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嵐悅呢喃


孩子到了三歲,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開始要求自己去處理一些事情,這時候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一些自控力的訓練。

一、讓孩子有更多的自我意識

父母平時多鼓勵孩子大膽說話,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讓孩子有更多的自我意識。

二、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有不良情緒時,父母要加以引導,耐心說服,讓孩子能夠自己評價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能力,以達到自控。

三、不能有攻擊行為

孩子們在一起正常的打鬧是可以的,但不能有攻擊行為,孩子有攻擊行為,不論是否傷害到別人,都要制止。

四、制定規則

父母要在家裡制定好規則,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能夠做,什麼事情不能做,讓孩子養成自控能力。

我是侯媽,多平臺簽約作者,歡迎你能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教育內容,培養優秀孩子。


侯媽家庭教育


孩子的自控力訓練需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來引導。下面涉及幾個方面可以參考。

1、充足的睡眠: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和大腦吸收葡萄糖,而葡萄糖是生理能量的主要存儲方式,對大腦的影響與輕度醉酒是一樣的,大家都知道,在醉酒的狀態下,人是毫無自控力可言的。對低齡孩子來說,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睡眠習慣,形成早睡早起的生活規律。建議每天10小時以上,讓他們白天能有足夠的精力和注意力來應對生活和學習。

2、規則的自我意識:孩子從2歲左右就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意識到我和爸爸媽媽和周圍都是獨立的。這時候孩子也可能會出現一些我們成人看似叛逆的行為,但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是孩子在尋找自我認同感,來區別我和別人是不同的。這時候我們在對待孩子的行為上要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引導孩子,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又能及時引導孩子建立合理的規則意識,從而發展出更好的自我意識。心理學家克萊爾·考普對自我調節的發展做過許多研究,強調父母尊重和愛的關鍵。她說:“孩子的自我控制來自哪裡?他來自想要成為社會群體中的一部分的願望,想要得到愛和積極情感的願望。孩子不會因為規則好就遵守規則,孩子不喜歡那樣。他們想得到愛和積極的情感,如果他們遵守規則之後得到這些,他們就得到愛和積極的強化。”因此,我們在給孩子約束和規則的同時,不能缺少尊重和積極的關愛支持。管教之中需要有智慧的愛相伴,規則之中需要有適度的自由並行。這樣的管教才能得到孩子的自發尊重,如此的規則才能得到孩子的自覺遵守。

3、適當的延遲滿足:這裡的延遲滿足指的是一種能力,是人對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時能夠等待的能力。在心理學上,經常和自我控制相等同。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可以說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對慾望能夠剋制,能夠學會等待。

4、藉助一定的方法: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正面管教中的日常慣例表,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定的日常生活流程和時間管理意識,這能慢慢發展出孩子對生活的規劃和計劃的意識。在什麼時候做什麼時候也是自控力很重要的一點。還可以使用一些小工具和小玩具來幫助孩子逐步養成專注力和自控力的意識。比如在孩子寫作的時候,適當使用10-15分鐘的番茄鐘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在短時間內提高專注力和自控能力。遊戲有123木頭人的遊戲看誰能立定得更久;找不兩個圖形的不同和拼圖的活動來鍛鍊專注自控。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關於問題,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作答:

一、孩子的自控力指的是什麼?

經常會有家長反饋:

孩子容易情緒失控,亂髮脾氣
孩子沉溺遊戲,無法自拔
孩子磨蹭拖延,不能管理自己……

孩子的以上行為體現的是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表現。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發展起自律和自控的能力,能主動控制自身行為,以符合主觀的價值觀、期望、標準和規則。

不過,兩歲以下的嬰兒還不具備自控 力。但在兩歲左右,這種自控能力開始有所萌芽。有研究表明,一個兩歲的孩子在被允許觸摸某件物品之前,能夠單獨等待四分鐘左右。從這個時候起,孩子就能不 斷提高對自身的責任感。在大多數孩子中,自我管理的全面發展至少要到三歲時才開始。

所以我們所說的孩子的自控力多指能夠理解自控、有能力進行自我控制的孩子行為。

二、為什麼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很重要?

