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龍刃有些話想說……

今天是大年初一,龍刃在此祝各位讀者:萬事如意,平安喜樂!

春節最重要的內涵是什麼?

當然是闔家團圓!

大年初一,龍刃有些話想說……


即使離家千里,也擋不住每個人對親友的思念。為了回家,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遷徙現象——春運。

上世紀的記憶


鄉愁是什麼?

有人會說是父母燒的菜,有人會說老人煲的湯。

但在30多、40年前,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車票。

那時候,別說網上訂票,就連計算機和互聯網都沒有。為了回家,人們像趕集一樣,趕往火車站。

天還沒亮,火車站廣場的寒風裡,就已經擠滿了人。一張張焦急的面孔,一邊瞅著時鐘,一邊看著售票窗口。


大年初一,龍刃有些話想說……


為了一張回家的車票,不少人在車站熬了一個通宵。當車票到手後,佈滿血絲的眼睛滿是欣喜,手裡握著的彷彿不是車票,而是整個世界一般。

候車大廳裡,人們焦急的等待著列車進站。站臺的地面微微顫動,伴隨著隆隆聲,老式的綠皮車慢悠悠地進了站。而另一側,則是洶湧的人潮。

大包小包的行李,此起彼伏的人聲。火車內外都是呼出的白色水汽,整節車廂就像是沙丁魚罐頭。

買到座的,腿伸不大直;沒買到的,擠滿了過道。車門處被人和行李阻擋,等到快發車了,有的人一著急,就從車窗翻了進去。

綠皮車跑不快,沿途走走停停,人們也因此常常徹夜無眠。

但只要上了車,回家的喜悅就會在胸口激盪,一種幸福在心頭湧出。

一路的疲倦,一年的思念,都在家鄉的燈火中,慢慢消散。

40年的變遷


自改革開放以來,“春運”一直都在,但無論是規模還是點滴細節,早已天翻地覆。

40年前,春運出行的人們並沒有太多選擇。

那時候,公路總里程才89萬公里,一條高速公路都沒有。至於民航,能使用的機場數量,總共才78個。

無論是私家車,還是民航,在那個年代是極為遙遠的事。出行的唯一選擇,只能是火車在那個計算機尚未普及的年代,火車站裡沒有紙質打印的車票,更沒有自動售票和互聯網取票機。

售票窗口也不是透明的玻璃,而是一堵不大能隔音的三合板。窗口外人聲鼎沸,好幾雙手拿著錢擱在小窗裡,等著牆那邊的回應。

牆裡的售票員也是手忙腳亂,一面問著牆外旅客去哪,一面記住是哪隻手,該給什麼車票。

也是那年,我們歷史性的迎來了新紀錄。春運,1億人次出行,在那個設施落後的年代,是一個里程碑。

再看看40年後的今天,出行人次超過了30億,手段也多了不少。

除了已經提速到時速160公里的“綠皮車”,高鐵和動車成了新的選擇。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鐵路營業里程不過5.2萬公里,只能覆蓋較發達地區。不少地方,從火車站到家,得走幾天幾夜。

可到了去年底,鐵路營業里程已經高達13.1萬公里,覆蓋大多數城鄉地區。其中高鐵就超過了2.9萬公里,從廣州到北京,朝發而夕至。


大年初一,龍刃有些話想說……



除了火車,私家車和民航也成了不少人春運出行的首選。

去年底,全國的公路里程已經達到了486萬公里,這是40年前的5倍多。而高速公路也從0,發展到了14.4萬公里,連接全國各地。

有了路,就會有人買車。去年9月,我們的機動車保有量達3.22億輛,其中汽車2.35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4.03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達3.63億人。

高速上浩浩蕩蕩的春運大軍,無不顯示著這40年來的變遷。

民航機場也是如此,以前偏遠地區和小的鄉鎮,都沒有民用機場。但現在,全國頒證運輸機場達到235個,是曾經的3倍還多。

從上海到四川,從北京回雲南,天塹變通途。

40年來,買票一直都是春運最熱的話題之一,一票難求仍然是頭號難題。

但購票窗口前長長的隊伍,逐漸成為歷史。現在動動指尖,在手機上就可以買到春運的車票。在售票大廳的一側,也擺滿了自助取票的機器。


大年初一,龍刃有些話想說……



唯一沒變的,是候車大廳裡擁擠的人潮,和濃濃的鄉愁。

浪潮,自今始


40年,會讓稚童長到不惑之齡,但對於國家來說,這個時間太短暫了。

英國人在18世紀就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直到二戰結束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才來臨。

美國人修紐約地鐵,長島鐵路的東區通道工程從1992年立項至今,離竣工仍然遙遙無期。

但中國,40年的時間,走了其他國家半個多甚至一個多世紀才能走完的路。

在農村,老一輩小時候還住在泥土樓裡,後來家裡蓋起了磚瓦樓。有些地方,拆了一兩層的平屋,改建3層洋棟。

在城裡,有的人小時候一家6、7口人住在不足40平的筒子樓裡,後來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面積也大了不少。

這是什麼?這就是變革的浪潮!春運裡的、生活中的點滴變化,是我們生活的變化,也是中國的變化!

這個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好。


大年初一,龍刃有些話想說……



40年前,過年最好吃的,是那一盤熱乎乎的豬肉餃子。

今天,每家每戶的年夜飯上,雞鴨魚豬牛羊都不是稀罕貨,普通家庭多花點錢,山珍海味也能上兩樣。

中國的變化,在年夜飯上盡顯無疑。

40年過去了,我們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那麼40年後呢?

未來握在我們手裡,新的浪潮,自今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