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虽说也不要求精通茶道,但如果没有一些基本的常识,那又何谈品茶、赏茶?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茶叶摘下来之后,怎么做成各种不同品类的茶?除了制茶的茶农,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或者只是略知一二。因而,茶是怎么来的?如何制茶?值得一谈。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茶,是以茶树上新长出来的芽叶而制成的饮品。而中国有六大茶类,无论是哪一种茶,其工序可以概括为以下这七道:

A.采摘

B.萎凋

C.发酵

D.杀青

E.揉捻

F.干燥

G.精制

(各道工序所起到的作用将会重点介绍)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而茶的七道工序,便如同一副七巧板,把七块木板合理地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图案,做茶也是如此:

白茶:A→B→C→F

黄茶:A→D→E→F(干燥的过程中闷黄)

绿茶:A→D→E→F

青茶:A→B→C→D→E→F→G

红茶:A→B→E→C→F

黑茶:A→D→E→C(渥堆发酵)→F

通过这些工序的自由组合,古人制作出了千变万化的白茶、黄茶、绿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也由此开创了茶的各种绚丽缤纷的口感。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制茶工序不过七种,而人品茶却有千变万化的口感。但即使如此,茶还是茶,未曾因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人也应当如是,心静,才能听到自己的内心,才能看清。

采茶,一切的开始。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喝茶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绿茶多是用嫩芽制成的,青茶则多用已经长成的新叶来制作,红茶、黑茶则两者兼用。

用还没舒展开来的嫩芽所制成的茶,一般会称为“芽茶类”;而用新长成的叶子所制成的茶,则称为“叶茶类”。嫩芽制出来的茶,茶汤细腻,茶质绵柔,口感温和;而用新叶制出来的茶,则茶气鲜明,野性十足,口感粗犷。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用芽茶,还是用叶茶,就等于决定了一款茶今后所走的路线:

芽茶→婉约派

叶茶→豪放派

正是这一刚一柔,一阴一阳,让我们这茶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

细说芽茶,就会说到我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几个名词: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

制作芽茶,如果全部只采用单芽,那绝对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一方面单芽的产量太稀少,一方面制作的时候也要小心伺候,才能做出高品质的茶。这就是为什么单芽的茶只能是奢侈品的缘故。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单芽的茶固然可贵,但也有缺点:不耐冲泡。很多人都以为不耐泡是因为茶叶内含的有机物质比较少,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是因为冲泡时,嫩芽相比起叶子,要更容易释出其内含物质。

为了解决单芽产量稀少和不耐泡的问题,于是便开始有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的解决方案。当然,后来的人也根据芽叶的含量,发展成了芽茶的等级,越高等级含芽越多。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再说叶茶,叶茶是茶的枝芽完全成熟了而进行采摘制成的茶类。其标志性的一点就是,茶枝上的嫩芽叶面已经展开或半展,称之为“新叶”。

通常,我们会采摘两叶或者三叶作为标准,称为“对口两叶”或“对口三叶”。其字面意义上去了解,就是新长成的两叶刚好相互对着,称为对口。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采用新叶来制茶,这时候就会发现,它的叶子里带有着花香。这绝对是古人的意外发现。

嫩芽制作出来的茶,它的叶子所表现出来的是菜香或豆香。而原本就蕴含在嫩芽中的芳香物质,经过了芽叶一段时间的成长之后,再用来制茶时,菜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某种花香。

花香的到来,简直让古人们欣喜若狂。他们发现,刚采下来茶青放置得越久,香气越是明显,经过多番尝试之后,萎凋工艺开始形成(下期介绍)。

连茶是怎么做的都不知道,那喝茶与盲人摸象有什么区别?

然而,带着花香的叶茶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冲泡出来的茶味变淡了。因为茶叶中的有机物质在叶子生长的过程中转化掉了,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营养。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便选择在新芽的成长期开始采摘,芽茶与叶茶混合着采,既保证了茶味,也得到了花香。

当然,个人口味不同,有人喜香,有人爱浓,芽茶和叶茶的比例也就随人调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