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你會打撲克嗎,水平怎麼樣?

如果不會或者水平一般,書單君建議你可以在過年時練一練,因為撲克牌裡可能藏著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人生決策的秘密。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就來自一位撲克高手:《對賭》。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這是一本可以幫你重構思維繫統,在信息不足時也能做出高明決策的書。

作者安妮·杜克是德州撲克界一名職業傳奇女牌手,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世界撲克系列賽冠軍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全國單挑撲克冠軍賽冠軍的女性選手。

到2012年退役時,她已經贏得了一條世界撲克系列賽金手鍊,以及400多萬美元的比賽獎金。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職業撲克手就是職業決策者。在信息不足時,撲克手需要在兩分鐘內做出20個決策,本質上像一場又一場的決策實驗。

安妮將這種打撲克的思路整合到了日常生活中。

她認為,人生要像打牌一樣,設計一套屬於自己的“打法”或“系統”,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才能無往而不勝。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賺一點就跑”或“虧一點就割肉”


中國一直有成王敗寇的說法,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

但在安妮看來,想要取得長久的成功,必須建立起一套決策系統。

相較於結果,過程更重要。

如果凡事只看結果,並且依據結果修正自己的系統,那就等於沒有系統,時間久了一定會失敗。

書單君很贊同作者的這一看法。

湊巧,書單君認識一個在2017年前半年進入幣圈的人,姑且叫他老王吧。他的經歷,完美地詮釋了安妮的思想。

大家都知道,2017年是幣圈牛市的尾巴。從那之後,各種幣的價格一瀉千里,甚至歸零。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老王在2017年上半年進場。在朋友的指點下,他買了一堆各種各樣的幣。

朋友還特地囑咐他:買了就放在那,半年後再出手,其間不要管,也不要看,權當賬戶不存在。

老王如果聽了這些建議,持幣到2017年年底,收益少說也可以翻十幾倍。

但買了幣以後,老王就開始坐立不安,每天必須要打開賬戶看個十遍八遍。

問題是,不管是比特幣還是空氣幣,它們漲跌起來都迅猛無比。

於是,老王整天吃不好睡不香,時常半夜三更驚醒,爬起來盯盤。

如果賬面浮盈,他就還能睡著;如果賬面浮虧,那他就徹底失眠了,非得一直盯著盤,直到賬面再轉為浮盈才罷休。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雖然他也清楚,盯盤沒什麼用,市場規律又不會以他個人意志為轉移。但那個時候,朋友的忠告已經漸漸被他忘了。

就這樣過了兩個月,老王實在忍受不了,全部平了倉。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自己的決策系統,行動完全被結果所支配的案例。

《對賭》中也拿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舉了個例子。

下圖是哈撒韋公司1964—2016年的股價走勢情況。可以看出,在這50多年間,該公司的股票組合一直是穩步上漲的。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但如果把時間拉近,就會發現,該公司股價走勢並不總是穩中向好的。

下圖是2017年1月下旬某日的股價波動情況。可以看出,股價在一天之內上躥下跳,完全預測不出未來走勢。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下圖是哈撒韋公司的股票組合在2008年9月-2009年3月間的走勢。你會發現,其走勢和50年大趨勢圖完全相反,一直在下行。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結論是:巴菲特一直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不變,不會因為一時的浮盈或浮虧就調整戰略。

結果也證明了他的選擇無比正確:在過去50多年間,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組合,遠遠跑贏了大盤。

面對瞬間的上漲或下跌,我們的情緒反應會被放大,決策也會變得專注於消除負面情緒,而非實現長期收益,“賺一點就跑”或“虧一點就割肉”。

但這也並不是說,我們完全不用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

試想一下,如果巴菲特在過去50年裡堅持做空美國股市,絕不動搖,那麼他如今會怎麼樣呢?

