈺就是想著歸還皇位的,只是權力在手中的時間一長,就不捨得丟掉了,這才囚禁了朱祁鎮。

但朱祁鈺的身體卻不怎麼好,在30歲的時候突然得了重病,這才給了朱祁鎮可乘之機,朝中有人將朱祁鎮放了出來,成功復位,而朱祁鎮之所以復位成功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即朱祁鈺沒有兒子,確切的說他的兒子已經死了,皇位本身就沒有繼承人,在這個時候,朝中自然會有人選擇提前放出朱祁鎮,因為這樣會有立功表現,畢竟朱祁鈺一旦去世,本身皇位就會是朱祁鎮的。

所以這個例子實際上沒有代表性,而且朱祁鎮只是朱祁鈺的哥哥,而絕大多數的太上皇都是皇帝的父親。

當然也有身為父親的太上皇復位成功的,原因就在於皇位被奪去的時間很短,新皇帝甚至還沒有得到承認,因此太上皇復位比較順利,比如唐昭宗,唐昭宗在被節度使囚禁三年後回到了長安,但為宦官所不喜,因此900年的十一月,宦官們將唐昭宗囚禁在少陽宮,而扶立太子李裕登基,不過901年的正月,朱溫就命人處死了干政的宦官,而讓唐昭宗成功復位。

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少的,都是太上皇從皇帝手中奪回皇位,所處的環境也是戰亂時代,倘若在和平年代,太上皇基本沒有機會復位,一旦成為太上皇,就不可能再做皇帝,皇帝倘若突然駕崩,太子就會按照規制登基。


蕭曉四姑娘


  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並不怎麼多,而且大都不是自己主動退位讓賢的。對於這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次那就是明朝的奪門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朝臣擁立明代宗朱祁鈺為皇帝維護了國家的安危,之後明英宗放回來之後被尊為太上皇。到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復辟當上了皇帝。在這件事中太上皇復出是發生在明代宗沒有兒子,明英宗發動政變才成功復出的。如果有兒子的情況下我想明英宗不太可能復出的。

  在歷史上被迫當臺上皇的居多,如果皇上突然駕崩了我想也會由太子去繼位。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皇帝死前沒有立下遺囑,那些大臣也會擁戴太子,如果太上皇復出他們能不能繼續當官都是問題。如果有遺囑我想皇帝也會傳位給太子,畢竟被迫當上太上皇的難免不會記恨與他。如果成功復出不認他這個皇帝都是有可能的。

  第二種就是主動退位的比如向宋高宗和乾隆,這兩位比較特殊雖然退位了但是權利還是在自己的手中。即使皇帝突然駕崩要在選個皇帝我想他們也不太會重新復出直接讓太子即位就可以了。畢竟皇位對於他們來說只是象徵,真正有用的是手中的權利。

  不管是哪種我想都會是太子繼位,而奪門之變只能算是比較特殊的情況了。


讀史鑑往


中國有朝一來,夏朝時是政治皇位繼承最開明的時代,饒舜禹講究的是皇位禪讓制,任人唯才德,那時候還沒有商朝時開始講究皇家血脈相承的尿性。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深明偉大的皇位繼承製並沒有為後代所採納繼承下來。商朝時,開始有了王室血脈相承的思想,王位繼承開始講究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思想,中國封建王朝開始步入家天下格局,既王室一家既天下。

後是八百年周。周在商家天下式管理制度的基礎上,王位繼承在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基礎上,開始明確了父死子繼的標準,既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一出,此後我華夏幾千年封建文明都將此奉為圭臬與不敢逾越的教條。至於說兄終弟及的大前提是兄無嗣,否則仍以父死子繼的嫡長子繼承製為標準。

也就是說,不論如何,華夏封建王朝的皇位繼承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式的父死子繼。這是古人無論聖賢大哲、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默認天經地義的正統禮制,除此之外都是異類,人人得而誅之。


有了以上的理論基礎,我們再看問題所問就簡單多了。

太上皇,顧名思義既理論上皇帝之上的皇帝。中國歷史上,新皇初立,不論主動或被動退位的皇帝均為太上皇。準確地解釋太上皇就是“已退位上代帝皇。”,不論生死。當然,中國歷史上更多的是在世老皇帝。

剛剛我們提到,中國皇位繼承製是嫡長子繼承製式的父死子繼,然後是兄終弟及。

若是皇帝駕崩,太上皇健在而幼儲未立。從西周開始明確的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來說,太子繼承大統乃是名正言順的正統,既遵禮儀也符法制。太上皇從退位那日起,便只能是高高掛起的神仙了,從正統上來說永不能復位,否則叫什麼太上皇?!

