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仙人崖

文(图)/尤九成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区风光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区风光

人间真有仙境吗?如果有,仙境就是天水仙人崖风景名胜区。

仙人崖风景名胜区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东北部朱家后川村,地处秦岭山脉腹地,距北道埠约30公里,距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仅17公里。仙人崖景区景点众多,主要景点有西崖、献珠峰、东崖、玉皇峰、南崖、仙人湖、净土寺、石莲谷,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附属景点有罗汉沟、哭倒沟、象鼻崖、火箭山等。其中心景区仙人崖由三崖、六寺、五莲山组成,保存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以及南北朝、宋、明、清各类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景区内群峦叠嶂,山巍水秀,崖峻林密,更以奇著称,是佛、道、儒合一的宗教“圣地”,自古被誉为秦州第一洞天福地。人行至此,仿佛身临“仙境”一般。真是仙人虽已去,胜境人间留。

据《秦州志》载:“其崖突出云表,翩然如跃,三峰参列,上峰下洞,如霞如帱。有集真观,岩前群峰近百,皆拱三峰,若揖若拜。其上松柏邃密,崖壑槎丫。又有灵应寺,寺中有泉,其水清而冽,僧人引以入厨。右有宝盖山,左有燃灯阁,或云昔有仙人送灯之异,至今油迹犹存,其崖奇绝,与麦积山等。”据民国《天水县志》载:“灵应寺,即仙人岩之古刹。岩有石如箕,覆而前,梵宇皆在其下,树木云连,处处掩映。”寺观初建于北魏,宋代称“华严寺”,明成祖朱棣赐名灵应寺,不久成为皇室朱氏庙宇。清代后失于维修,一些建筑坍塌。1982年始,整修和兴修殿宇,重新塑像。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任法融题写的“仙人崖”石刻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区导览图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区石刻

周日闲暇,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与父、妻乘坐37路公交车,直奔仙人崖。过石莲谷,车拐入一处幽沟,入口处一块巨石上大书“仙人崖”三个红字,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国家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任法融题写,分外醒目。下车后,偶遇一位同车去游仙人崖的老人与孙女,询问路径,遂结伴同行,老人已86岁高龄,但精神矍铄。

沿水泥路逆溪东行,两边山坡,松杉蔽日,藤蔓交错,紫红的槐花正在盛开,满目翠色直向眸中涌来。原先游仙人崖,都是先游西崖,我们这次则先向南崖进发。过游客中心,继续向东,就到仙人潭、仙人湖。仙人潭与仙人湖为甘肃省水利厅投资建设的人工湖,潭湖相连,呈飞鱼状,镶嵌在群峰之间。仙人潭潭水清澈见底,中心建有湖心岛,南部有路通往蝴蝶谷。仙人湖碧波万顷,波光粼粼,宛如一块温润的翡翠。两岸苍山如黛,绿树掩映,风光幽美。东北方一峰突兀而起,酷似麦积山,为仙人崖景区南崖。湖北岸建有水榭和观鱼台等建筑,设有可供游人划船的游船码头。游人至此,或湖岸游廊散步,或湖中轻舟荡漾,无不惬意。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区南崖

洞天福地仙人崖

南崖石窟佛龛造像

时仙人湖大坝上游人如织,沿湖北岸向东北拾阶而上,可到达南崖。南崖又称千佛崖,在玉皇峰南麓。依崖建有如来殿、千手观音殿。北魏时期,在高约7.5米、宽约23.1米的天然崖壁上雕凿一千多个小佛龛,每个佛龛内部都有一个神态各异的小佛像,与麦积山石窟第133窟里小千佛形式完全相同。可惜1958年摩崖失火后,大部造像毁损,惟一浅龛珍贵的北魏小影塑和宋代摩崖悬塑作品基本完整,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曲折前行,绕过山脊,从南崖另一侧就到舍利崖。舍利崖为丹霞顺层凹槽,崖下建有数座舍利塔,呈葫芦状,仿佛一个个乳白色的大瓷瓶。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区东崖

洞天福地仙人崖

东崖梯子洞

继续前行,拐过一个“人”字形弯,就到了东崖。东崖又称莲花寺,为狭长状天然石窟,崖面紫红与墨黑交错,长87米,深13米。依崖建有罗汉堂、观音殿、禅院、尼姑庵等多处建筑,均为明代小型建筑。较大的罗汉堂,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修建,正中塑高近2米的鎏金释迦牟尼像,两侧塑菩萨像。东崖下石穴中有泉三眼,清澈甘洌,不溢不枯,俗称“神水”,泉上新建有观音殿。沿仿古木围栏状台阶前行10余米,就到达东崖丹霞岩洞。丹霞岩洞是丹霞崖面下天然形成的洞穴,由白垩系麦积山组紫红色、砖红色砂砾岩构成,为仙人崖一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崖面凹穴沿纵深方向顺层延伸,如额状,若深目,整体看起来宛若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凝眸远望。崖面下建有崖阁式洞窟,利用崖面凹陷部位,悬空开凿而成。从东向西,依次建有石莲洞、三佛洞、罗迦洞。因建有高梯可通洞内,总称“梯子洞”。石莲洞又称仙人洞,洞中凿石莲、石桌凳、石炉灶、石棋盘,内塑披发仙人及二童子,相传为明末剑侠汪士墉修炼处,洞旁有插剑崖。三佛洞又称吉祥洞,为崖阁式长方形窟,内塑三世佛。罗迦洞为山崖阁楼式建筑,阁中开一长方形大窟,相传是明末肃王朱炽鋐和明末清初书法家王了望(1605—1686年)隐居论道处。正中塑3尊坐像,前方塑4尊站像。丹霞岩洞下有一奇形怪状树木,踞在崖边,宛若一个巨型螃蟹。

