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婚姻變幸福?

蘇健朋


如何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今天小明給大家花點時間講講原生家庭這個詞的來龍去脈。讓網上各種圍繞著此的爭論,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見解。

原生家庭這個詞受到偽心理學科普的傳播,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天大的誤會了。

甚至絕大多數從事臨床心理工作的心理諮詢師們也對這個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是美國人鮑文1960年提出來的。他本人首先是從事臨床精神病治療的。而且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師。

而依戀理論是英國人鮑爾比與安斯沃斯提出來的。而鮑爾比本人也是精神分析流派屬於客體關係取向的。

雖然他們兩個都是鮑,但他們並不就是一個人。

客體關係流派自體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經典精神分析都是屬於傳統精神分析的範疇。

新精神分析是以比昂和拉康作為代表的。

另外不管是傳統精神分析還是新精神分析,都不屬於學院派心理學的對兒童發展的觀點。

再來說說鮑爾比的依戀理論。鮑爾比發現嬰兒離開父母之後產生強烈的情緒,由此他認為嬰兒有強烈的依戀行為系統。

再接著是鮑爾比的同事安斯沃斯研究發現一歲的嬰兒和他們的父母有三種依戀類型。第1種安全性佔60%。第2種焦慮抵抗型佔20%。第3種迴避型佔20%。

但是這並不能夠說明嬰兒的反應是先天還是後天的養育環境。

而托馬斯在對嬰兒的研究中發現嬰兒一出生就有三種不同的氣質類型。

容易型氣質的嬰兒佔40%。困難型氣質的嬰兒佔10%。遲緩型氣質的嬰兒佔15%。剩下的是混合型。

後來鮑爾比及其後來的研究者把嬰兒的依戀類型延伸到成年期成人的戀愛關係中的表現。

綜上所述,無論哪一種研究都不可能證明原生家庭決定論。

而上述的研究更多的是精神分析流派的研究。精神分析流派既不是臨床心理學的全部,更不是心理學的全部。而現在的心理科學越來越拋棄了精神分析流派的許多不科學的論述。

說一句絕對不會錯的真理,就是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必然都會對我們的成長產生了影響。這才是為什麼學院派心理學會更謹慎的使用早年教養環境,而不會使用原生家庭這個名詞的原因。

很多人不斷的挖掘自己知道原生家庭的過往回憶。只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挖掘到先天基因氣質類型對自己的影響。

他也忽略了原生家庭之外的其他早年養育環境對他的影響。比如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社會化環境。

而原生家庭這個名詞所描繪的早年教養環境對應到學院派心理學有一個術語叫做共享環境。而我們人主要受到三種影響,第一先天遺傳因素。第二,共享環境,這一部分與原生家庭所說的環境比較接近。第三部分,非共享環境。也就是原生家庭之外的早年環境。

從這些年各種心理科學研究的結論綜述,一般而言,我們每個人所具有的各種特質大約40%源於先天的遺傳因素。60%源於非共享環境的影響。幾乎不受到共享環境的影響。

這一點源於明尼蘇達雙生子研究結果的支持。研究發現那些被分開撫養的雙胞胎,在性格上的相關性,跟那些一起成長的雙胞胎,在性格上的相關性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共享環境對他們的性格沒有額外的影響。

從行為遺傳學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們的智力情緒性格和健康這些特質受先天影響或受非共享環境影響最大。

而依戀等特質,受共享環境的影響較多,原生家庭只是共享環境中的一部分而已。

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中有一個專門的採訪,就是針對研究依戀理論的心理學家的。研究這個理論的專家,從來都不認為把問題的一切歸結於別人,歸結於父母是正確的。

給大家介紹了這麼多,目的就是讓大家破除原生家庭決定論的迷信。

另外不管是先天環境還是後天養育環境,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都是要通過你的自我才能發揮作用的。沒有什麼小時候的因素能夠跳過你的自我,自己經的決定你的人生。

我們想要變得更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不能靠甩鍋俠,而要靠自我的自知,自覺的努力。

