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條被子”指引“心中有民”

—分享—

昨日,省委書記杜家毫在郴州汝城縣調研時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發揚“半條被子”精神,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共奮進,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無論何時,“半條被子”的故事都具有感動中國的力量。它充分彰顯了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充分詮釋了我們黨同人民始終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信仰。此番,省委書記杜家毫再次專題調研羅霄山片區脫貧攻堅,並且強調大力發揚“半條被子”精神,就是要求各級幹部必須不忘初心,以強烈的使命感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實處。

特別是,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脫貧攻堅工作早已進入滾石爬坡的階段。當前,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鉅繁重,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硬仗中的硬仗。我們既要確保貧困縣、貧困戶如期摘帽,又把防止返貧放在重要位置,保持扶貧政策和工作力量的穩定性、連續性,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這考驗著各級幹部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水平,歸根結底考驗的是幹部是否“心中有民”,服務人民的工作是否做到了實字打底。

眾所周知,“半條被子”的故事主線是:紅軍長征時期,3名女紅軍借宿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見到徐家家境貧寒,家裡連床禦寒的被子都沒有,臨走時,女紅軍用剪刀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開,將半條被子留給了徐解秀。這告訴我們“什麼叫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我們服務人民,必須心貼心。人民群眾在什麼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應該在哪方面下工夫,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好這些工作,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前有規劃,中有計劃,時有策劃,將問題不斷列表銷號。幹部幹事,就應該把工作思維的根深深紮在群眾的迫切訴求中。只有常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心貼心、談訴求,才能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梁家河,群眾吃水難,就排除萬難帶頭挖井;群眾缺柴火,就專門取經辦沼氣……所以,群眾把總書記放在了最貼心的位置。

揆諸現實,我們有些幹部總說自己是幹大事的。幹大事固然重要。可什麼才是大事?“半條被子”的故事昭示我們,群眾的事才是大事。唯有一枝一葉總關情,百姓憂樂放心頭,才能最終幹好這一件件大事。否則,就會和群眾期待存在落差,就會得到差評。這也決定著,服務人民必須“官念”正。政者,正也。近些年來,在財政預算支出上,一些地方不顧實際,盲目求大。有的大手大腳,有的好大喜功,有的甚至舉債修大馬路、大廣場、大綠地。一條路,修了壞,壞了修,每年都要動手術,成了財政支出的“無底洞”。有錢任性,沒錢也任性。結果,路是年年翻新了,但群眾的心卻更“堵”了。這些幹部之所以樂此不疲總想搞“大動作”,作“大文章”,無非是想吸引上級的注意力。結果導致,民生投入不足,政府形象受損。毫不客氣地講,就是“花百姓的錢,露當官的臉”。它既檢驗著政績觀,也折射著作風病。這反映的就是“官”唸錯位。相反,有些地方,把每一分錢都用到了給老百姓辦實事上,群眾有口皆碑,當地幹一事成一事,群眾生活蒸蒸日上,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更上層樓。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歷史,總是在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我們前進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根本問題。這既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也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故而,“半條被子”的精神過去不能丟,現在不能丟,將來更不能丟。實踐已經證明,只要我們牢牢把握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順民意、解民憂、暖民心,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就能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在新時代把湖湘大地建設得更加富饒美麗幸福。只要我們將這種精神一以貫之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那困難就永遠沒有辦法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