我們舉明朱元璋、朱標、朱允炆祖孫三代為例。


其實大多數人從朱標死後,朱元璋仍舊傳位朱允炆並不能看到多少東西。淺顯的看法僅是朱元璋愛屋及烏,而深入看則是一套中國自古以來皇位嫡長子繼承製的不可逾越。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按照父死子繼的規矩來看,不難看出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他早已默認生前的朱標為皇帝,自己為太上皇,而朱允炆既為幼儲。如果不是朱元璋心中有皇位繼承父死子繼式不可逾越的教條,那麼在朱標死後,朱元璋本人是皇帝,按照將來父死子繼的規矩,皇位怎麼著也得是在朱標兄弟朱棣那一茬選,畢竟明面上朱標到底還不是皇帝,所以得走兄終弟及的流程。但是,很明顯,朱元璋沒有走他那父去子繼、兄終弟及的流程,而是走的朱標那父死子繼的流程。明眼人都看得出,他眼裡朱標早已經是皇帝了,朱標死後,明朝再不是他朱元璋兒子們的事兒,而是朱標兒子的事了。

從這一點,間接便回答了,正統上來說,皇帝駕崩,太子繼位,太上皇不會復出。除非皇帝無嗣無兄弟尚有可能,否則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太上皇沒有立場復出。


不書公子


這得看具體情況,宗室繼位禮法在權力面前,只能乖乖低頭,誰掌握了權力,誰就能坐上龍椅,當然,還得看有沒有太上皇。

畢竟幾千年的歷史中,皇帝數百,太上皇就那麼幾位。

假如太上皇與太子俱在,而皇帝駕崩,繼位的抉擇分四種可能。

其一,太上皇如乾隆。我們知道,乾隆成為太上皇,那是囿於自己在位六十年讓位的誓言,他名義上是在位六十年,實際執掌權力六十三年。


如果嘉慶在乾隆之前駕崩,那不用說,絕對是乾隆復出,畢竟諾言乾隆已經履行了,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

就算乾隆老邁,嘉慶的皇子健壯,這也改變不了事實,朝中的大臣們,都是乾隆心腹。乾隆自己也是熱衷權力,他能在傳位時拿走玉璽,就可以讓皇孫登不了基。

他的歸位,沒有絲毫阻礙。

其二,就是太上皇握權,但是不想再爭奪了,這種情況下,太子登基則是毫無疑問的。

比如宋高宗趙構,他做了幾十年皇帝,天天提心吊膽,害怕國家被滅、自己被抓,他還得上表稱臣,接受羞辱。


他做皇帝是真做煩了,所以讓位給了宋孝宗。宋高宗做了幾十年太上皇,八十多歲才死。毫無疑問,如果宋孝宗死了,宋高宗絕對不會復位,他已經不想再做皇帝了。

其三,太上皇沒有做過皇帝。確實,沒有做過皇帝的人,也是可以成為太上皇,這種多見於開國之君的父親,如劉邦的老爹劉太公。

劉邦如果死在劉太公前面,劉太公是絕對不可能上位的,他沒有在打天下時出過力,沒有什麼人會依附於他麾下,相比之下,太子就合理合法多了。

這種情況下,是太子繼位。


其四,太上皇做過皇帝,但已成為擺設。這種情況,一般是太上皇已經被軟禁了,比如宋徽宗、明英宗。

既然太上皇被軟禁,皇上駕崩前是掌握力量的,朝中自然多是皇帝心腹之臣,皇帝一死,太子即位理所當然。

我們知道明英宗復辟,但這個情況,很大成分是因為明代宗的兒子死了,如果他的兒子還在,明英宗估計是無法復辟的。


浮沉於史


首先,這情況在我國曆史上是不存在,因為歷史上因皇帝駕崩而復出的太上皇,就只有一個,他就是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所俘,還被瓦拉大軍押送著,一直殺抵北京城下。幸好于謙臨危不亂,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然後組織軍民奮起抵抗,才最終取得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併成功把明英宗贖回。

此後,明英宗便以太上皇之身份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景泰帝病危之際,石亨與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再度擁立明英宗,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宮復辟。

但由於景泰帝的太子朱見濟早在景泰三年就已夭折,此後景泰帝再無子嗣。因此,不存在太上皇與太子同事並存的情況。也正因為這樣,學界對於發動南宮復辟的必要性,一直都是存在質疑的。要知道,景泰帝當時已無子嗣,太上皇明英宗復位置基本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很可能就是石亨與徐有貞等人為了建立擁立之功,故意發動的一次多此一舉的宮廷政變罷了。

迴歸正題,那麼假如當朝皇帝突然駕崩,而太上皇和太子又同時並存時,那究竟是讓太子繼位,還是太上皇復辟呢?我想基本上只能由太子繼位!

<strong>

第一,太子繼位,是名正言順的!以明英宗做例子,如果朱見濟沒夭折,估計明英宗在景泰帝病重時,就會被除掉了,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復辟。太子作為國之儲君,在皇位繼承上是名正言順的,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因此,別說是早已淡出朝局的太上皇,就是擁兵自重皇子,要想在改朝換代之際除掉太子,那也是很困難的。

即便是太上皇與太子同時存在,肯定還是太子繼位幾率最大。這可不是勢力問題,而是法理問題。

第二,太上皇除了個別因為政變,而被迫當上“太上皇”的之外,其他都太上皇,都是因為年老而厭倦朝政的老皇帝,比如宋高宗、宋孝宗、乾隆等。因此,即便他們在世期間接班人駕崩了,他們也不會,更不可能繼位。別說有太子,即便沒有太子,太上皇也會主持大局,在皇族宗親中,挑選合適的後代繼承。

第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王朝帝位都是自上往下傳的!父終子繼,兄終弟及,這是中華歷代之傳統。太上皇是太子的長輩,皇位豈能由下往上傳的呢?