~~小明講原生家庭的來龍去脈





趙小明心理團隊


我的原生家庭就不太正常,父母都是好人,但性格太壞,兩人的心理又有些病態,所以,我的家庭和別人家不太一樣。

但是,我的婚姻很幸福。這肯定讓人匪夷所思,因為在我沒結婚前,我就意識到自己的性格雖然拜家庭所賜,但必須改掉一部分,才能有一個好的婚姻,結果不出我所料,我成功了。

我的媽媽是個很強勢的女人,嘴一份,手一份,能幹極了,但就是性格不好,不尊重人,說話難聽;我爸呢?是個文人,但性格古怪,自私吝嗇,一輩子人了,一個朋友都沒有。所以,他倆在一起,要我說,就是絕配。兩個人鬥了一輩子,冷戰了一輩子。到最後倒沒分開,只是感情上我看不像別人的父母那樣卿卿我我的。但這不影響我的愛情觀,在我最沒有光明的日子裡,我也沒有心灰意冷,我對感情的嚮往也正如我期望的——如約而來。

愛人是個很好的人,善良、正直。雖然脾氣不好,但對我卻是真心的,他呵護我,心疼我、嬌慣我,知道我倆在一起不容易,萬事儘量順從我,不和我計較;而我呢,進入了婚姻如浴火重生,更加完善了我自己,我儘可能地對老公好,心疼他,愛護他,能為他做什麼就去做。我們的感情相得益彰,很是甜蜜。

所以,萬事沒有固定的道理。原生家庭不好,儘量消除它的影響。過小兩口幸福的日子還是很有可能的!






龍妮文秀123


我一個朋友的老公的父母就是原生態的家庭,爸媽從小離異,在他上高中時爸爸又另娶了,他爸爸脾氣大,特省錢,只要一發火就罵人,拳打腳踢,性格又內向,所以再婚後夫妻兩個過的也不是很幸福,這樣的家庭讓朋友的老公受影響很大,他心理也不是一個正常人,結婚後也是兩根人只要意見不同他就開罵,要不就動手打人,有了孩子後他的脾氣更火爆了,不跟老婆溝通,只要不順心就罵人打人,還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發生這樣的事情,我這是朋友想他心理跟正常人不一樣,從小缺乏母愛父愛,為人處事不會可以理解,她可以慢慢的包容他,理解他,給他更多的愛,她都是保持沉默 因為他們兩個根本就無法溝通他聽不進去,說多了就急開始打人,有一次他放著我這個朋友的父母的面就開始罵街,你媽拉傻逼 二逼的,這樣的人這的是無可救藥,之前是為了孩子努力包容他理解他,希望他能還好,可是越來越猖狂,心理還有老婆嗎,還知道尊重長輩嗎,這樣的人就是畜牲,嚴重的心理變態,家暴!最後我這個朋友下定決心他們離婚了!

對於這樣的變態是不可救藥的,早離開早解脫。



幾何簡彩


所以,原生家庭的好壞,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千萬不要不當回事。如果很不幸,自己就是那個不幸的人,個人經歷總結一下,如果自己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麼,想辦法改正,總結一下原生家庭的不足之處,在自己的婚姻裡儘量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不要讓原生家庭的不足之處,影響到自己。多多提升自己的能力,多出去走走看看,跟正能量的朋友多接觸一下,充實自己的生活。吸取經驗教訓,多一些寬容大度,遇到事情了不要衝動,多考慮一下,會越來越好的,雖然改變的過程很不容易,但是,自己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美好的。


月牙兒308


我喜歡刷頭條,當看到有一位讀者問一位作家:家庭氛圍好的小孩是什麼樣的?我感覺因為家庭的原因我有很多的性格缺陷。我莫名的就心疼起來,想必,他一定是生長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中,其中有過多少的心酸和委屈,不經歷過的人哪裡能懂。

在評論區有很多人也紛紛說出自己的家庭情況:

“我父母吵了幾十年,我的記憶中就是他們倆當我面三天一大吵,我脾氣軟弱無能,然後婚後也是各種吵,十年後離婚。”

“家庭氛圍不好就是,過年父母都期盼自己兒女回家團圓。而我媽打電話給我喊我不要回家過年了,去我男朋友家。我媽去她男朋友家。我們家已經四分五裂了。。。。過年都湊不到一塊吃頓飯嗎?”

