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繼春節檔爆款《流浪地球》後,喜提“百億先生”桂冠的當紅影星吳京並沒有停下工作的步伐,而是主演了由香港著名導演李仁港執導的影片《攀登者》。前不久,《攀登者》公佈了公映計劃,該片預計於2019年國慶節與觀眾見面。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影片《攀登者》海報

據悉吳京熱愛戶外運動,登山愛好者,此次主演《攀登者》也算是投其所好。況且吳京從《戰狼系列》到《流浪地球》已經證明了自己,以吳京對電影的認真態度來看,這部影片還是值得一看。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影片《戰狼》劇照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吳京

影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述了上世界60年代中國登山隊成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三人完成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的故事。這支成立時間不足5年,隊員平均年齡24歲的中國登山隊,克服重重困難,終將五星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那麼,60年代中國人如何完成人類壯舉從北坡首次登頂珠峰呢?讓我們一起追尋影片背後的真實往事。

登山界有一句名言出自英國傳奇登山家喬治·馬洛。“人為什麼要登山呢?”面對記者的提問,喬治·馬洛說道:“因為山就在那裡。”令人遺憾的是,留下這句傳世名言的喬治·馬洛最終沒能征服世界第一峰。1924年,喬治·馬洛消失在珠峰的冰封雪地中,但他百折不撓,勇於探險的精神卻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登山者去征服珠峰。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珠穆朗瑪峰的日照金山

人類第一次成功登頂珠峰的時間是1953年5月29日。完成這一壯舉的是尼泊爾夏爾巴嚮導丹增·諾爾蓋和新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此前,已經有一大批人嘗試征服珠峰,但都失敗了,甚至有人為此丟掉自己的性命。即便這樣,還是不能阻止探險家征服珠峰的腳步。

當時間來到1957年的11月,一封來自蘇聯的信件寄到了中共中央,信的落款是蘇聯部長會議體育運動委員會登山協會主席,還有12名蘇聯知名登山運動員的簽名,他們希望中國能允許組織蘇中聯合登山隊,以求在1959年3~6月份登頂珠峰,並以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週年紀念日的獻禮。

由於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加之中方在運動員、資金、裝備等方面條件尚不成熟,起初來自蘇聯登山界的建議被中方婉拒。此事兜兜轉轉,最終迎來轉機。1958年4月5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覆了此事,稱:“可以考慮。”

有了上層的批覆,中蘇雙方很快就此事達成一致,組建聯合登山隊,並制定了攀登珠峰的三年計劃。計劃分為三階段,1958年偵查,1959年試登,1960年登頂。蘇聯一方提供高山裝備和食品。中方負責全部人員、物資從北京至珠峰腳下的運輸以及低海拔的物資設備。

三階段中第一階段的準備工作最為繁雜,耗資最大。要知道50年代,西藏公路建設尚未完善。當時,從拉薩向西的公路只通到日喀則,而從日喀則至珠峰長達300多千米的路程只有曲曲折折的山路,有些地方甚至僅容一人通過,十分險峻。

考慮到登山隊所需物資和設備,想要到達珠峰腳下勢必要修通進山的公路。然而,當時國家建國不久,尚處於經濟建設中,到處用錢,但為了支援登山隊,同時考慮到西藏日後經濟發展需求,中央還是特批了資金用於公路建設。

就這樣,一隻由藏民和軍工組成的施工隊出現在日喀則的荒野中,熱火朝天的開工了。與此同時,身處北京的聯合登山隊考察組也準備動身。一行20餘人秘密從北京乘坐軍航到達拉薩,此後又轉乘汽車到達日喀則。

需要指出的是,此時西方世界對我國處於敵對狀態,世界還沒有從“冷戰”中走出來。中蘇合作登峰一事對外保密。為保障考察組的行程安全,中方還派遣了一隻軍隊護送。因為,此時的西藏境內還有匪情。最終,這支考察隊在中方的保障下於11月底順利的完成偵查任務。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1958年,氣象人員在大本營設立氣象觀測箱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1958年,中蘇聯合登珠峰偵察組一行初次進入珠峰地區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1958年,中蘇聯合登珠峰偵察組一行初次進入珠峰地區