心理學上有個關於自控力最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表明,自控力強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表現更出色,包括:

  • 有良好的情商,堅定而自信

  • 應對挫折的能力更強

  • 在美國高考中比自控力差的孩子高出210分

    <strong>

    自控力強的孩子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即使沒有父母監督,也能管理好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能自控、有力量的孩子,活出人生的精彩。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該書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講述了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發生作用,以及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那我們是不是應該照本宣科地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呢?不盡然。其實生活中也有一些細節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1.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孩子具備了規則意識,有利於提高自控水平。比如在生活常規方面,父母可以輔助孩子制定類似按時起床、睡覺,不挑食等規則。父母長期堅持一貫的規則要求,孩子就會逐步約束自己。

除了生活常規,父母還可以給孩子訂立一些規矩並堅決執行。如帶孩子逛商場前,給孩子明確說不能亂買東西。儘管如此,孩子可能還會亂要,這時家長就要和善而堅定地拒絕。孩子經過一次次失敗的體驗,自然不會胡亂要了。

2.過遊戲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遊戲中常常蘊含著規則,孩子通過這種有趣的形式,更容易形成自控能力。

如媽媽可以和孩子玩“木頭人”的遊戲,孩子通過扮演“木頭人”,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進而產生自我控制的意識。

3.父母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樣

父母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現好的話,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如帶孩子外出,遇到堵車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遊戲消磨時光,避免把焦躁情緒傳染給孩子,讓等待的過程變得有趣。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深呼吸並說:“我要冷靜,不能發火。”這些言行都會讓孩子學會在情緒上控制的能力。

4.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

人的成長不但需要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你發現孩子道德品質方面是否發生了偏差?好的行為習慣是否有待於進一步養成?也只有與孩子經常性的溝通,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孩子從心底裡感覺幸福,促成好的習慣的養成。

5、循序漸進,及時表揚

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首先,爸爸媽媽要有耐心,注意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內心世界,與孩子之間建起了絕對的信任,以便於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效地增強了父母的教育影響,對於孩子的不良表現,要給予耐心的說服教育,切忌一味地訓斥、壓制。

再者,對於孩子表現良好的自控行為,要給與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6、培養孩子頑強的毅力

頑強的毅力是一個人良好自制力的重要保證,所以期待培養孩子的良好的自控能力,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比如,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參加“戶外拓展訓練”等活動,訓練孩子堅強的意志。平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而要理智的去愛孩子。

我們在給孩子約束和規則的同時,不能缺少積極的關愛和支持。管教之中需要有智慧的愛相伴,規則之中需要有適度的自由並行。這樣的方式才能得到孩子的自發尊重,才會逐步幫助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早教老師叢叢


孩子在公共場合耍賴,是一件讓大人非常惱火的事情。

比如,在商場,孩子抱著玩具不撒手,明明家裡有了好幾個一模一樣的。如果不給買就躺在地上耍賴,孩子哭個不停,大人束手無策,周圍還一堆人圍觀。場面就十分尷尬了。

像這樣愛無理取鬧的情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一種表現。自制力是指能夠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動,並自覺地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它表現為既善於促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又善於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


無理取鬧的壞習慣一旦養成,孩子就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往往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出現“越軌”行為,這將嚴重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



孩子為什麼會失控呢?那是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對於做事情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

這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比如說,你的孩子哭鬧著要吃冰激凌,但是這兩天正患感冒。作為家長,肯定是不願意讓她吃。但是一味的壓制孩子,效果並不會太好。對孩子而言,他的問題是在激動的時候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會以哭鬧來反抗。

不妨試試下面幾個辦法

1角色扮演。

讓孩子裝扮成自己最喜歡的角色,讓她想象這個角色會怎樣抵抗住冰激凌的誘惑。角色扮演時,孩子會從第三視角去看待問題,會更冷靜理性,也能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通過角色扮演,增加孩子與衝動之間的距離,心理距離遠了,情緒就冷靜下來了。在面對難題時,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少一些,問題解決起來也更容易一些。

又或者,可以帶領孩子玩一個畫冰激凌,吃冰激凌的遊戲。讓孩子把想吃冰激凌的情緒,通過“畫出來,寫出來,說出來”釋放掉。

2轉移重點。

對於可能引起孩子衝動而又不利的行為,可以通過增加對事件的客觀描述,或者轉移重點,幫助孩子更加理性面對自己的衝動。

比如,孩子很喜歡吃巧克力。如果強硬拒絕可能會雞飛狗跳。但是,如果你帶著孩子一起研究巧克力的原料和熱量表,或許他就會感興趣,順著你的思路走。然後再告訴他,一天的巧克力攝入量最好控制在100g以內,而兒童的攝入量更少。同時,吃多了會發胖,會長蟲牙,會影響健康等。讓孩子明白可食用的範圍,以及可能出現的後果,並且讓他自己承擔。也許他對巧克力就沒有那麼渴望了。