“我有一個同學,應該就是有個氛圍很好的家庭吧,平時會跟你開小玩笑,有事的時候就十分正經,自己不吃垃圾食品這些,有東西還會很大方的跟你分享,不管價錢高低,很有教養。開家長會時見過他父母,也是很有教養的人呢。”

“氛圍和性格息息相關,家庭氛圍好,塑造出的人格就像是有源頭的誰,謙和,柔軟,堅強,成長性強;而除此之外,可能性格會有一方面因為家庭的原因在早期就定性,會有片面性。”

出生在家庭氛圍好,父母有教養家庭的孩子,不會理解為什麼有些父母是自帶“毒性”的,他們殘忍地毆打孩子,他們酗酒,渾渾噩噩,他們用言語暴力虐待孩子,甚至還有禽獸不如的父母性侵自己的親生骨肉。

而這些“中毒”的孩子,童年可能永遠也體會不到擁有一對彼此相愛,對孩子開明、坦誠,內心陽光,性格樂觀的父母以及其樂融融的家庭的幸福。

而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這些有毒父母的正是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這本書,她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以及作家。《原生家庭》已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

此外,她還有多部著作,比如《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金錢魔鬼》《情感勒索》等等。她的書為許多有心理障礙的人指明瞭痊癒的方向,讓這些不幸的人兒得到真正的救贖。

讓“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走下神壇,有毒的父母讓孩子身心遭到重創

喬22歲,是一名在讀碩士,他坦言自己小時候經常在自己的房間裡被父親打,而且是莫名其妙毫無預兆地遭受暴虐。

經常就是當他在房間裡做自己的事,父親就衝進來朝他破口大罵,隨之而來的就是拳頭如雨點般地砸下來,他一度被打倒失去意識。他不知道為什麼捱打,更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再捱打,這種強烈的恐懼讓他的內心一生都不得安寧,用他的話來講,就是“每天活的像驚弓之鳥”。

蘇珊博士說: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成年後的孩子同別人交往並建立關係的基礎。而喬的這種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也一直伴隨著他。導致現在他無法和別人保持親密的關係,也不能與妻子建立健康的夫妻關係,而這些正是因為他童年經歷的焦慮、緊張和痛苦,使得這些情緒慢慢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

在另一些毒氣深重的家庭中,雖然沒有暴戾無常的父親,但是這種經歷卻是最殘酷最難以啟齒,那就是亂倫。它摧毀了童年最寶貴的純真本質,說這類亂倫父母禽獸不如,該受千刀萬剮都不能解恨。

特蕾西有一個在外人看來非常“正常的家庭”,父親是典型的中產階級,母親是一個比較慈愛的人,但這個看似正常的家庭卻藏著一個令人震驚的秘密,因為父親不能從母親那裡得到充分而滿足的愛,就把目標鎖定了自己的女兒,想讓女兒特蕾西來彌補自己的孤獨和挫敗感。

因此,他在女兒特蕾西房間的牆上鑽了一個洞進行偷窺,之後發展到讓特蕾西脫掉衣服給他看,再到事實亂倫。是不是想想就覺得噁心,骯髒?但這些情感往往只是受害者表現的比較強烈,侵害者卻能依舊淡定地做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這讓我想到臺灣著名作家林奕含的筆下人物房思琪,她在十三歲的時候被補習國文老師李國華誘姦,李國華以語言的絲,思想的藥,將這個涉世未深單純善良的女孩牢牢困綁,而這些,折磨、摧毀了她一生。

她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我是餿掉的橙子汁和濃湯,我是爬滿蟲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個燈火流麗的都市裡明明存在卻沒有人看得到也沒有人需要的北極星。最後房思琪瘋了,而同樣經受到性侵的林奕含也自殺了,一個耀眼的明星就此隕落,結局令人唏噓,更讓人憤怒。

相信自己,成為自己的掌控者,讓覺知之光照進來

童年遭受的這一切已經成為事實,這些有毒行為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會自行消失的陰影,如果不加以治療,它會以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喪失對人性的希望。

1,認清主要責任方,把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小的時候,孩子並沒有形成正確成熟的三觀,更多的時候他們會把責任自動包攬過來,卻給對方找藉口和理由。

喬接受了蘇珊博士的心理輔導,但他在描述被父親暴打的時候卻依舊為父親找藉口,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導致要遭受如此的對待。而對於毫無作為,冷眼旁觀的母親,他反而覺得是自己沒有保護好她。

喬有著固執的執著,蘇珊博士換了種方式跟他談話,直接讓他扮演他的父親,這樣一來,身臨其境的情景對話讓喬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父親的真實一面,雖然痛苦,但自身也得到了解脫和釋放,卸下了內疚和自責的包袱。

