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姐小鎮做月亮饃,饃裡夾上人造肉,一天能賣兩百個


陽春四月,在河南鶴壁市浚縣善堂鎮一條老街上,有一個做月亮饃的攤位前圍攏了不少人,攤主王大姐在七年前學了這門手藝,後來邊做邊改進,口味逐漸贏得了鎮上居民的肯定,每天來她這裡吃月亮饃的人絡繹不絕。

月亮饃很多人都見過,用白麵製成,外形似彎彎的月亮,這大概也是它名字的由來。在如今河南的一些宴席上,經常能見到月亮饃隨著條子肉一起端上餐桌,不過那些月亮饃通常沒有王大姐做的這個大,她說在鎮上做生意,還是實惠比較重要。

一說到月亮饃,很多人都會想到一籠籠的粉蒸肉,這是市面上常見的經典搭配。在王大姐攤位上的蒸籠裡,放的也是“粉蒸肉”,不過這種肉是用豆製品做的,類似於平常吃的人造肉,這些人造肉在放有各種調料的肉湯裡燉煮,然後再上籠蒸,吃的時候一樣香濃的肉味。


至於為何要這樣“改良”粉蒸肉,王大姐說這個要考慮鎮上的消費能力,如果用肉成本就會增加很多,六七塊錢一個大多數人也不捨得吃,用這種豆製品做的不但好吃,價格還不高,再說現在人們對肉也不是很稀罕。

王大姐做月亮饃,先把饃的兩半揭開,刷上豆瓣醬和辣椒油,然後放生菜和一片午餐肉,這種做法其實也是創新,和西餐的漢堡很相似。

小蒸籠裡的粉蒸人造肉並不是直接夾進饃裡,而是先倒進一個小盆裡,放芝麻醬和各種調味料攪拌,然後再倒進饃裡。

王大姐在家做的這個月亮饃,看起來比手掌還要大,她說這樣才能多放菜料,蒸籠裡的粉蒸人造肉倒進小盆裡,也足有小半盆,這樣大家吃一個也頂飢,總之就是比較實惠。

把人造肉倒進月亮饃裡,再撒上孜然調味料,這個月亮饃就算做成了。王大姐說這一個饃賣三塊五毛錢,雖然各種原料的價格近年都在變,不過她始終堅持不漲價,靠薄利多銷來贏得顧客的喜歡。

在這座普通的小鎮上,就王大姐一個人賣這種饃,七八年下來積累了不少老主顧。做成的月亮饃聞著香,吃著鬆軟有味,大人小孩兒都喜歡吃,平常她一天能賣一百多個,逢上週末節假日,一天賣上兩百多個很輕鬆。攝影記錄|楊學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