在孩子做了一些不被允許的事情時,注意力反而會更集中在這件事情上。比如玩水。越制止,他玩得越起勁。

這時候,不妨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想玩水的時候,給他一個替代選擇。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又被允許的事情上,讓誘惑物遠離孩子的視線。

3適當鼓勵。

孩子最初表現自控力的方式很多樣,家長需要仔細觀察,並留意孩子有哪些就進步。切忌與其他做得更好的孩子去進行對比。要觀察他與之前相比有哪些進步。並且當孩子在自控力方面取得進步時,要及時表揚和鼓勵。並且,在滿足孩子之前先讓他等待一會兒,慢慢增加等待的時間,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在孩子做到之後再滿足他。同時,讓孩子意識到自控力帶來的好處。這些點滴的反饋都能為孩子創造出一個積極的循環。

4勤加練習。

孩子的自控力是可以通過練習來提高的。家長通過一些有趣的活動來訓練孩子的自控力。比如,可以帶孩子玩棋牌遊戲,告知孩子棋牌遊戲的規則後,讓孩子覺得自己出牌的順序。但是父母要避免反覆提醒孩子,還沒有輪到他出牌。


培養孩子自控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方面,家長要相信孩子,給孩子一定的決定權,讓他們意識到“我能控制我自己”。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好的自控環境。


當然,如果父母能夠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管教他,讓孩子感受到愛,他就能獲得更多的自控力。


晨之微光


自控力差的孩子,一言不合就鬧情緒。這樣長大以後很難成功哦~該咋辦?看《焦糖貓的99個“育”言》,教你正確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n

{!-- PGC_VIDEO:{"status":0,"video_md5":"47ba38e37223dbc9775d33208dadf11d\

白船


週六,媽媽要求孩子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再出去玩。可是剛打開作業本,一群小朋友跑過來,邀他去溜旱冰。那孩子經不住誘惑,合上作業本就悄悄地走了。這是自控力差的表現,這樣,嚴重影響孩子未來事業的成功與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呢?一,讓孩子明白,想得到更多,必須控制小慾望,比如,孩子要吃糖,就可以告訴孩子,馬上吃,只能吃一粒,等媽媽洗完衣服,可以吃五粒。五粒,對孩子來說,誘惑力足夠大,孩子必須自控,才能獲得利益最大化。二,讓孩子明白,無論做什麼,必須有始有終。比如,讓孩子到店裡買味精,並強調,快去快回,媽媽在等著你啦。路上,看見一個馬戲團正在表演精彩的節目。面對誘惑,他會想起媽媽的話,告訴自已,我買了精精,送到家裡,再來看。媽媽還在等著我呢。這樣,在不知不覺中,發展了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成功的重要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孩子自控力就能得到提高。


深山老林34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難以“搞定”的孩子:沒有耐心,做事虎頭蛇尾;愛使小性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情緒失控,大吵大鬧;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定要要,不給就鬧;不能安靜下來聽父母講道理,容易激惹……面對這些缺乏自控力的熊孩子,很多年輕的父母感到難以招架。廣州兒童心理諮詢為您解讀:缺乏自控力的熊孩子,你拿他怎麼辦?!

  家裡的玩具已經擺得滿滿的,但是已經5歲的薇薇還是不滿足,只要去外面玩耍,看見新出的芭比玩玩、公仔都吵著要。甭管媽媽怎麼跟她解釋分析,薇薇就是不依不饒,非要不可,要是父母不答應,肯定是在商場大哭大鬧,有兩次甚至在地上打滾,最後父母不可不買才讓她安靜下來。薇薇的脾氣也是很臭,只要不高興,不管家裡有沒有客人都直接把手裡的書、玩具扔掉,搞到爸媽好生尷尬。在幼兒園裡,老師也多次反映微微非常活潑,根本就做不住,聰明但缺乏耐性,在舞蹈課上總是自顧自的玩耍,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剛開始,媽媽覺得是老師管教太嚴,小孩子就應該活潑好動,但中班後薇薇的情況更加嚴重,根本不聽老師的,上課難以認真聽講,小動作特別多,老師很擔心薇薇能否適應小學的生活。