2,釋放憤怒非常有必要

在有毒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直都是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時間久了,憤怒會轉化為抑鬱症,會讓你染上毒癮和酒精,也容易讓自己變成一個緊張、多疑、好鬥的人,因為他們甚至忘記了自己還有發洩憤怒的權利。

當然,管理憤怒也需要正確有效的方式:

A、允許自己憤怒,不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

B、表達出自己的憤怒情緒

C、將憤怒轉化為運動

D、憤怒的感覺沒有錯,也不會使得自己更加卑劣

E、將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

3,保持自我的情感獨立和完整

蘇珊博士認為,如果能撇開其他認的影響,還能自由地擁有自己的立場和情感,那麼這其實就是對自身進行了“自我界定”。自我界定在有毒家庭中很有必要,實際上也同樣適合我們普通人。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想要獲取主動選擇權,你就應該少做反應,多做回應,為了在交涉過程中儘可能地化解過激情緒,採取非辯護性回應會讓你沉著冷靜,從而臨危不亂。

勇敢地與曾經毒害過自己的父母對峙,這意味著要讓他們明確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給自己造成的傷害,然後定位你們以後的關係。說起來容易,想到要付諸實際行動,依舊會令很多人因為恐懼望而卻步。

但這卻是一條最直接面對自己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最能賦予你能量,最徹底的治療方式。

首先你需要應對父母因對峙引發的消極情緒的心理準備,瞭解並能應對將會出現的不同階段,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已經明確責任方在父母而不是你自己。對峙的方式有多種,寫信或者面談都可以。

而喬在與父母的對峙過程中遭到父親的不配合,但他更清楚的是,這種扭曲的關係還將會繼續損害自己的精神健康,所以,他做好了準備,願意接受與父母斷絕來往或者關係的可能性。

這種與自己父母關係的決裂,打破慣性的關係模式,將舊有的感情牽扯從自己的身上撕扯下來,這個過程非常痛苦,但就像是蛇蛻皮,蛹化蝶一樣,最終能獲得新生。

已經遭受了父母傷害,自怨自艾,妄自菲薄並沒有什麼用,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擺脫這種負面的關係模式,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在自己的心中種下一個希望的向上的種子,最終它會沐浴在覺知之光下,給你自信和力量,讓你自由和幸福。


野離離


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當著我們兄妹三個的面,打個你死我活,鄰居拉都拉不開。我們開始都被嚇的大哭,到後面都不哭了,變成了埋怨,為什麼會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洗衣,做飯,幹家務,每樣都做的好好的,換不來家裡一天的太平,為什麼家裡充滿消煙,揮之不去,想要逃離,太小。盼望快快長大。

長大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孑,心裡都在想要愛自己的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每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都要在心裡懺悔,我是個不合格的媽媽,我一定要改。因為每個孩子心底都是善良的,天真的,不懂自己的媽媽突然變的好可怕。給孩子和我都帶來了無比的困擾。小時侯的印象太深刻,忘不掉,忘不掉。

我要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媽媽,不想聽到一個8歲的孩子當著我的面大聲怒吼說:媽媽你有病,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

自己的出生不能選擇,但是自己的生活還是能好好經營。經營好一個家庭就是要尊老愛幼 。才能幸福長久。


吃草的貓612


最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詞頻繁出現,大概是《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帶出來的熱度吧。

樊勝美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女兒在外幸苦拼搏,除了供養父母還要補貼沒有工作的哥哥嫂子侄子,心裡只有兒子的父母,把剝削女兒當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這種吸血蟲一樣的原生家庭,直接影響著樊勝美的未來。她一心想釣大款,有能力卻因害怕得罪人不敢升職,收到禮物要去換錢再買個A貨撐面子…樊勝美后期雖找到了真愛,卻因為想在男友的房本上加名字觸發矛盾導致分手。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出現在你的身體裡、血液裡,表現在你對待他人的行為上,這種影響太可怕了。怎麼改變?老實說我自己也不太確定要怎麼改變…

如果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健康,多去接觸正能量的人吧,改變想法,積極陽光;如果是愛人的原生家庭不健康,那就需要你去帶動他,愛他,幫他走出陰霾;如果你已成家,請為你的兒女提供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吧!

