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或再涨价十倍!为何救命药总是断货?

“药品断货已成为药价上证的千兆之一,院线六七块钱的硝酸甘油,未来要点售价有可能涨近十倍。”一位药店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事实上,硝酸甘油是冠心病和心绞痛病人的常用药,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见效快,被称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救命药”,但目前,大多数药房面临着常用药断货长达半年的时间。


救命药或再涨价十倍!为何救命药总是断货?


同时,有媒体整理了常用抢救类药物的全国平均招标价格,图表显示自2008年以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从0.65元涨到了30.81元,氨基乙酸注射液从0.61元涨到了44.09元,去乙酰毛花甘注射液从2.73元涨到了78.04元,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从1.81元涨到了54.48元,缩宫素注射液从0.71元涨到了9.9元,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从2.03元涨到了26.87元……

十年的时间,很多抢救类药物价格竟上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有网友直呼“工资什么时候涨十倍?”甚至有网友吐槽“涨价没问题,但是别断货啊!”

01

“跪求放线菌素D”、“如果找不到这种药,病人只能等死”,自去年8月起,网络上出现很多寻找放线菌素D的求药帖子。

当时,央视新闻频道也报道了该事件。目前类似短缺药品的供应问题,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放线菌素D是一种比较小众的肿瘤化疗药物,对于肾母细胞瘤患儿和妇科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药”。


救命药或再涨价十倍!为何救命药总是断货?


全国只有两家企业有生产放线菌素D,分别是海正辉瑞制药和上海新亚制药。但是上海新亚制药在四年前就由于生产成本过高、成本过低而停止生产。目前只有海正辉瑞制药在生产此药品。中标价低,市场的需求量过小,生产成本上涨,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救命药”断货。

其实,这些年来,除放线菌素D之外,也出现过其它一些低价药品甚至急救药品的局部短缺,如鱼精蛋白、甲硫咪唑等,目前除了放线菌素D出现“药荒”以外,专家微博透露,处于类似困境的博来霉素、苄星青霉素也断货了。

大家都明白,“救命药”并非是一夜之间断货。

某些药对患者来说是救命的稻草,但是临床需求量小,临床用药量也小,对于生产厂家的积极性影响较大。但是,生产成本在增加,市场又小,加上近年来药品招标的压价,严重影响了药企生产的积极性。

根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加秋表示:“企业因为是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放着有钱赚的药品不生产而做赔本的买卖,哪个企业都不愿意。”

有媒体评价:“有一种心焦叫有病无钱治,更有一种绝望叫正在治疗,救命药却出现了断货”。

02

救命药短缺近些年频频出现,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在药企看来,救命药之所以短缺,是因为利润不大、原料高涨、招标过低等因素造成的。换句实在话,不如说是药企无利润可图的原因。

众所周知,一支药品从研发到生产,从进入招标到送到医院,从使用到维护,哪个环节都需要花费财力、人力来维持,再加上某种潜规则,药品的价格只能越来越贵,还可能赚不上钱,对于药企来说,肯定不愿意赔本赚吆喝。

诡异的是,一些廉价药品在停产之后,会迅速“死而复生”,除了更名外,变化最大的自然是价格的大幅上涨。

这是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部分药企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面对定价过低的救命药,大玩“换汤不换药”的把戏,即一种救命药在药品成分、生产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换一个“马甲”重新注册新药,然后再高价推向市场。于是,把廉价药变成高价药,就成了药企的“潜规则”。


救命药或再涨价十倍!为何救命药总是断货?


而在国家严把药品监管关后,一些药企干脆彻底停产低价“救命药”,专门研制价格高、利润大的新药。这样一来,“救命药”的总产销量更少,一药难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部分省份的招标价格压得过低,随着各项成本的增加,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无法随市场波动改变价格,进一步加剧了急救药品的短缺。

如此恶性循环下来,看病贵的负担转嫁给了患者,而随之带来的问题却压在了医院和医生身上。

救命药是廉价的,但生命是无价的。救命药事关患者生命安危,无论如何都不该是短缺品。那么,如何把更多的廉价救命药救回来呢?

根治廉价救命药反复断供的顽疾不能靠“救火”,曝出一个解决一个不是长久之计,完全依赖市场也不是办法。

03

部分企业以超低价格中标之后,因为生产的东西无法盈利,干脆违约停止生产。

而对于“孤儿药”,药物研发和审批同样存在门槛。首先,现阶段我国对于创新型孤儿药研发的激励机制不够,国内药企“孤儿药”研发乏力。而欧美发达国家均有不同类型的政策激励。

其次,因为孤儿药针对的人群有限,但研发成本巨大,医药企业预期市场盈利不足,设立专门的生产线并不能使其获得足够的利润。另外,“孤儿药”的审批周期过长,可能会使得国内的上市时间晚于国外,使药企丧失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


救命药或再涨价十倍!为何救命药总是断货?


事实上,美国早在1983年就制定了《孤儿药品法》,对罕见病药品开发和生产提供财税鼓励。这大大促进了美国国内罕见病用药的开发和提供。目前,我国对“孤儿药”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这导致相关药物的研发和生产等能力不足。我国应该借鉴国际通用做法,给予罕见病药品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从现实看,拯救廉价药不能完全指望通过市场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建议由国家和省、市、区卫生计生委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廉价药目录,为廉价药定点生产企业减税,同时筛选出临床用量高、价格低、生产企业少的廉价药,根据与国外同类药物差价比例以及企业生产成本等,对每一类廉价药确定政府补助比例,确保企业合理的利润率。

我们既希望企业充满良知,拒绝投机倒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急救药市场的稳定;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用有效的行政手段,通过财政支持、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等手段,给廉价救命药留出充足的保障空间,根治廉价救命药反复断供的顽疾,让医生不再为短缺药无可奈何,让人民群众不再为短缺药着急上火。


文稿/肖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