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藝術簡歷

王立軍,60年代末出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拜泉縣。15歲得到盧禹舜老師的啟蒙和鼓勵始學中國畫、書法。早年畢業於北京中國書畫學校,後深造於中國國家畫院。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工作室畫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人民書畫院畫家,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中國畫學會理事,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剪紙專業委員會委員,大慶市花鳥畫家協會副主席,大慶市讓胡路區美術家協會主席,大慶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特聘教授,齊齊哈爾書畫院特聘畫家,北京齊辛民藝術中心理事。

其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性美展並獲獎,曾獲黑龍江省第十屆“群星獎”金獎,首屆黑龍江省中國畫作品雙年展優秀獎,第十三屆當代中國花鳥畫展覽優秀獎,參加第二屆(榮譽獎)、第六屆(特邀)、第七屆(佳作獎)、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特邀)全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覽,第三屆青島藝博會“當代中國書畫家作品邀請展”銀獎(中國美協、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博會“東方墨寶”當代名家書畫展金獎(文化部、人民書畫院主辦),2017阿斯塔納世界博覽會上合絲路公益國際書畫展(特邀),第四屆“八荒通神”——哈爾濱美術雙年展(中國畫·中國美協主辦)等重要展覽。發表於《中國文化報》、《國畫家》、《美術觀察》、《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美術大觀》、《書與畫》等全國六十餘種專業報刊,或專題介紹。曾接受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中央“書畫頻道”、黑龍江省電視臺“新聞節目”專訪,哈爾濱電視臺、齊齊哈爾電視臺、牡丹江電視臺、大慶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曾專題報道。傳略被編入《東方之子》、《新中國美術家大典》、《中國教育界名人大辭典》等多部辭書。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王立軍 水墨蘆葦情

文 李雪

蘆葦,一種多年水生或溼生的高大禾草,在我國東北的溼地非常常見。它的根狀莖十分發達,穗上生長著絲狀柔毛,常常隨風搖曳。

然而,你見過紅色的蘆葦嗎?

一定沒有。但是,它卻出現在王立軍的畫作裡,繁茂、高大、充滿生命力。

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黑龍江畫家王立軍,共同瞭解他創作的“紅色蘆葦”,以及他的藝術世界。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以無比的執著和熱愛一路走來

從五歲左右時,王立軍就開始接觸繪畫,那時,他發自內心地熱愛畫畫。

他清楚的記得,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寫作文談理想,他的夢想“排序”就是畫家、書法家、文學家。

兒時,他畫素描、畫國畫,自學繪畫,同時還練習書法,從《九成宮》學起,練習楷書。

那時的條件十分艱苦,不像現在,畫冊資料唾手可得,來的十分容易。當時,王立軍的繪畫資料來源主要是靠他自己去收集雜誌——《人民畫報》、《中國青年》、《黑龍江藝術》等,這些雜誌上刊登的畫作是他最早認識藝術的窗口。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15歲的時候,他從雜誌中看到現任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當年21歲)的作品,感到非常欣賞和喜愛。於是,就動筆給盧禹舜寫信,在信中表達自己想拜他為師的願望。盧禹舜也鼓勵他,在信中寫道:“憑你這種勁頭一定能畫好。”這句話一直激勵了王立軍很多年,在此後的藝術之路上,當他遇到困難時仍然給予他力量。

17歲時,王立軍離開家鄉來京學畫,在北京的中國書畫學校學習中國畫基礎技法。他回憶說,當時他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也要畫畫。”足可見他對繪畫的執著和熱愛。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臨摹方面,在校期間,他在老師的指導下取法乎上,臨習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可染等大家的作品。並前往北京的慕田峪長城、八大處、香山等處寫生,學習如何在寫生中作出取捨。此外,他自己也充分利用北京的藝術資源汲取著養分,經常到榮寶齋、中國美術館參觀展覽。在京學習的一年半時間裡,通過正規、系統的中國畫基礎技法學習,為他的繪畫創作打下了基礎。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畢業之後,王立軍回到東北老家,在學校做美術老師,開始邊畫畫邊教書的教師生涯。就這樣過了十幾年之後,他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來畫畫,最終選擇辭職,決定出去闖一闖,前往秦皇島開始做職業畫家。

在秦皇島,他曾在大學中教授美術欣賞和美術史。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為了教好下了大功夫去研究。而通過這次“教學相長”,他也對美術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並在此期間,堅持繪畫創作,不斷摸索著自己的風格,提升藝術水平。

就這樣,無比的執著和熱愛一直伴隨著他,不斷在藝術之路上追求成長。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充滿生命力的紅色蘆葦

