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說到死亡,大家第一想到的是什麼?

恐懼、悲傷、遺憾、終結……

大到家人的變故,小到花鳥魚蟲的消逝,家長們對於和孩子談論死亡時,都會糾結——說多了,怕孩子恐懼,閉口不談,又怕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

平日裡,大家一般不會討論死亡這個話題。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時,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我們不得不承認,從孩童起我們就缺了這樣一堂課:死亡教育。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01

在《經典永流傳》這檔節目裡,小魚兒說,“我不想人老了會死”,引發了全國級別的死亡教育討論。

死亡教育是我們每一個人從生下來就要面對的話題,但父母總是對此避而不談。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在節目裡,胡可如是說道,“有一天爸爸媽媽可能老了,不可能永遠陪在你們的身邊,你們親兄弟倆,才是可以一直可以攜手走完這一生的那一個人。”

緊接著小魚兒發問:“那人老了的話,會不會死?”臺上一時不知如何應對這個沉重的發問。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胡可趕忙安慰到:“人都會死的沒關係,關鍵是活著的時候開心最重要了。”

面對媽媽胡可的安慰,小魚兒的眼淚卻止不住的掉下來,嚎啕大哭,他沒有辦法面對他的父母終有一天會離開他的事實,哪怕他明明知道人終有一死,可對他而言像天一樣的父母的死亡對於他來說是如此的不可接受與不可理解。

小恩記得自己七歲那年,奶奶生病去世。去世前三天,我被帶到她病床前。沒有一個大人告訴我,奶奶已經生命垂危,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後一面。

我被匆匆帶去,又被匆匆帶走。直到奶奶下葬後一個月,我才知道她死了。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至今,我還記得當時的憤怒和哀傷,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

那一個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時,就會把奶奶的遺照藏在書包裡,揹著上學。我用這種方式進行自我欺騙:“奶奶還在。”

大人們以為把我和死亡隔離是對我的保護,卻不知道這種做法對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不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成人的我們,面對死亡,我們總是緘口不言。

教育孩子時,這個話題幾乎是空白的,原因是對父母來說太過棘手,他們自己或許都沒有想明白。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人為什麼要死亡?”

“人死後會去哪裡?”

“為什麼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別人?”

當孩子們問出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亂作答:

“他在睡覺”“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他去了很遠的地方”……

結果讓孩子對死亡產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懼。

怎麼面對死亡是一生的課題,每個哲學家都會思考死亡,而死亡也貫穿我們的一生,只有更好的認知死亡,不是一味的恐懼,學會正確的面對,孩子才能更加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從小教育孩子死亡問題,越早越好。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02

視頻《小男孩的寵物金魚葬禮》曾在網絡上大火。

視頻中,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捧著一條死去的金魚走進衛生間,為他的金魚朋友送別。

他親了金魚一口後將它放到了馬桶裡,在金魚被沖走之前,小男孩還表現得很鎮定,可是當金魚被沖走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朋友永遠不會回來了,瞬間崩潰,哭得梨花帶雨。

雖然這樣的送別過程會讓孩子暫時感到難過,但是也讓他們認識到了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

視頻中的小朋友既可愛又勇敢,我不禁想為他們鼓掌,同時我更佩服孩子背後的父母及教育方式。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通過生活中的真實體驗讓孩子認識死亡、面對死亡,這可以提高孩子對死亡的耐受力。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03

沒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認知死亡和生命的關係,從2歲後就可以開始, 3歲前不必刻意強調死亡。

一般孩子在三歲之前,很少會問到和死亡相關的問題。即使是提到了,也是沒有概念的。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據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一些事情,對他做一些生命教育。

比如:在生活中引導孩子觀察落葉,瞭解植物、動物的死亡,讓孩子明白大自然的生命循環和生生不息,人也是同樣如此。將生命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那就更好了。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父母不妨可以利用繪本,繪本在生命教育上是相當好用的媒介。

① 繪本簡單,不會出現許多專業的詞彙,對孩子而言閱讀起來容易,也不容易感覺到壓力;

② 繪本中對死亡的描述,大多是貼近孩子生活經驗中的小故事,藉由這些故事,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

③ 藉由簡單的圖畫,柔和的顏色,讓死亡的悲傷在色彩中慢慢的釋放出來,不需要刻意隱瞞。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04

3~5歲用分離的概念來闡述死亡,孩子從3歲開始,漸漸開始有了死亡的概念,甚至會對死亡好奇,反覆的詢問死亡是怎麼回事。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如果這是恰好遇到了植物、寵物的死亡,家長沒有必要對孩子隱瞞,

應該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給孩子安慰,讓他們感到安全。

用分離來表述死亡,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正常的生理認知和身體接觸,做為家長,要保持溫和的教導方式,儘量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狀態,讓交流能夠在孩子樂於接受的氛圍中進行。

5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客觀存在的事實,他們可以通過他人的反應判斷出死亡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針對這個年齡的孩子,家長不要美化、妖魔化死亡,而是讓孩子對死亡有正確的認識,幫助孩子建立安全的意識,學會珍惜生命。

等孩子再大一點,父母可以以更直接的方式跟他講生老病死,讓他從自然的規律裡感受生命的意義,建立起正確的生死觀,學會珍惜當下,珍惜自己的生命。

恩吉拉 | 中國家庭最忌諱的這個字,卻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

所以,下一次,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死亡時?

您想好怎麼回答了吧?

正視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我們談論死,是為了珍視生命!

中國最缺失的教育,一個是性教育,一個是死亡教育。

教會孩子正確地看待死亡,才能讓他們擁有更健康的生命觀,更懂得生命的可貴。

死亡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孩子明白死亡並不可怕,瞭解死亡是為了更好地珍愛生命,更好地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