  其實,孩子的自控能力並非生來就有,它是孩子在後天的環境中,隨著認知的發展和教育的影響而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自控力是指善於控制自己情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它是一種重要的人格特徵和心理素質。良好的自控力可以促進一個人的成功,自控力好的人,既善於激勵自己去完成目標,又善於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願望、動機、行為和情緒。而自控力不足,則比較任性,對自己持放縱態度,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約束,不考慮事態發展和行為影響。所以,父母一定在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教會孩子學會控制自己,形成與年齡相當的自控力。

  自控力與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要相互適應。研究表明,神經系統的發育直接影響著個體自我控制的形成和發展。0-2歲這一階段的寶寶由於大腦皮質的抑制機能還很不成熟,興奮過程佔優勢,因而往往表現出很強的衝動性,他們往往生氣時就發怒,不舒服時就大哭,高興了就笑,自控力比較差。寶寶所表現的不願等待、不願忍耐、不遵守遊戲規則、脾氣差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是寶寶年齡的特性,是寶寶身心發展不成熟的表現。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大腦皮質細胞也不斷髮展成熟,生理機能慢慢完善,孩子的自控力也就越來越好。但孩子的自控力也是在家長的教育和培養下逐步建立的。家長不要認為這是寶寶年齡特徵就聽之任之,其實家長在這個時期就已經要開始注意培養寶寶的自控力了。

  在嬰兒時期,家長可以多抱抱、親吻寶寶,幫助寶寶進行自我安撫。調查顯示,自我安撫能力對寶寶獨立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等寶寶大一點以後,2-4歲,可以獨立行走的時候,家長可以再日常生活中多積極引導,培養寶寶的自控力。嬰幼兒的自控力訓練首先是從控制自己的身體開始的。2歲的孩子額葉皮層快速增長,奠定了衝動控制的生理基礎。3-4歲孩子已經能根據成年人的要求進行初步的自我調節,但需要成人的協助。這階段父母及時的回應孩子的需要,給予笑容、擁抱、親吻等親近行為能夠緩解孩子的情緒。同時,父母可以通過遊戲幫助孩子學會體驗自己的感覺和運動,在遊戲的過程中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身體方面促進孩子自控力的形成。

  5-6歲的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遊戲。遊戲是兒童宣洩壓力、放鬆機體、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重要“功課”,遊戲也是兒童獲得成長經驗的重要手段,孩子在遊戲中學會遵守規則、調節情緒、堅持和放棄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等自控行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適合用鼓勵的手段來鍛鍊他們的自控力,為了鼓勵孩子提高自控力,父母可以制定一定的獎勵制度。父母平時要多觀察瞭解孩子的需要,如孩子最喜歡玩的玩具、最喜歡的東西,孩子越喜歡的事物越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6歲以後將進入小學生活,孩子的自控能力將會進一步體現。孩子6歲以後,家長就可以多用講道理的方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夠將成人不斷重複說的道理與規則內化吸收,轉變為自己的內在標準和價值觀,進而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慢慢學會自覺自律。這是一個從外到內的過程,首先需要父母有要求和指導,並持續不斷的鼓勵、督導,最好內化到孩子的心裡,變成孩子的思想。父母在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要注意道理要和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聯繫起來,不能簡單說“不能”“不要”;當孩子有情緒時,要先安撫情緒,再講道理。而且,道理要簡單、有針對性,每次只針對一個具體的行為反應,而不是一下子說很多道理,或把孩子之前的錯誤也翻出來,這樣孩子記不住也會從情感上很反感。

  廣州心理諮詢提醒:孩子自制力的培養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形成的,一方面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採用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和態度來教導和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逐步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自身需要以身作則,因為家長的言行舉止在孩子的成長、學習過程中起著榜樣的作用,如果家長自身缺乏自控力,經常為小事而充滿各種負面情緒,或者孩子做錯事就大發脾氣、大聲呵斥,或者家庭氣氛緊張,家庭矛盾複雜又頻繁,孩子即使聽了、懂了很多道理,也難以做到,難擁有良好的自控力。


聽說吧心理諮詢


自控力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控制是心理行為的一種,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先給孩子建立制定一些心裡行為的規則,其次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最後示範活給孩子講解一些自控力好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