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有根“定海神針”,你見過嗎?

進入三月,蘭州便逐步進入了旅遊旺季。黃河鐵橋是蘭州的標誌性建築,也是遊客們的必遊之地。來過這裡的人們可能都會看到,在鐵橋的南端矗立著一個鏽跡斑斑的大鐵柱,用柵欄圍著,周圍不時有圍觀和拍照的人。

小編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以為是“定海神針”呢,後來才知道這個叫“將軍柱”,長5.8米,直徑0.41米,重達10噸。上面還鑄有銘文:“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看來這要比聞名遐邇的黃河鐵橋還要早五百多年。


蘭州有根“定海神針”,你見過嗎?


黃河流經蘭州,穿城而過,在無橋樑的古代,夏季只能靠羊皮筏子擺渡,冬季靠冰橋往返,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就有了後來的浮橋。“將軍柱”的作用是為了固定住浮橋,還有測定水位的功能,為下游的防汛進行預報預警。

其實早在600年前,這樣的鐵柱子總共有四根,隨著歲月的流失,經過磨損和舊時代的破壞,如今只剩下了一根。


蘭州有根“定海神針”,你見過嗎?


如今,這根已經完成了使命的“將軍柱”依然矗立在黃河邊,在這裡經歷雨雪風霜,成為歷史的見證者。那麼這是什麼人所鑄?如何鑄造?又是怎麼立在黃河岸邊的呢?

銘文記載:“洪武九年(即1376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立。”它是先民王宣、 王訓二人從山西洪洞縣被徵調來蘭鑄造金城關黃河兩岸的“將軍柱”的。據說,“將軍柱”鑄造場地設在黃河北岸,當時架設了48座熔爐冶煉生鐵。這對於工業發達的現在來說可能不值一提,但在600年前那樣簡陋的條件下,鑄造這樣四個大型的鐵柱,可以想象那是一種怎麼樣的艱難!

據記載,在這次澆鑄過程中發生了好多事故,死傷好幾人,因經驗不足停工許久。後來王氏二兄弟率領眾匠工分析總結、經過千百次的實踐,用了六年的時間,成功完成了“將軍柱”的鑄造。

後來,王氏二兄弟遷居皋蘭縣西半個川,即今永靖縣劉家峽黃河北岸依河蜿蜒而成的太極川,以冶鑄鐵器聞名。俗諺有云:“半個川的模子,山城的爐子”。


蘭州有根“定海神針”,你見過嗎?


清朝至民國時期,王氏家族到處開爐院,其足跡遍及青海、寧夏、河西、蘭州、臨洮、會寧、隴西、臨夏等地。其中隴西、臨洮、蘭州等地的農機廠,均以王氏鑄冶為基礎而開辦。解放後,各地爐院基本停業。改革開放後,王氏鑄業進入復興期,這時,曾經流散到外地的王氏家族成員又紛紛遷回古城定居,從事鑄造業。


蘭州有根“定海神針”,你見過嗎?


王氏鑄造的產品種類繁多,最典型的就是農具:包括鐵鍁、水磨、大車的滾軸等;還有炊具與生活用具,鍋碗瓢盆;也有人物造像,包括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等。但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器,包括鍾、鐵獅、鐵牛、香爐、千佛塔、寶鼎等。


蘭州有根“定海神針”,你見過嗎?


永靖王氏鑄造的古典法器,其風格古樸,造型精美,工藝水平超群。至今王氏鑄造的大鐘,每個鐘敲擊時發出的音質、音高各不相同,是其他匠人們做不出來的八音鍾,現所存都已成為珍貴文物。

永靖王氏鐵器鑄造技藝幾百年來長傳不衰,產品更是遍佈整個西北。2014年11月,永靖縣古城王氏鐵器鑄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蘭州有根“定海神針”,你見過嗎?


名詞解釋:明洪武初年,徵西將軍馮勝為追擊盤踞在河西走廊的元軍殘餘勢力,為保證軍需,準備在黃河上架設浮橋。後來,明人徐蘭在《浮橋記》中描述說,鎮遠浮橋是用各長227丈的兩根鐵索將24只木船串聯成橋基,南北兩岸各豎鐵柱兩根,作為纜樁,人稱將軍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