他不僅不會成為股神,而且說不定正遊蕩在紐約某條大街上要飯呢。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沒有自己的決策系統,這人也就廢了


在生活中,書單君發現,社會上真正混得好的人,從來都很謙虛。

這種謙虛不是裝出來的,它的本質是出於一種對世界這個混沌系統的敬畏感。

他們清楚,沒有什麼事是一定的,任何事都存在概率,而不是百分百地非此即彼。

但很多人不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世界是無常的,不可預知。

這背後的心理原因很簡單:承認世界無常,會讓我們有不安全感。

因此,人們就會傾向於給自己建構一套線性的思維模式。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比如說,只要早上7點準時吃飯,就不會得胃癌;只要每天背100個單詞,就能學好英語;只要做了A,就會得到B,等等。

這種思維模式,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身上特別典型。

那個年代,大家普遍都很窮,只要考上大學,農村人也能鯉魚跳龍門,得到一紙城市戶口,甚至高居廟堂為官。

在身邊如此多的成功經驗的刺激下,他們的腦海中也形成了一套堅定不移的信念:只要好好讀書,考出高分,就能改變命運。

這種信仰也催生了不少“金句”。例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弔詭的是,很多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人,連基本的學科應用都搞不明白。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事實證明,市場變化太快了,早就超出了線性公式所能解決的範疇。

書單君當然不是在宣揚讀書無用論。書單君反對的,是“讀書—高分—工作—改變命運”這樣的線性思維。

因為現實非常複雜,以上四個環節中的任何一環,都有可能突然斷裂。

正確的思維模式,應該是不斷攝入大量信息,將1+1=2的等式,變成一個依靠統計學總結出規律的線性迴歸方程。

比如說,在崗位和專業的選擇上,除了考試得高分,我們還應該考慮如下幾點。

1.未來的發展趨勢會是怎樣?2.AI的出現會取代哪些崗位?3.我本人的才能體現在哪些方面?侷限在哪些方面?4.未來中國城市的發展格局會是怎樣?5.我所在的這家公司,融資情況怎麼樣?在行業中處在什麼位置?6.我本人的技能組合在公司裡是不可替代的嗎?……


這些問題,大部分人是沒有考慮過的。

即便考慮過,也沒有往深了想,因為他們習慣性地認為,只要努力、吃苦,就一定會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抱著這樣的思維模式,大概率既不會升職,也不會加薪,而是成為一個人見人厭的牢騷滿腹的人。


《對賭》中就這種思維方式給出了一個名詞,叫“自利性偏差”。

有“自利性偏差”的人認為:如果這件事我沒做好,那肯定是因為不可控的、別人的或者意外的緣故;如果這件事我做成功了,那肯定是因為我水平高。

據統計,在所有的交通事故記錄中,75%的司機都指責是別人犯了錯;如果事故至少涉及到兩輛車,那麼91%的司機都認為是對方犯錯;哪怕事故中只有一輛車,也有37%的司機能找到別人身上的原因。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自利性偏差”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認知偏差,每個人都活在對自己的某種頑固信任裡。

這種態度能讓自己活得更加舒心,但絕對無助於進步。

2017年,一檔名為《心理訪談》的節目報道了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名叫範成金的女大學生,畢業十年了,卻還在家啃老。

眼看女兒天天宅在家裡不工作,年近70的父母十分著急,可是隻要一談這個事,女兒就急眼。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範成金不工作的理由一大堆:身體情況不允許,崗位沒跟個人發展結合,有心理問題,一跟陌生人說話就緊張,等等。

她還說,我之所以不出去工作,是因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從小到大,父母不管她做什麼都否定她。久而久之,她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壓抑。最後她得出結論:她之所以啃老,都是家人害的。

範成金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受挫後引發的自利性偏差。

面對挫折,她首先想的不是吸收更多信息,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模式,而是責怪他人,呆在舒適區不動。久而久之,這人也就廢了。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從好習慣開始


那麼,應該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決策系統呢?

《對賭》裡列舉了一些要點,來教你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決策系統。

首先,不要輕易否定外界信息。

庸人最經常乾的事情,就是把頭埋在沙子裡,作出一副“我不聽,我不看”的架勢,來面對周圍的一切。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如果我們對傳遞信息的人持否定態度,就會拒絕傾聽他們提供的任何內容,並因此錯過很多學習機會。

反過來,如果我們對其持肯定態度的話,就很可能接受一堆未經核實的錯誤信息,這是兩個常見的極端。都不可取。

正確的思維模式是,當一個人提出與自己相反的觀點時,先別急著否定他。相對於真理,面子根本不重要。

正確的態度,是要同他探討,為什麼他會這麼想?依據是什麼?得出這個結論,是基於經驗主義,還是邏輯推斷?