由东崖梯子洞原路返回,可望见西南方一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这就是玉皇峰。在“人”字形弯处拐向西,沿石台阶而上,可达一处平坦地,各种饮食小吃摊点云集。平地玉皇峰山麓处建有磨针殿。原建有七真观(又称集真观),惜早毁。这里是仙人崖景区的中心点。左侧通往玉皇峰,右侧通往西崖等景点。

洞天福地仙人崖

玉皇峰卧佛洞

沿磨针殿西石级迂回而上,可达玉皇峰顶,峰顶有称“南天门”的拱形木质重门。其门正对明代所建燃灯殿,内塑燃灯古佛,两侧塑二协侍。燃灯殿因年久失修,殿内外搭架管正在维修。燃灯殿后为玉皇殿,内塑7尊神像,正中塑玉皇大帝,金刚台左右塑供养童子,台下塑四大班神。站在玉皇峰顶,极目远眺,远处山峦叠翠,群峰如拱若抱,称“十八罗汉朝玉帝”。这里山势险峻,四面绝壁,风光旖旎。由玉皇殿东南下至半山腰路绝处,有卧佛洞,又称涅槃庵,亦为丹霞洞穴,呈椭圆状。洞内卧佛(又称睡佛,释迦牟尼涅磐像)长4.7米,身后塑如真人大小的十弟子,表情各异,富有人间情趣。均为唐代所作(一说北魏作),后代有修复。相传每当天晴午夜,玉皇峰前后莹光点点,若明若暗,时升时降,阁内通明,故有“仙人送灯”之说,为古秦州八景之一。

由玉皇峰顺原路蜿蜒而下,再到磨针殿前平地,向北可到献珠峰。献珠峰为东西崖之间的一座孤峰,沿羊肠小道可曲折攀登峰顶。峰腰第一平台处建有山门、圣母殿和文昌宫。峰顶开阔处原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所建望云楼和无量殿,旁建钟楼,内悬明永乐时所铸铁钟。现只存无量殿,内有塑像11尊。

由磨针殿前向西前行,可到三霄殿。三霄殿又称娘娘殿,内有塑像7尊,正中塑云霄、碧霄、琼霄三霄圣母,左右塑送子娘娘。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区西崖建筑群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区西崖灵应寺

过三霄殿继续前行,就到达西崖。西崖又称西庵,也称虾蟆咀,是座半圆形天然大石窟,其形如覆盂,若倒扣之农家簸箕,长116.4米,最深20.7米。一排殿宇错落有致,全都建在悬崖峭壁下的月牙形崖坎内。西崖石窟规模比东崖大,为仙人崖主要景点。崖下从西至东依次建有灵应寺法物流通处、三官殿、三教殿(三圣殿)、喇嘛楼(慈航殿)、地藏王菩萨殿、财神殿、三清殿(老君堂)、观音殿、文殊殿、释迦牟尼殿、毗啰殿、库房、禅堂和客堂,计寺庙殿堂14座36间。均建在石崖深处,后壁利用自然崖体,前壁另加木柱、门窗。规模最大的释迦牟尼殿,悬上顶,为三开间单檐建筑。殿前悬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书协副主席、原北道区文化馆馆长屈德洲所书匾额一块,上书“灵应寺”三字,笔力遒劲流畅,宛若铁画银钩。殿前柱子上悬挂着明末清初书法家王了望撰书的楹联:“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月;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其书法酣畅淋漓,豪放跌宕。殿内有明代塑像9尊,四壁有明代彩绘祥云和僧道朝圣图。殿廓两侧山墙内,右边嵌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立《大明敕赐灵应寺记》碑,左边嵌明隆庆四年(1570年)立《钦赐韩府官地碑》。在西崖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三教殿,为明代悬山顶式建筑,内塑儒、释、道三教圣人塑像,也称“三教观太极”。正中塑像为释迦牟尼佛,左侧塑道教创始人老子像,右侧塑儒家创始人孔子像,边左侧塑达摩大师,边右侧塑慧能大师。墙壁上绘有壁画,左墙内侧绘孔子、老子传经说道,内侧绘释迦牟尼说法;右壁绘释迦牟尼涅槃,上绘孔子宣讲。儒、释、道三教在这里流布,在民间定有深厚的信仰基础。据此,仙人崖不愧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

由西崖沿石台阶而下,可到一处平台。平台处新建有一木结构六角形攒尖亭,称翠环亭。由翠环亭向西南方沿石台阶盘旋而上,可达宝盖峰。该峰状如古代帝王遮阳之“黄龙伞”,故名“宝盖峰”。山顶平缓,四壁陡立,为典型丹霞方山地貌。峰顶原有木莲寺,建有唐僧殿,惜毁于火灾,早已荡然无存。峰顶古松苍劲,有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生长,并有1株珍贵稀有的铁杉树,高20米,合围2米多,形似宝塔。

沿宝盖峰顶顺原路而下,再到翠环亭处。沿翠环亭向西沿石台阶逐级迂回曲折而下,就到达一处石牌坊,石牌坊上大书“人间仙境”四字,这里是游客游览仙人崖西崖的必经之路。再下,就到游客中心,回到来时的路。

2016.5.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