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先生的家风——和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一大精髓。一句“天和风雨顺,地和五谷丰,人和百业旺,家和万事兴”,更是道出了“和”之于自然、生活、事业、家庭的重要性。

因为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和谐之风,“和”字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自然而然成了众多书法家们笔下的“宠儿”。

《谢谢了,我的家》今晚就走进了一位大书法家的家庭生活。在这个家庭里,“和”字是他传承自母亲的温和家风,也是他用一言一行传递给子女们的温柔,他爱孩子,爱学生,爱周围的人。他培养孩子们,要有一颗善待别人的心。

这位大书法家,就是已经91岁高龄的欧阳中石先生。

欧阳中石师承国学大师吴玉如先生,字如其人,沉着端庄,古朴而又华美,开创了一代新书风,著有《中石夜读词钞》等众多作品集,其书法享誉海内外。

除此之外,欧阳中石还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书法学学科建设并不完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欧阳中石与许多同道决定开辟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从开办成人书法大专班开始,他们开创了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大专完整的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体系,他的举动弥补了长期以来中国书法教育的不足,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书法教育的专门高级人才,获得书法界的广泛赞誉,他本人也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欧阳中石先生的家风——和

欧阳中石

打开家庭记忆的时光瓶,欧阳中石先生的女儿欧阳启名印象最为深刻的,居然是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我很嫉妒我爸爸的学生们。”

谈起爸爸“偏爱”学生的往事,女儿欧阳启名的语气里带着几分羡慕、几分不甘,但更多的是对爸爸的钦佩。

当时,欧阳中石在通县师范工作,学校师生全部住校,他每周只有周日可以回家,这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也全部被前来补课的学生们“占用”了,每天上午一波,下午一波,忙着备考的女儿怎么也找不到时间让爸爸辅导。

“直到我考试的前一天,等客人都走了,吃晚饭之前,我说可以了吗?他说可以,能不能躺着说?我说行啊。他跟我说了三分钟,因为太累,就睡着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欧阳启名又好气又心疼,“我觉得,我爸爸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他的学生。”

欧阳中石先生的家风——和

欧阳中石和母亲以及家人们

欧阳中石不仅擅长书法,更对中华传统艺术有着全面、精深的造诣。

他热爱戏曲,是“奚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对奚派艺术的完善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欧阳启名的记忆里,家里不仅有无数登门求教的学生,也有不少爸爸的朋友前来唱戏,比如赵荣琛先生、梁小鸾先生、李慧芳先生。屋子里经常琴声缭绕,周围邻居也都来听。

欧阳中石先生的家风——和

有一天,胡同口的一位裁缝师傅来到家里,对欧阳中石说,我已经在你家窗外白听了一年多的戏了,我要报答你,给你做一身西服。

欧阳中石拗不过裁缝师傅的盛情,最后他自己买了料子、自己设计,请这位师傅做了一套中式服装。

说起父亲和邻里的关系,欧阳启名还分享了一件十分“极致”的事情。

1963年,连降大雨,把他们家的房子冲坏了。在朋友的介绍下,欧阳中石携家人住到了一位校长的家里,刚好人家有富余的房子。一共五间北房,主人让给了他们两间,房子好是好,但是欧阳中石一家每天必须走人家的门进出。

“于是我爸爸就说,我们不走这门了,但是自己也不能随便再开一个门,于是我们就在东房这边把窗户打开了,我爸爸在外面砌了三层台阶,里面放了一张凳子,我们家每天从窗户出来进去,就是为了不影响人家。”欧阳启名笑道,“后来,房管局说给你们家修一个门吧,于是就把那个窗户的地方变成门了。”

宁可麻烦自己,也不麻烦别人。一家人就这样“走”了一年的窗户。

谈起父亲,欧阳启名说得最多的就是“温和”。

她至今难忘夏天的时候,和弟弟一起躺在爸爸妈妈的大床上,爸爸用他的“小发明”给大家扇风。他躺在那儿,脚一踹绳套,顶棚上被十字竹竿系着的夹被就呼扇呼扇的,给大家带来凉爽的清风,也永远留下了幸福的记忆。

欧阳中石先生的家风——和

欧阳启明

家中和气的氛围,和欧阳启名的奶奶关系匪浅。欧阳启名说:“奶奶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是她用她自己的劳动,培养了两个大学生,都很有出息,奶奶为家里起了一个堂号叫‘万和堂’。”这其中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和气气、其乐融融。

从小到大,一家人在一起交流的语言并不多,欧阳启名却始终被这种忠厚谦和的家风温润着,“‘和’这个字虽然笔画很简单,但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都会永远记住‘家和万事兴’,善待亲人、善待同事、善待朋友。”

转自央视栏目《《谢谢了,我的家》 ,蒋宜学 朱一鸣/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