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繪畫風格和藝術語言是在2004年。

那時,他在北歸的列車上,偶然間看到溼地上的蘆葦,一下子觸動了他兒時的記憶。小時候,他常常會看到水渠溝旁的蘆葦自然生長著,非常有親切感。於是,蘆葦開始成為他筆下的主要創作題材。

和牡丹、梅蘭竹菊等題材不同,蘆葦這種植物本身不具備觀賞價值,在北方也不是名貴植物。然而,一方面,隨著學習和思想的深入,王立軍對蘆葦的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悟,在蘆葦身上找到了一種蘊含著的頑強的精神。另一方面,對蘆葦題材的創作,在精神上、思想認識上有了更高的認識理解,在藝術語言上對蘆葦的創作有了更進一步的摸索。

他從傳統水墨竹子創作中借鑑技法,並追求探索屬於自己個性的藝術語言,通過審美的不斷提高,不斷否定自己;此外,他通過多次深入溼地寫生,增加新的感受,再進行藝術創作的摸索實踐,個性表現語言逐漸清晰起來。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在色彩上,他選擇用誇張的方式——用紅色去表現。

為什麼是紅色?

“我們中國人對紅色始終有著特殊的情感,每到傳統佳節或者喜慶之日,紅色的元素總是必不可少。可以說,紅色就是中國的顏色。”王立軍是60年代生人,從小接受紅色教育。他說,紅色是民族的色彩,表達一種積極的內涵。而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藝術創作可以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誇張。例如,蘇東坡就有畫紅竹子的前例。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其實,紅色蘆葦也並不是憑空捏造的畫面。王立軍說,多次溼地寫生後他發現,大慶溼地的蘆花只有到了深秋才有的偏白,有的偏灰。而在初開時,蘆花多是偏黃、偏紫,甚至有的泛紅。有一年中秋時節,一次在大慶的溼地寫生時,他看到一部分蘆葦已經是橘黃色了,而在落日霞光下真的變成了紅色,就此,他找到了創作的生活根據。

在蘆葦創作的章法上,目前有一些中國畫畫家多畫折枝,或者把蘆葦作為創作背景,或者用大視角來畫。王立軍則選擇避開這些畫法,因為藝術不能重複。為了表現積極、向上、偉岸的蘆葦,他採用仰視的視角,給人的感覺十分高大。此外,蘆葦本身就比較密集、廣袤,他就在密集上做文章,但是儘管構圖上比較滿,留白較少,但不應該壓抑。也要注意畫面不能堵,滿而不塞。

所謂畫如其人,一個人的作品和其經歷、思想有著十分大的關係,這些都會在畫作中體現出來。王立軍畫蘆葦,是表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一種內心不服輸的精神。讓這些精神在畫作中體現。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展望未來

對於未來,在創作題材上,除了蘆葦之外,王立軍表示要繼續挖掘充滿民族特色的東西、地域性的東西。比如白菜,有“百菜之王”之稱,是北方的常見菜,老百姓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王立軍說,白菜在東北非常常見,兒時,他還曾經親手將白菜從地裡砍下來,並協助家人一起醃製成酸白菜。

而他用中國畫創作白菜,則是想表現清清白白之意。表達一種做人的思想操守,就是清白本色、踏實。除了白菜,牽牛花、紫藤、竹子、菊花、麻雀、燕子等也是他筆下的創作題材,這平凡無奇的事物,在他的眼裡也有民族特色和價值,值得用繪畫的方式挖掘他們的精神內核。

在藝術風格和技法上,王立軍將繼續堅持傳統基因,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在他看來,創新必須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沒有繼承就不會有發展。“創新不是傳統和外來的嫁接,也不是生活的照搬,更不是花樣。傳統的、民族的是基因,生活的和外來的可以是營養,營養可以吸收強壯自己,但基因不能改變,一旦改變了就不是自己了。所以我認為中國畫想出新,首先要堅守民族的底線,誰拋棄了這些只能是曇花一現,註定不會長久。”


水墨蘆葦情--畫家王立軍作品賞析


在此基礎上,還要更進一步多思考,多學習。王立軍說,創作要博覽群書,對美術史他還要再研究,而研究不是為了抄襲,反而是為了避開雷同,是為了在技法上、思想上有一些借鑑;此外,除了《畫論》,還要研究文學、史學、哲學,不斷提升自己、豐富自己,這樣的藝術家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才能有高度,才能夠大氣。

更重要的是,藝術家要堅持用創作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繪畫應該反映內心的東西,比如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等畫家作畫不都是為了賣錢。藝術家不應該按照市場或者展覽的體系去畫,而應該反映藝術家對生命的認知和追求。”王立軍說。

(作者系《投資北京》雜誌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