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怎麼樣讀書才能更有效果?才能不會忘記?

兵傳媒


我平時讀的都是非虛構的書,文學作品讀的比較少,我的閱讀習慣是同時讀好幾本書,家裡和公司都放著不同的書,讀的時候抓起哪本算哪本,基於我的閱讀習慣,我讀書的時候有幾個固定步驟:

1.筆記

由於跳讀,我沒法按書的結構記筆記,而且我認為這種記法意義也不大,我的筆記是按學到的知識點來記的,而且對於這個知識點,一定是理解了以後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堅決避免摘抄書裡的內容,每一個知識點後面,一般都會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加深理解,所以看我的筆記一般不知道出自哪本書😂

2.聯繫

書讀著讀著,就會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假以時日,就會變成自己的知識網絡,所以閱讀過程中我會特別留意知識點之間的聯結性,孤立的知識點不利於理解和應用,當然,還是會有好多暫時找不到聯繫,孤零零的,不急,先讓它在那兒,隨著閱讀的累積,總會有適合放它的地方,一直沒有也沒關係。

3.應用

我比較注重理論落地,所以我會通過兩種方法應用讀到的東西:寫成文章發表、說話做事的時候有意識地調用它們。

經過這個過程,不用死記硬背讀過的書,它們自然在腦子裡,多用就不會忘記。


霖小姐慢半拍


要效果,要不忘。

難度很大,但並非不能實現。

要效果首先要知道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比如你想學一門技術,那麼你的目的就是把這門技術學會。

1.怎麼讀才有效果

讀技術類書籍想要有效果,其關鍵點不在於讀,而在於練。讀這類書籍我們往往會嚴重高估我們眼睛的力量,看一遍其實壓根沒有用。

為什麼呢?因為閱讀狀態,看的狀態其實是一個消費的狀態。消費的狀態是不可能有產出的。比如你讓一個讀了一輩子報紙的大爺,去寫一篇報紙上的評論文章或者其他什麼文章,他是絕對寫不出來的。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極其容易把自己代入成為消費者。看電影、看書莫外如是。我們都有這種經歷,老師在課堂上講,但是老師還會不斷強調讓底下的學生跟著做筆記。

因為動手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生產關係轉變的過程,在生產與消費的生態位上,通過動手極容易把我們從一個消費者的身份拉回來,轉變成一個生產者。

另外,一本書實用不實用,是不是技術類的書其實是和我們的目的有關係。只要想學點東西,那麼當時的狀態就是把它當作一本技術書籍來讀。

如果一旦手沒有跟上,練習沒有跟上,這本書對讀者來說只是消費了一遍。這樣在內心深處,讀者會有很深的挫敗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看抖音覺得非常浪費時間。其實就是他的心態有問題,抱著不浪費時間的態度去看抖音,很容易就從想成為生產者的目的實際轉變成為一個消費者的狀態。

這兩者產生的矛盾,會讓使用者產生巨大的愧疚,乃至去謾罵抖音。

所以再次總結,要先確定目的。如果想學東西,一定要動手練習。

2.怎麼讀才能不忘

人類的記憶能力是有限的,要想長時間記憶一種東西簡直幾乎不可能。因為有遺忘曲線存在。

但是有一種東西卻可以做到永不忘記,那就是習慣。

即使是老年痴呆患者,他會忘記別人的名字相貌,但不會忘記怎麼刷牙洗臉吃飯。這是肌肉記憶的力量,也是習慣的力量。

想把讀到的東西牢牢記住,永不忘記,就要把它養成習慣,轉變為肌肉記憶。

一個人養成一個習慣極為困難,特別是成年人。曾經我想培養用左手刷牙的習慣,整整用了三年。

培養習慣的秘訣就是多用,經常性的反覆運用會讓你學到的知識融入你的生活當中,達到日用而不知的境界。

總結:

要想讀書有效果,不忘記。核心就是多練習、多運用。


金刀講故事


這個很難說,只能說盡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去讀,不過也不一定。我上學時最煩數理化,現在不知為什麼,對數理化中的一些經典問題很著迷,時常哀嘆如果上學時肯多用些心思,一定會有更好的結果。讀書要想記住其中的內容,也唯有思考和反覆閱讀。子曰:學而不思剛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這個意思。只閱讀不思考越讀越迷茫,最終失去興趣。只思考不閱讀就會進入自己思維的死局,鑽牛角尖,最終變成無法吸收知識的偏執之人。所以最好的讀書方法應該是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書是死的,也不是每句話都有用,需要動腦去挑食。


壺中風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朱熹


天意191242145


讀書並不一定要全都記住,讀書不等於背書,不同書,不同的讀法。

提高讀書的效率,還是有必要,好書值得一看的,當然不在意讀不只一次,那就自然在我次後,二週目看自己需要的,這樣不是更有效率。

至於快餐式的書,讀讀高興就好,還真沒什麼必要較真去記。


G先生趣眼看世界


熟讀自己喜歡的大師範文,可借籤他們寫作的框架及技巧。使自己在寫作時文章有結構感,有思想性。大量背誦名言警句,成語詞彙,讓自己寫作言之有物。掌握一定的修辭方法,使文章更具美感。


Sun46949021


總結。讀書做總結是必須的,每天一總結,每週一小總結,每月一大總結,每個季度一總結。儘量養成習慣,減少總結的時間成本,又能鍛鍊寫作能力又能不忘記學到的東西。


梁宋遊


讀你感興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