最後分享一首詩,共勉。

每一次你 /告訴女兒 / 你吼她 / 是因為愛她/便是教她混淆了 / 憤怒與好意 / 這樣似乎是還不錯的主意/ 等她長大後 / 便會信任傷害她的男人 /因為他們看起來 / 跟你好像

——《milk and honey》Rupi Kaur


鷹院小叮噹


推薦看一部電影,狗十三。

不健康的原生態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持續一生的。

自私,極端,壓抑,痛苦,孤僻,失去了社交的能力,甚至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更甚者會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埋下隱患。

讓人迫不及待想要掙脫這個牢籠,卻又不得不依靠這個牢籠去生存。

最後我們大多時候寧願選擇自願被另外一個枷鎖束縛,也要逃離痛苦的經歷。並不是我們不懂得感恩,只是經歷了太多的痛苦和打擊,真的沒有精力去感恩了。

進入婚姻後的我們,似乎擺脫了原生態家庭,可它帶給我們的心理陰影也在持續不斷的毀掉我們新的生活,毀掉我們自己,毀掉周圍愛我們的人。

想要從自己這一代開始改變,過程一定是困難至極的。我們有時候會變成自己父母曾經的樣子,或者反其道而行之,開始溺愛孩子,放縱自我。

最好的辦法就是勇敢去面對生活,面對過去,並放下過去,以樂觀的心態去積極的生活。

放下,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改變本身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說到底只不過是父輩的態度,讓我們把自己捆綁了。自己打的結,就要自己咬著牙解開。

豐富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豐富自己的閱歷,喝喝茶,看看書,聽聽音樂,偶爾出去旅行,慢慢就放下了。

切忌用悲觀的心態去影響孩子,孩子還是一張白紙,他將會是你最成功的作品,所以請用心去培養和繪畫你們的人生。

願好運,在不斷摸索中共勉。



七七女巫店


泰戈爾說:有一個早晨我扔掉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變得輕盈。

人都有一種向死而生的力量。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對你的影響,是用它挖個坑然後跳進去不斷重複宿命,還是汲取力量推開它砥礪前行?

一.跳進坑裡的婚姻

1.一個看起來很優秀的女子(男子),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自卑,習慣於失去自我討好他人來獲得價值,也因為極度缺愛,遇到一個體貼自己的人,哪怕不夠優秀也感動的在一起了。至少覺得對方不會離開自己,讓自己感覺安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在現實層面覺得自己如此優秀怎會找這麼一個平庸的人。在對方面前有強烈的優越感和傲慢,內在有一個自卑的自己和自負的自己在相互攻擊,輪流做主。在感覺婚姻不幸福的時候既不離開,也不經營,就這樣糾纏糾結著。自己難受,愛人難受,孩子也受牽連。下一代又這樣繼續輪迴。

2.這位女子(男子)選擇了一個看起來很優秀的男子(女子)一起生活,但內在的自卑又會跑出來,因為不自信,因為不確定被愛所以在關係中患得患失,各種要證明,外在強硬控制,內在脆弱多疑,最後對方也真的承受不了而離開。

二.站在坑外看一看

如果內在的這兩種力量得不到整合,就算離婚,也會走向下一個強迫性重複。沒有改變就沒有新生。

多少人在這樣的困境中苦苦掙扎,當人們不瞭解自己的時候,自然會被自己的“命”牽引著去一個自己不想去的地方。當你開始覺察,開始瞭解自己,才能有機會從過去的模式中走出來!雖然不容易,但希望可以從現在開始!

~關注:小書育兒經~走心的陪陪你~




小書育兒經


《都挺好》的劇情,終於發展到了蘇明成打傷蘇明玉這一步。

儘管很早之前,人們就知道有這樣一段劇情,但當它真正出現的時候,還是掀起巨大波瀾。

整個社交媒體都為之沸騰,朋友圈裡都是“想幹掉蘇明成”的發言,微博話題榜上高居榜首的是#蘇明玉該不該和解#,姚晨發出四張圖,都是她此前扮演的功夫高手的角色,配文是“她們都不答應”,郭芙蓉不答應,九宮真人不答應。

蘇明玉該不該和解呢?不該和解。蘇明玉有沒有和解呢?事實上,她已經和解了。明明不該和解,為什麼又說她已經和解了呢?這兩者之間矛盾不矛盾呢?不矛盾。

關於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有過看似平淡,但卻驚心動魄的描述。他生在一個陰雲密佈的家庭裡,性格暴戾的父親控制著整個家庭,對全家人暴力相向,對他尤其狠毒,但他並沒有細述,只用了一句話來概括:“那不是父親和兒子的關係,