如果誰也說服不了誰,那麼就要善於利用資料來進行判斷。維基百科、谷歌學術,以及相關書籍,都是絕好的信息來源。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其次,學會反向思考。

大多數人想要達到一個目標時,往往會採用前瞻的思維模式。

比如說,2019年元旦前夕,許多人一看新年將至,紛紛立了一堆flag,要早睡早起,要健身,要學英語,要每天跑步。

但凡列了這些flag,並且發在朋友圈裡的人,九成以上都會在悄無聲息中失敗,然後默默把自己發過的朋友圈刪掉。

原因很簡單。這些立下flag的人,只知道自己要這麼做,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內在驅動力也是不夠的。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但你要是反過來思考這件事,情況就不一樣了。

比如說,如果你覺得自己身材不好,想要通過健身來做一些改變。

那麼你不妨想象一下自己已經有了堅毅的下巴和六塊腹肌,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吸引到異性。

這時候你再進行復盤:我成為這個樣子,中間一共經歷了多少波折和挑戰。

這種思維方式,就相當於在大腦中描出了一副折線圖,有起點,有終點,每一個節點上都有一個具體的圖景。

就預見性思維而言,站在終點向後看,比從起點向前看更加有效。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第三,加入一個團體。

每個人的生活和見解都是有侷限性的,要加入一個團體,時不時有人向你提出意見,才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並及時修正自己的偏見。

舉個例子,在編劇圈中,“獨狼”式編劇成功的概率相當低,主要原因是沒有人能夠及時提出意見。

要知道,劇本一環扣一環。一個場景歪掉,就會引發連鎖影響。

而且,大多數編劇並沒有什麼生活和工作經歷,每天的生活也單調無比:關在房子裡寫寫寫,寫不出來了就抽根菸。沒有新的生活體驗輸入,難免在錯誤的路上越滑越遠。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編劇討論會存在的意義,就是及時糾偏,探討出正確的方向和結構。

選公司也是一樣。

如果你應聘的崗位對創意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比如說文案、策劃、記者、新媒體運營等,那麼有兩點必須注意:一定要去行業中的頭部公司;好好觀察自己的直屬上司的性格。

如果你的直屬上司是一個蠻不講理,隨時都要通過下屬的認同找存在感的人,那麼你就要三思了。因為他很可能成為你進步的阻礙。

同樣,如果你的上司真的很牛,並且是的確經過了市場驗證的那種牛,那麼恭喜你遇上了好老師。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 ✎ ✎


讀完《對賭》,有些“書米”可能感覺這本書比較理性。

這是因為,作者安妮·杜克本身是一個職業撲克手。

撲克牌遊戲本質上就是博弈論的複雜變種,因此,這本書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許多博弈論的元素。

對賭思維的養成並非易事。尤其是在初始階段,它必須從一個審慎的過程開始。這給外人帶來的觀感就是:此人多疑少決,做什麼都不乾脆。

但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一說。只有攻克難關,才會成功。

電影《黑客帝國》中,當尼奧與墨菲斯見面時,尼奧要求墨菲斯告訴他“母體”是什麼。

墨菲斯拿出兩顆藥丸,一顆藍色,一顆紅色:“吃下藍色藥丸,我們的會面就此結束。你會在自己的床上醒來。如果選擇紅色藥丸,你就會了解到母體的真相。”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尼奧選擇了紅藥丸。於是他看到了真實的世界,並最終打敗了奴役人類的機器。

養成對賭思維,就意味著從舒適區中走出來,將舊的線性思維習慣拋棄掉。

這說來容易,但做到卻很難。年紀越大,越是如此。畢竟,誰願意承認自己的前半生都一直遵循著錯誤的思維模式呢?

一旦我們開始勇敢地選擇正視自己的大腦,就相當於堅定不移地吞下那顆紅色藥丸。

開始是痛苦的,即便是安妮·杜克這樣的職業高手,也自稱難免陷入自利性偏差的陷阱。

只有走出線性思維的舒適區,才能通向長久的幸福。


為什麼撲克牌打得好的人,更擅長做決定?


圖源 | 《地球最後的夜晚》、《勝者即是正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