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作品,你喜歡讀嗎?

鄉村新天地


魯迅先生的文章表面上看起來很容易懂,實際上很多文章都很有深度。

就拿閏土系列來說吧。估計少年閏土大家一般都看過,月光下刺猹的少年,冬天雪地裡的捕鳥,海邊各色的貝殼……那樣的場景有哪個小孩子不向往呢?這就是我們的童年呀。

魯迅先生寫的中年閏土,渾身瑟縮著,歡喜又淒涼的神情,恭敬的態度……以前讀到的時候只是覺得閏土可憐可悲,現在人到中年再讀起來卻是滿滿的無奈了,有的時候眼淚就不自覺的流下來了……這哪是閏土呀,這分明就是現在的自己嘛,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樣子……

年輕的時候誰不想成為是那個閏土呢,等到年紀大了才發現誰又不是閏土呢?


錦鯉小毛球


我上小學時候讀過魯迅先生的《閏土》,我現在腦海裡還有一個右手拿叉,戴著一個大大的銀項圈,在一個圓圓的月光下,在一片大西瓜地裡,叉開胯在刺猹的畫面。上初中時讀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冬天閏土和魯迅在雪地捕鳥,記得裡面有個長媽媽,還有條赤練蛇被飛天蜈蚣吸了。從那時我就記得,如果有陌生的聲音在夜晚叫我的名字,打死我也不答應。還有一篇叫《孔乙己》,那個孔乙己偷書,他說讀書人的事算偷嗎?他給小孩分吃茴香豆,我那時也想有人給我分茴香豆。所以我就喜歡魯迅的課,好像有個叫《社戲》。還有一句叫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後來沒讀書了,就記得這三篇課文。小時候不知啥意思,不會寫中心思想,完全不懂,現在也不懂反映什麼生活故事,可我也喜歡魯迅先生的書。


平淡一生趙姐


魯迅的作品我十四歲在北京空軍總院住院時才得以接觸,那是一個病號看的《故事新編》,當時覺得寫的神神叨叨,不且實際,看了幾篇就不看了。後來看了電影《祥林嫂》,不錯,就又開始找原著。真正細看是七六年,那時已經二十六歲,在省石油勘探後勤工作,單位有一圖書館,因為處領導是十四級幹部(準高幹),那年代有些書是十六級以上才能“內部購買,內部供應”,我才得以看了魯迅全集二十卷。實話講魯迅的小說《孔已己》《何Q正傳》《狂人日記》《祥林嫂》的確是傳世之作,其它的不敢恭維!魯迅的雜文的確不錯,但他,翻譯的小說很糟,也可能和他的譯文主張有關一一他主張直譯,但一種文字脫離環境,語境,風俗習慣直譯真的不行!

我覺得評價一個人也一樣: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確很偉大,但不是每件事,各種主張都對,首先要正確認識魯迅,認識那個時代,魯迅一些主張,一些觀點,對中國人性的認識,到現在也不過時!


劉振彬73305063


要喜歡魯迅作品真是不容易,因為思想深刻、體裁多樣、似乎不太體恤讀者,這也不能怪他,他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小時候祖父、父親相繼出事,讓他看到了人情冷暖和中醫的可鄙,對於改變中國落後捱打的現狀他也想盡力,從南京學採礦,後來轉到日本求學,看看同為東亞的封建國家日本是怎麼在列強環伺中崛起,為了拯救像他父親一樣被中醫耽誤的病人(他父親的病中醫配藥要成對的蟋蟀)他到日本學醫。對於中醫他有大的意見,另有一個原因是他年輕時總是牙疼,總是治不好,中醫認為牙病由腎虛引起,魯迅某個長輩推測魯迅的牙疼是他個人不檢點,然而他到日本接受西式治療一下子把他牙疼根治了,因此他跟中醫結下了樑子。他到日本仙台醫專學醫,雖然受到藤野嚴九郎先生的格外關心,但是成績也不是很突出,還受日本同學的欺侮嘲笑。當時恰好日俄戰爭在中國領土上爆發,教師在幻燈片教師放完醫學標本片子後,也放一些時事政治片子,結果他看到了有的中國人被日本作為俄國間諜斬首示眾,觀看的人群也是中國人,一夥麻木的中國人,這事對他的觸動非常大,他感覺愚昧的中國人,身體再好也只能被人任意斬首做示眾的材料或者做麻木的看客,醫學治不了他們的靈魂,他就憤然棄醫從文,首先就和一幫有覺悟的同志提倡新文藝,除了翻譯介紹近代科學著作外,還關注弱小民族的文學,希望能喚醒一些在鐵屋中沉睡的國人。魯迅早期翻譯的內容有很多是通過文言文翻譯,有的甚至自己創造一些名詞,看起來很累,所以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數是五四後的白話文作品。