那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所謂“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就是有血緣紐帶,有愛有呵護,有理智有情感的關係,是被健康的生態系統澆灌的關係,就像一片綠洲,一片草原,給身處其中的人以滋養;所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赤裸裸的,沒牽掛沒憐憫,沒理智沒情感的關係,是沒有生態系統可維護的,就像一片荒漠,像火星表面,人們都是依照本能,依照自己的利益得失來行動。

▲這是陳瑾和姚晨第二次扮演母女倆了,上一次是在電影《九層妖塔》裡。

《都挺好》裡,蘇家父母和蘇明玉之間的關係,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母親非常強勢,有著強烈的控制慾,控制著整個家庭的喜怒哀樂,也控制著三個兒女的命運,父親懦弱吝嗇,妻子在世時,完全無法均衡家庭權力關係,妻子去世後,又一下釋放出壓抑的本能,貪吃貪享受,對一點點得失念念不忘。

父親不像父親,母親不像母親。

蘇家父母和兩個兒子之間的關係,也並不健康的,對大兒子蘇明哲,他們全力照顧,但卻並不培養他的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把他當做自己家族的附庸,對他學業事業的定義,是“光宗耀祖”,時刻提醒他,一旦功成名就,就要回饋父母,回饋家庭。

蘇明哲最終成了一個學業有成,但卻缺乏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人,無法真正成長,無法在自己和父母的生活之間,劃出一道防火牆,動不動拉過“責任感”“孝順”的大旗讓自己顯得師出有名。

▲姚晨扮演蘇明玉。咱別光顧著看蘇明玉身上的穿搭,以及算她身上的衣服值多少錢。

對二兒子蘇明成,他們嬌慣寵溺,免除他的一切責任,滿足他的一切需求,讓他成了一個巨嬰,而蘇家父母和這個巨嬰之間,又形成了一種奇異的共生關係,母親把兒子的喜樂視為自己的喜樂,兒子則把母親的觀念當做一切的準則,動不動說“要是媽在的話,根本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母親的過於強勢,又導致了家庭成員的失能,她包攬一切,決定一切,應對一切,家庭成員都要仰仗她,聽從她,漸漸喪失了應對生活的能力,在母親去世後,這群失能的人馬上現出原形,完全不能應對挫折和風險。

父親先是沉溺於買彩票,然後又迷上理財產品,屢屢受騙;大兒子失業後,寧肯在家待著,忍受妻子的嘮叨,也不願改行或者換個服務性的工作;二兒子完全失控,在事業、感情各個方面,都呈現出崩塌狀態。

▲父親連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都沒有。

蘇明玉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卻因為不受父母待見,被邊緣化,早早覺醒,早早意識到這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最終在十八歲離開家,開始自求生路,順帶修復自己的創傷,成為和父母兄長完全不一樣的人。

這是她的禍,卻也是她的福。

但蘇明玉並沒有停在這裡,她更勇敢的地方在於,她開始直面這個家庭,試圖把這個家庭裡的那種赤裸裸的“人和人的關係”,變成“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兄弟姐妹的關係”。給這個家庭去毒,給這個家的荒漠種上樹,讓這個家擁有一個健康正常的生態系統。她邊學邊做,一邊被傷害和再次傷害,一邊原諒和寬恕。

▲倪大紅扮演父親蘇大強。

這也是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作者還有許多重要的作品,包括《情感勒索》《執迷》《依戀》《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中毒的父母》)這本著作的主要觀點。

在這本書裡,蘇珊·福沃德描繪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子女,並特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的。

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主旨並不在於控訴這樣的父母,而在於傳授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重新定義愛,從他們父母給他們的那種“令他們覺得愛是一種混亂的、戲劇性的、令人困惑甚至痛苦的情感”中解脫出來,獲得勇氣和力量,恢復自信和力量,改善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從而得到自由和幸福。

在這本書裡,蘇珊·福沃德給出的解脫手段之一,是“放棄鬥爭”,放棄一些固有的想法,例如:改變父母來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的常識;尋找獲得父母關愛的做法,幻想總有一天父母會給予你應得的關心和支持。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就是這樣做的,她離開了家,放棄了對家人的渴望和期待,但她走得更遠——她又轉身走了回來,試圖用改變自己和家人關係的方式,去獲得自由和力量。

