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读书拾遗(散文)


读书日||张晓红:读书拾遗(散文)

读书拾遗---张晓红

许是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我对书籍很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阅读是从连环画开始的,那些简洁的笔触、朴实的图案,让我好奇而且激动不已。

为了买小人书,我一分、二分地积攒零用钱,等到有两、三角的时候,就飞快地跑到几公里外的书店,贪婪地望着橱窗里的画册,一把硬币在手心里攥出了汗,还不能决定去买哪本。在售货员不屑的目光中,终于下定决心选了一本,恋恋不舍地交出那把硬币,一步一回头离开书店,脑子里酝酿着下次再来买书的梦。那时候最大的担心就是在我攒足够的钱来买书的时候,橱窗里的书会被别人给买走。

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开始接触中篇、长篇小说,阅读了《金光大道》《欧阳海》《刘胡兰》等书籍。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烈火金刚》。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体裁的长篇小说,开篇伊始描写了日军入侵中国烧杀抢掠的罪恶,清楚地记得那个日本头目是一个叫做“毛利”的家伙,作者在书中称之为“毛驴”。在数学课上,我禁不住诱惑在下面偷偷地读,老师发现给收走了,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读到这本书。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外国童话。小伙伴艳霞的爸爸在乌鲁木齐铁道设计院工作,每年回家探亲时总会给她买来好多的书籍。于是艳霞的爸爸从新疆一回来,我就一趟一趟地去他们家跑。看着那一本本新书,我眼馋得不行,经常以帮她扛书包、替她做作业的劳务来换书看。《拇指姑娘》《白雪公主》《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等,都是我以这样的方式得以一览为快的。晚上点着煤油灯熬通宵夜读,白天起来是满面的烟熏痕迹,鼻孔里也是黑黑的,再说也浪费了不少的煤油,为此经常被外婆吵骂。但等她睡着,我依然会偷偷点燃灯盏,趴在床上,把灯焰尽可能地拨小。在如豆的灯光中,我走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童话王国,认识了稻草人、鲁滨逊、阿里巴巴、阿凡提……

初中时,我开始了寄宿生涯。远离了父母的监控,我更如痴如醉地把自己投入到书的海洋里。虽然学校没有图书馆,但幸运的是我认识了家境不错的同学杨丽。杨丽的爸爸在县新华书店上班,总有好看的书往学校里带。在这个阶段我接触了古典文学,《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等等,徜徉在一个全新的天地里,我废寝忘食、流连忘返。

可能因为老是借书的缘故,每次得到一本书后,我就不忍释卷:吃着饭看,走着路看,去厕所看……,当然在课堂上看小说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我在英语课上看《聊斋志异》,老师发现给没收了去,为了包赔给书的主人,我两个星期都没有吃菜。接受这个教训后,再看书我就索性逃课,在宿舍的床铺下铺一张席子,再把床单长长地垂下来遮掩住。躺在床下看书,既安全又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好多次都躲过了老师的搜查。上面提及的书籍。大都是这样在“敌人”的眼皮下读完的。

当然,白天犹然逃课,晚上的时间更是不敢轻易浪费,我常常通宵达旦读课外书。有次点着自制的煤油灯读《红楼梦》,因为太困没有熄灯就睡着了,结果引发了一场火灾。枕头、被褥、床铺烧了大半,刺鼻的糊味把室友们都熏醒了,她们手忙脚乱地用茶缸、脸盆舀来水扑灭了火,我还在那里酣睡。

实在无书可读时,我会对着一本厚厚的《新华字典》逐页逐字逐句翻看。所以后来读到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后,对其中“书非借不能读”这句话体会颇深,那种没有得到书时的等待,象饥饿的人渴求填饱肚子那样迫切和难耐,得到书后又唯恐还没有看完人家会来催要。

初中时,有一次新华书店去我们学校售书。我把自己的所有伙食费全部买成了书,但还有一本相中的书眼睁睁的看着而不能到手。久久的徘徊在书摊前,我是那样伤心和无奈。时至今日,我早已经忘记了书的名字,但那封皮上的画面永久沉淀在我的记忆里:幽蓝的夜空,一轮金黄色的月亮被闪烁的星辰捧在中间,地面是一棵大大的柳树,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扎着高高马尾辫的少女仰望星空,神态是那样向往和期盼。到底里面珍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个女孩在这样的一个时空里祈祷什么呢?可惜因为手里没有那一元六角钱,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成了永远的秘密。