    辛亥革命後,魯迅也進行了觀察和反思,雖然國體進入了共和,但是國人的思想還是普遍保守、落後,革命的不徹底讓反動勢力隨時都有反撲的機會。他有一陣子在研究古碑文,後來大概被錢玄同勸出做點白話文,後來陸續有了《狂人日記》 、《阿Q正傳》,坦白說,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是介紹裡面內容的微言大義,但是要深入讀懂就必須讀很多背景知識,求學階段說愛魯迅不容易。五四後白話文處於探索階段,再加上他的思想深刻,用詞力求精準,我們所處的語言環境文化環境和當時差異很大,所以首先在讀懂魯迅作品語句方面都異常費力。經過多年的反覆閱讀,我感覺他影響最大,最體現他思想的的還是他的雜文,有不少名篇入選了教材,如《記念劉和珍君》、《友邦驚詫論》、《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嗎?》讓我們看到了他的膽識和犀利。裡面有很對經典語錄,我最喜歡的有兩段,其一,“古來很有幾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們一面說些“懷才不遇”“天道寧論”的話,一面有錢的便狂嫖濫賭,沒錢的便喝幾十碗酒,—— 因為不平的緣故,於是後來就恨恨而死了。我們應該趁他們活著的時候問他:諸公!您知道北京離崑崙山幾里,弱水去黃河幾丈麼?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麼用處麼?棉花是紅的還是白的?穀子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草上?桑間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戀愛怎樣態度?您在半夜裡可忽然覺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點悔麼?四斤的擔,您能挑麼?三里的道,您能跑麼?(節選自《恨恨而死》)

其二“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這兩段內容一直觸動著、激勵著我,讓我不自暴自棄,盡力做一個積極向上,對社會有用的人。魯迅的雜文也有一些讀起來比較費力的,因為他有很多雜文涉及到與其他文人的筆墨官司,比如說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波、他與章士釗個人的筆戰,以及他對文壇一些看不慣的現象的抨擊,期間文來文往,雖然不乏精闢經典段落,但是必須看更多相關背景資料才能理解。所以要深入瞭解魯迅作品就要買上一大堆資料廣泛閱讀,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要沉下心來讀魯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行文風格讓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很費力,不像朱自清、徐志摩等人的作品讀起來輕鬆。

     再談談雜文外的《故事新編》、《朝花夕拾》、《吶喊》、《彷徨》,這些散文及小說,每篇都是精品,多次閱讀後讓我記住了祥林嫂、孔乙己、閏土、呂緯甫、範愛農、華老栓等一個個卑微的小人物的命運,看到了生活的艱難,每次看後都有一種“四顧心茫然”的感覺。目前,基本上每年我都會讀一遍魯迅的作品,每次閱讀後的感覺不一樣,對人生,對世事都有新的感悟,以後還會繼續讀,我不是魯迅研究專家,只是談談自己的體會,不當之處,請各位朋友批評指正。附我購買的魯迅作品圖片。




羅申長樂


“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的是極少的。”

“現在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哪一國,其實都不過是製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

“說過的話不算數,是中國人的大毛病。”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裡戲劇的看客。”


以上幾句是摘抄魯迅先生的語錄。關於魯迅精神,毛澤東同志早有定論,“他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察社會,所以看得微,看得遠”。魯迅先生對國民劣根性的剖析和反思永遠不會過時,因為中國人天生的某些特性是基因攜帶。多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讓我們時時警醒。

最早知道魯迅先生是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那時上小學,根本不明白“千夫”和“孺子”是什麼意思。