現實中的很多人,常常把家庭創傷當做一個藉口。他們讀過心理學的書,看過心理學的講座,沒準還是心理學家的粉絲,或者是“父母皆禍害”小組的成員,對自身性格缺陷,看得清清楚楚,也能找到這些缺陷的來歷。

比如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原生家庭鑄造的行為模式,剖析起自己來,頭頭是道,一針見血,但他們往往就停在這裡,不肯往前走了了。這是把原因當做瞭解決手段,把尋找原因的過程,當做了一種逃避。

但蘇明玉沒有逃避,她轉身走回,她理解了父母,理解了他們所在的年代,理解了他們的生長的環境,理解了母親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人——她為了獲取城市戶口,嫁給了自己並不愛但是有城市戶口的蘇大強。

▲微博和豆瓣群眾說,蘇明玉和小咪母女倆,才是一家三口。

她甚至看出了母親不能出口的痛苦,和無法正常表達的愛。在她離家去超市打工的時候,母親來超市找她,讓她回家,儘管她說出口的理由,還是“丟盡了蘇家的人”“讓我們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

但在她停口的瞬間,蘇明玉看出了一點閃爍不定的愛,這點愛,被蘇母表達出來,就失真了,變成了歇斯底里,變成了控制慾和小心思,但那還是愛。

就這樣一個瞬間,在這樣一個瞬間感受到的愛,讓她在多年以後轉身走回來。花了四十萬,給母親買了墓地,操辦了葬禮;給父親買衣服買藥,補上父親被騙掉的六萬塊錢,儘管這個父親,是當年“打我你就往廁所跑,罵我你就看報紙”的那個人。

▲超市這場戲,又痛苦又動人。你知道她們都不想這麼說,但說出來就成了那樣,就成為無可挽回的。

她還託人給大哥找工作,為了維護大哥那點可憐的自尊心,還得囑咐人瞞著大哥,這份工作的來歷,儘管這個大哥,就是把她逼出門的“不開竅的元兇之一”,完全無法體諒她的處境和感受,認為她“偏激”。

對母親,她也是有愛的。但她和母親一樣,無法表達,無法說出口,表達出來,也往往就失真了,她在大哥去看母親遺體的時候,裝出冷漠的樣子,卻在過道里淚流滿面,在葬禮結束後,開車回家的路上,她再度淚流滿面。

也是這點閃爍不定,卻又非常強大的愛,讓她不願意跟二哥蘇明成和解,不和解,才是真正的愛。

因為,二哥蘇明成必須要從那種被母親寵溺的狀態裡走出來,從巨嬰狀態裡走出來,承擔自己要承擔的責任,接受自己必須接受的懲罰,為自己做過的一切懺悔,並且做出行動上的補償。

▲這年頭演個壞人風險太大了,辛苦郭京飛。

只有經過這樣的消毒晾曬、粉碎重組,這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才不是赤裸裸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而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兄弟姐妹的關係”。

在家庭荒漠裡,蘇明玉試圖當個治沙專家,種草種樹,讓這個家庭的生態能夠正常循環起來,不再是冷酷的、直接的,充滿隔閡的,而是能夠流動的,給人養分的。

更重要的是,只有抓住這點閃爍不定的愛,解決自己和家人的相處問題,重建自己對人和人關係的信任,她才能真正投入到愛情中去,才能相信自己能夠勝任親密關係。

這是她和楊祐寧扮演的小石那條感情線的重要作用,在家庭線上,她在修復,重建,在感情線上,她丟掉陰影,新建起一個世界。

▲他倆在一起,我們還能鬆口氣。

所以,每當她和小石相處的時候,《白蛇傳》的評彈就慢慢出現了,《白蛇傳》就是一個丟掉過去的陰影,從戲劇性的、華麗的、混亂的生活裡走出來,去勝任平凡生活的故事。

這才是《都挺好》最後的結局有說服力的原因吧,它擊中了當下人們的痛點,卻沒有停留在痛點,它看到了人們生活裡的陰影,卻沒有縱容人們在陰影中的自戀自憐,它試圖把“人和人的關係”,變成“父母兄弟姐妹的關係”。

一個人只有經歷了這一切,才能真正成長,一個家庭只有經歷了這一切,才能痛定思痛、相互理解,最終獲得重生。

團圓來得太晚,最終成了“小團圓”,但那終歸也是一種團圓。

像閃爍不定,卻也挺堅韌的一點人間火苗。

▲我最喜歡看到的是這一對搭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