第四,正常情況下,朝中文武都不會選擇支持太上皇,而不支持太子。還是以明英宗做例子,假如景泰帝死了,太子朱見濟和明英宗同時存在。那麼滿朝文武都不會鋌而走險的跑去擁立明英宗,肯定都會選擇擁立太子。

畢竟太子不僅名正言順,而且年輕的君王總比經驗豐富老成的太上皇要更容易把控。因此,在公在私,都會擁立太子!

<strong>


這些歷史要讀


有太上皇的朝代都是不正常的,一般都有著非正常的權利交替。第一個太上皇是漢朝劉邦的爹,最後一個是清朝的乾隆。

題主所說的是突然駕崩,意思就不是非正常死亡了。如果劉老爺子還活著,劉邦突然死了,會有人提議讓劉老爺子繼位,而不讓劉盈繼位麼?如果嘉慶在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裡突然死了,會有人提議讓乾隆下來當皇上麼?

不可能的!古代最看重的血緣,光武帝是漢景帝的後代,對於漢武帝的後代自然就沒有照拂的義務。同樣,太上皇不是隻有皇上一個兒子,皇上死了以後,這個皇位按照皇帝的理想狀況,當然是要傳給我的支脈。到了太上皇手裡就又充滿了未知。如果在自己手裡,把這一脈的皇位弄丟了,拿絕對是大不孝(比如說正德)。

所以如果太上皇想當皇帝,鐵定要和太子鬥一鬥。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太上皇這個職位從禮法是比皇帝高的,像晉惠帝,明英宗這個太上皇當的是真的扯,一個給自己的叔祖當太上皇,一個給自己的弟弟當太上皇。所以他們兩個有復位的可能。其他的太上皇難不成再下來玩一圈,重溫一下皇帝的癮?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侃砍歷史


好像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但是明朝出現過皇帝因為被俘,莫名其妙的成了太上皇,後來有大臣發動政變,再次復位的情況。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結果被瓦剌的首領也先俘虜。由於北京一時群龍無首,于謙等人就擁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明代宗。朱祁鈺做了皇帝以後,任用於謙,打退了瓦剌的進攻,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是,後來瓦剌把明英宗朱祁鎮放了回來,明代宗朱祁鈺本來是不願意的,在於謙等大臣的建議下,明代宗就把哥哥明英宗接回了北京。

此人估計也沒有想到,自己稀裡糊塗的做了太上皇,心裡雖然不爽,但是也沒有辦法。好在自己的命保住了,做不做皇帝那時次要的。不過他也沒有料到,自己竟然能再次當上皇帝。公元1457年,明代宗在第8個年頭的時候,突然生病了。手底下的一員大將石亨,認為明代宗快不行了。於是,找了一幫人在一起謀劃,一不做二不休,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擁戴明英宗再次復位。

當時,明代宗朱祁鈺也沒有死,明英宗復位以後,被囚禁了起來。一說被宦官勒死,一說是病死的。我估計是被殺了,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啊,明英宗不可能不殺明代宗。且明英宗繼位以後,把于謙等人也幹掉了,那麼明代宗的下場估計也是一樣。總之,在歷史上,很少自願做太上皇的。比如唐朝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被迫做了太上皇,假如當時李世民做了一年皇帝就駕崩。肯定會把皇位傳給太子,假如太子還小,太上皇肯定會復出。如果,太子很大了有親征能力,那麼就另當別論。不過這種情況,在歷史上還是很少。

所以,明朝就有一個孤例。明英宗因為出征瓦剌被俘虜了,于謙等人就立他的弟弟做了皇帝。但是,他弟弟做了幾年皇帝以後,生了病。如果,明代宗死後,按理說會傳給自己的兒子。但是,某些權臣為了謀求後路,就發動政變,然後迎接太上皇復位。因為,當時的明代宗沒有兒子,死後皇位肯定是明英宗的。所以,一些權臣就趁機發動政變,迎接明英宗做了皇帝。假如,明代宗的兒子很大了,有能力處理政務。我相信,那些人發動政變也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實力。其實,明朝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本想把位置傳給太子朱標。但是,太子還沒有繼位就死了,而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所以,朱允炆作為嫡長子,當時已經很大了,有親政能力,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孫子。其實,我們也可以把朱元璋看作是太上皇,兒子死後就把位置傳給了孫子。如果,是被迫的太上皇,就會出現,明英宗和明代宗這樣的情況。小夥伴們,應該明白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