到中學時學習了魯迅先生的文章,認識了“精神勝利法”的阿Q,以及他想和吳媽“困一覺”;認識了會寫回字四種寫法的孔乙己,以及他的“竊書不能算偷”;認識了月光下捉猹的戴著銀項圈的閨土,以及他叫迅哥的那聲“老爺”,還有細腳伶仃的“圓規”;知道了阿栓的“人血饅頭”;知道了百草園的“叫天子”和三味書屋的“早”字;知道了祥林嫂的“阿毛”的故事;大約明白了“中國人的脊樑”;大約明白了“真的猛士”;也大約明白了“拿來主義”。


大學時,每到週末去文廟舊書市場淘書,陸續買了一套七十年代的單行本,開始對魯迅的雜文學習和研讀。在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魯迅先生用他的“匕首和投槍”在黑暗中摸索、鬥爭、前進;他“我以我血薦軒轅”,試圖喚醒沉睡的民族和沉默的民眾;他用敏銳深邃的目光剖解我們民族的“劣根性”,希望“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是“民族魂”,是引領我們中華民族前行的精神導師。

幾年前又買了一套渴望已久的《魯迅全集》,作為鎮宅之寶。有空的時候拿出來翻上幾頁,每次讀的時候都會心靈震撼,先生百年前的論斷在今天依然是那麼透闢和閃灼。百年了,多災多難的我們曾經改變,但有些真的沒有改變,也許有些缺點是人性的天然。


然而,歌舞昇平的今天開始想“刪除”魯迅先生,想讓魯迅精神從我們大眾的頭腦中“清洗”出去,個人認為此法不妥。時代不同了,可以不需要“匕首和投槍”了,但還是需要“手術刀”的。

莫言在談論魯迅先生時說,“我覺得魯迅說出了很多我們心裡有,但不知該怎麼說的話。”“我願用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

餘華曾經討厭魯迅先生,因為特殊年代魯迅從一個作家成為一個詞彙,當他從一個詞彙迴歸到一個作家時,餘華重新通讀了《魯迅全集》後,寫道,“他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身體裡。”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卻不懂得敬重和愛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民族。”這是郁達夫在紀念魯迅大會上說的。

作為普通人,還是要讀一點魯迅,當你迷茫困惑的時候,翻翻魯迅先生的文章,或許會給你啟發和力量,比某些雞湯文章要有效的多。

再抄幾句先生的話,與大家共同品味。

“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

“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

“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夢醒了無路可走。”

“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吧,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路人甘


十幾歲的時候魯迅的作品確實枯燥乏味,三十歲以後再讀又是一個滋味,四十歲以後就能讀懂魯迅的文章了。

魯迅的文章大多數都是抨擊社會現象和諷刺愚昧無知的市井小人。然而過了幾十年以後再看魯迅的文章,依然適合當下社會。永不調謝的魯迅文章就是東方一顆璀璨的明珠。

魯迅是中國的脊樑,文豪巨匠。但是這根脊樑現在正在撤出去,有可能換成鋼筋水泥。

林志賢在魯迅回憶錄裡面這樣介紹魯迅:

魯迅出現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文藝復興時期”,也即東西方文化大交匯的一個極其奇異的歷史時期。世界上很難找到像魯迅這樣對東西方文化都十分熟悉的作家,襟懷博大,視野開闊,目光犀利;更難找到像他這樣以異質性的文化觀念,猛烈地抨擊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的作家。在這個意義上,他是一個天生的叛逆者,革新家,一個與政治霸權和文化霸權誓不兩立、不妥協不屈服的鬥士。在文人社會中,他孤身奮戰,那麼勇敢而傲岸。同時,魯迅又是一個極富同情心和道義感的平民作家。他可以放棄學者教授的頭銜,放棄世俗社會所珍視的一切,但是決不放棄作為一個寫作者的責任。就像他筆下的那個復仇的黑色人那樣,他唯以兒子般的忠誠和俠士般慷慨赴難的熱忱,始終不渝地護衛著苦難的大地,廣大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人們。

讀過〖魯迅全集〗,依稀還記得一些句子:

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魯迅:我家院裡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魯迅說:我就是要啃這個世界上最難啃的骨頭。舌頭上沒有骨頭,但是它的力量能把骨頭折斷!

魯迅說:學醫救不了國人!不廢漢字,救不了中國!