原本以為中蘇合作攀登珠峰計劃會順利的進行下去,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合作登山一事可謂一波三折。

1959年三月十日西藏發生一件大事。以西藏上層為首的反動集團公然發動叛亂,企圖將西藏從我國分裂出去。幾乎一夜之間,拉薩就成為叛匪的天下。此時登山隊還在拉薩訓練,由於當時特殊局勢,登山隊很快成為一隻頗具戰鬥力的民兵連。

好在黨中央果斷出手,絕不容許任何勢力企圖將西藏地區從我國分裂出去,迅速將叛亂平息。登山隊中很多成員都經歷了這次平叛鬥爭。受此事件影響,登山隊一行人大部分成員離開拉薩,轉至新疆訓練。同時,為保障登山隊蘇方人員的安全,中蘇聯合攀登珠峰一事暫緩。

隨著西藏局勢趨於緩和,中方開始多次邀請蘇方來北京繼續商討攀登珠峰事項,但令中方人員不曾想到的事,原本對合作攀登珠峰一事頗為積極的蘇方一反常態,幾番推脫。與此同時,在大的國際環境中,中蘇關係趨於惡化,種種原因下,中蘇合作攀登珠峰計劃取消。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先遣組在觀察北坳

由於此前合作中,蘇方負責高山裝備和物資,蘇聯撤出後,這給中方留下一個大麻煩。當時國內還不具備生產攀登8000米海拔以上的登山裝備,只能從國外購買。這事最終驚動了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在他老人家的殷切關懷下,即便國內處於三年嚴重經濟困難時期,還是為登山隊特批外匯用於購買裝備。

中方登山隊的隊長是史佔春,資金到位後急赴瑞士購買相關設備。瑞士一行,史佔春還得到一個重要消息,印度陸軍也組織了相關人員計劃從南坡攀登珠峰,這讓史佔春意識到攀登珠峰責任重大。此時的國際關係狀況是,中蘇走向決裂,蘇印關係趨於友好。中印幾乎在同一時間攀登珠峰,在如此背景下,攀登珠峰無疑是一場特殊的競爭。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遠眺珠穆朗瑪峰

史佔春等人知道,一定要為祖國掙一口氣,要先於印方率先登頂珠峰。不管有多麼困難,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在前期充分的準備工作下,登山隊於1960年3月19日來到此前考察組選定的大本營營址。

這是一隻平均年齡僅有24歲的年輕登山隊,除了登山運動員,還配有氣象、電臺、醫務、新聞媒體、後勤等幕後保障人員,總人數達214人。

在眾多人員默默無聞的付出下,登山運動員前後三次適應性登山。前兩次登山還算順利,第二次登山已經打通了攀登珠峰得一道難關—北坳路線。要知道,登山隊員攀登的是世界第一高峰,路程有我們想不到的困難。

登山隊在第三次攀登過程還是遭受了重大打擊。由於路程艱險,來自蘭州大學從事水文研究的青年隊員汪磯發生嚴重缺氧反應,最終搶救無效犧牲在海拔6400米營地。隨後,來自北京大學的氣象專業隊員邵子慶也犧牲在海拔7300米的高度。登山隊其他成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傷,大部分還是最有希望登頂的主力登山隊員。

此時登山隊面臨嚴重減員的殘酷現實,隊伍士氣低落。然而更大的壞消息傳來,珠峰天氣轉變,適宜攀登珠峰的好天氣即將結束。一旦雨季來臨,就只能等到下半年或者來年在登了。這意味著備戰一年多的攀登計劃恐怕就此取消。

就在大家近乎放棄的時候,從北京傳來一則命令。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賀龍向大本營傳來命令:“要不惜一切代價登頂珠峰,哪怕僅剩下一個人也要登上去!”

這則命令背後有著特殊原因。一來,印方也有相關人員攀登珠峰,二來我國正與尼泊爾談判中尼邊境問題。

據悉,當時中尼雙方就邊境問題存在爭議,其中就有珠峰得主權所屬問題。尼方對於爭奪珠峰主權有一個優勢之處,那就是尼泊爾籍的丹增·諾爾蓋曾在1953年成功從南坡登頂珠峰,而中國人連一個人也沒有上去過,又何來主權之爭呢?