也许本人天资还算聪慧吧,沉浸在课外书本中的我,浑浑噩噩中竟然以不低的分数考取了重点高中。高中里设置了图书馆,我更是如鱼得水。趴在窗外看那一摞摞排列整齐的图书,我兴奋不已。拿到老师发给的借书证,我激动得手都在颤抖,马上跑去借来梦寐以求的《悲惨世界》。《红楼梦》的伤情怅惋、《鬼恋》的悠远缠绵、《家》的凄切悲愤、《简爱》的欢愉礼赞、《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感怀盟春……那时节的春天,何等旷神怡情、赏心悦目!飞扬的激情和青春的活力,使我文思如涌。别人认为枯燥无味的作文课,成了我“英雄用武之地”,几乎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传读。高三时又迷上了琼瑶的言情小说和席慕容、三毛的文字,后来又疯狂的喜欢上了唐诗、宋词。在别人紧张地复习功课迎接高考的时候,我却把自己深深陷入在豪放婉约之中不能释怀。就是在三天高考的空隙里,我还抱着一本李清照的词集沉醉不已。之前同桌曾经提醒过我:“该高考了还看这些没用的书,怎么能考上大学?”大概是因为自己久受借书之困扰,对她的告诫我不以为然,头也不抬地回答;“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现在遇到这些书不看,以后去哪里借啊?”痴迷的我竟然考虑不到考上大学以后,“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在应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里,我本末倒置,荒废了学业,迷失于书海,结果仅仅考取了省司法学校。

到司法学校报到后,放下行囊,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阅览室的位置。二年的时光,除了上专业课的时间,我大都在阅览室度过。这期间我把从前走马观花翻阅的书籍又从容不迫地细读一遍。又借阅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同学们呼朋引伴地外出购物、四处游览,或者忙于编制毛衣、谈情说爱的时候,我与书中的一个个人物神交:和林黛玉一起对花垂泪,为诸葛亮的睿智击节叫好,替茶花女悲惨的命运一掬同情的泪水,被卡西莫多超脱于灵魂所折射出来的美丽所深深感动……沐浴在醉人的书香里,我在教室——阅览室——宿舍,三点一线中穿梭,虽远离家乡和亲人,但有书相伴,我总能感到一份慰藉和充实。毕业离开母校时,交回借书证的那一刻,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书籍没有来得及阅读,不仅感到怅然若失。

参加工作后,我在图书馆和个人借书室里办了几个借书证,但遗憾地发现真正值得一读的书却不多,于是开始了买书。经常节衣缩食地买来自己想看的书,在工作之余细细品读。我看书、买书有一个毛病就是包罗万象,没有什么范围限制,除了小说、散文、诗集、历史、人物传记之外,遇到自己看着对眼的逻辑、哲学方面的书,我也会买回家来,甚至买过几本佛教、基督教方面的书籍。记得有次一个同事发现我买《二十四史》,露出很惊讶的表情:“神经病啊你!买这个干什么?”先生为此也说我多而不专,广而不精,注定在这方面不会有什么出息。想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艰辛,每次出差逛书店时除了买来自己喜欢的书籍外,还给孩子买来了大量的儿童读物。现在家里到处都躺着书集,其中有我的,也有儿子的:厨房里、书籍上、卧室里,甚至卫生间里,横七竖八随处可见,想看时信手可取。每次看到它们,我感到幸福和满足。透过纸板,我能嗅到它们散发的芬芳:哲学的玄奥深邃,诗歌的妙韵真情,散文的清新隽永,小说的深厚悠长,杂文的激扬辛辣,画册的赏心悦目……这迷人的书香,有的纯正,有的怪味,有的馥郁,有的清浅,有的冷静,有的温馨……在醉人的书香里,我痴心不改,真情难舍。

随着科技的发达,一部电脑搬回家,打开屏幕,敲敲键盘,一根线把万千佳作名著链接到眼前,我更可以得天独厚地利用有限的空暇涉足书海。先生虽然口里对我因为痴迷读书而荒芜了家务心存不满,出差时依然会买来书籍送我。在纷纭的尘世间,我非常庆幸地寻觅到一方纤尘不染的蔚蓝天空。

曾经看过这样一首诗:“冷看红尘十万桩,生平难舍是书香。喜同诸子游古今,不欲缁铢计短长。尽我此心求大道,由人重口笑清狂。诗成掷笔临风啸,乱简青衫也激扬。”觉得这是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读书日||张晓红:读书拾遗(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