魯迅說: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





孤獨野釣之鄉下野牙醫


你讀一讀

孔乙己,再去讀活著

你讀一讀

鑄劍,再去讀豐乳肥臀

你讀一讀

野草,再去讀臧克家的詩

你讀一讀當代文壇的泰斗級別的人物,

餘華,鐵凝,馮驥才,莫言等等,你問問他們怎麼說?

你看看和他同一個時代的文壇大佬

蕭伯納來北京第一時間拜會魯迅,

胡適和魯迅打嘴炮依然說他的文章寫的好,

馬爾克斯對於魯迅一直有極大的興趣可惜無緣拜訪,

瑞典文學院想要把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給他。

但魯迅傲嬌,不要。

看完了這些,如果你還不懂,

去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吧。大可以去挑刺,從表現手法,從用字用詞,從文章結構,從思想立意。。。。。。你隨便挑吧。有問題,你來杭州砍我。

上海有一個魯迅紀念館,在魯迅故居附近,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如果我說的不錯,給我點個贊,歡迎評論區留言,我們還可以探討探討



有情懷的西瓜2019


我是一個六零後,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裡魯迅不陌生。我們青少年時期在教科書中認識了魯迅,學習了魯迅的很多經典之作。

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作家。對魯迅我是懷著愛戴和崇敬的心情,也非常喜歡他的作品。他的小說《孔乙己》、《祥林嫂》、《阿Q正傳》、《藥》讓我們瞭解那個社會,又給了我們多少感慨,多少警醒。他的散文《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更讓我們感受到他內心溫柔的一面。而他的雜文,文筆犀利,如一把把匕首直刺敵人心臟,使我們感到無比的痛快和舒心。在我的腦海中,魯迅是一個鐵骨錚錚、敵我分明的人,瘦小的身軀卻有著頂天立地的擔當,,冷峻的面容裡卻蘊含著鞠躬盡瘁的熱誠。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魯迅的一生都在同黑暗勢力、同形形色色的走狗文人作鬥爭,甚至無情地剖析自魯迅的文章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給人以溫暖,給人以智慧,給人以正義感。

魯迅的作品,是永遠給予我們智慧和力量的思想寶庫。從魯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是真正的革命者應該具有的高風亮節和大智大勇,什麼樣的人是中華民族的筋骨和脊樑。

魯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敬仰魯迅,更喜歡讀他的作品。





天津繡娘


上學時,最怕讀魯迅先生的課文,老是覺得他的文章有一些晦澀,語句感覺不順暢,而且他的文章裡少有歡快明亮之意。

後來自己長大了,明白了當時魯迅先生的心情。當年國事紛繁,生靈愚昧,哪裡會有什麼歌功頌德之事,只有諷刺揭露,啟發民智,更是哀民不幸,怒民不爭,先生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文人了,單純的文人在那個年代裡依然鴛鴦蝴蝶,花花世界。先生更像是一個鬥士,同時代,同無數人鬥爭的戰士。

不知道現在的課本上先生的文章還有沒有,前一陣聽說刪了好些先生的文章,不知到底所為何事。也許文筆過於辛辣?

魯迅先生的書初讀確有生澀之感,然幾遍過後,感覺無一字不深含意義。先生的文章不適合讀電子書,而是紙質的實體書才好。

某天深夜,燈下讀一本魯迅的書,遙想起許多年前,會不會也是這樣的一個夜晚,先生左手夾煙,右手執筆,煙霧繚繞中偶爾抬起頭,那副嚴肅而又認真思考的模樣?


小新9293


魯迅先生的作品,我當然喜歡讀。

我們當年上學時,語文課本里收錄的魯迅先生的作品還是比較多的。記得是在上初一的時候,在學習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以後,老師要求我們運用先生的寫作方法完成一篇同名作文。我一氣呵成上交後,得到老師的好評,在全校學生中展閱。展閱下來,作文本已是面目全非。從此,我愛上了先生的作品,儘管當時有些還看不很懂。



中學時代,能接觸到的魯迅先生的作品僅限於收錄在語文課本中的作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的話在現在品來,句句都是經典。


魯迅先生在《兩地書》中寫道:“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麼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

魯迅先生在《經驗》一書中寫道:“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


這些年,還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品一品先生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