史佔春等人知道,這次登頂珠峰意義非凡,隊員的肩上肩負了一項莊嚴的國家使命。最終,登山隊重新組織力量,再一次向珠峰發起了衝鋒。這次帶隊的副隊長由許競擔任,組員有王富州、經驗豐富的劉連滿和藏族隊員貢布和伐木工人出身的屈銀華等10人。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年輕時的屈銀華(左一)和隊友合影

就這樣重新組織的登山隊抱著必勝的信念向珠峰發起衝鋒。許競等四人先行來到海拔8500米的突擊營地,負責運輸物資的屈銀華等人隨後也抵達突擊營地。此時登山隊出了意外,隊長許競因體力過分消耗最終倒下,王富州接任隊長,屈銀華臨危受命成為新的突擊隊員。

王富州等人繼續出發,四人最終來到了通往珠峰得最後一道難關—“第二臺階”。“第二臺階”總高20多米,最困難的地方在臺階的中上部,那是一道近乎垂直的光滑巖壁。四人來到第二臺階中上部處陷入了困境。

吳京主演影片《攀登者》背後真實往事你知道嗎?致敬登山英雄!

中國登山隊員劉連滿

劉連滿用盡全身力量嘗試四次都沒能成功,貢布和屈銀華也嘗試攀登最終失敗。最後還是消防出身的劉連滿想到用“搭人梯”的方法。劉連滿蹲下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最先上的是屈銀華,由於不忍穿著滿是釘子的高山鞋,屈銀只穿一雙薄襪攀登。要知道這是在海拔8500以上的高度,氣溫有多麼的低,短短一個多小時,屈銀華的雙足被徹底凍壞。劉滿連也不容易,如此高度下,用自己的身體託著重大100多斤的隊友足足堅持一個多小時,這是怎樣的毅力啊!

最終王富州四人登上了“第二階梯”頂部,四人繼續前行。這時劉連滿也因體力嚴重透支倒在了海拔8700米的地方。三人將其安頓好後繼續朝著頂峰攀登。

1960年5月24日夜裡,海拔8700的珠峰閃爍著點點星光,貢布、屈銀華和王富洲三人在夜色中摸索前進。最終三人憑著強大的毅力,在體能到達極限的時候終將五星紅旗插到珠峰頂上,完成了人類首次由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貢布等人為祖國爭下了這口氣。

三人完成既定任務後,在下山的路程中看到了劉連滿。他們不敢相信劉連滿還活著,堂堂男子漢的三人不禁潸然淚下,更令三人感動的是劉連滿強忍著疲憊不適將隊友留下的氧氣保存了下來。

此前,劉連滿不敢確定自己能夠存活,用鉛筆在筆記本上寫下了臨終之言。“王富洲同志,這次我未能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任務,由你們去完成吧,氧氣瓶裡還有些氧氣,對你們下山會有幫助,告別了,你們的同志劉連滿。”

四人相伴繼續下山,就在他們下山的途中,珠峰天氣突變,得知還在南坡攀登的印度隊遭遇大風雪,最終鎩羽而歸。

5月30日,參與第四次行軍的隊員最終全部安全返回5120米的大本營。此前,《人民日報》已將中國成功登頂珠峰得喜訊傳遍了全國。令人心疼的事,屈銀華凍傷的十趾和腳後跟被全部切除。

很快,中國登山創造的奇蹟也傳遍了全世界。1961年,中尼雙方簽署了《中尼邊境條約》,兩國曆史上遺留的邊境問題得到解決。而此前留有爭議的珠峰主權得以確認:珠峰北坡屬於中國,南坡屬於尼泊爾。

這就是影片《攀登者》背後的真實往事,當我寫到這裡的時候,不禁為登山隊所有成員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真的很難想象當初王富州三人是如何在極寒、缺氧、飢餓、乾渴情況下,處於極限負荷的三位運動員是怎樣到達頂峰的。或許只有當你經歷了才能明白吧!

如今,成功登頂珠峰的人越來越多,但我們不能忘記中國第一代登山隊員首徵珠峰得壯烈歷史。他們身上展現出那種歷經磨難,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值得我們後輩為之學習和傳承。

最後,再次向第一代登山運動員致以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