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報各種興趣班,長大以後有用嗎?

大強3237


上各種興趣班,是有用的。現在的孩子玩伴很少,不像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們,天天一大群小朋友出去瘋玩個痛快。


上各種興趣班的好處:


1、促進孩子身體發育。

6歲之內,孩子是在一個又一個敏感期中成長起來的。 孩子大小肌肉的發育、手眼協調能力、空間感、視覺發展等都需要在不斷地運動中得到鍛鍊。


2、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智力水平。

大腦神經迴路越多,孩子越聰明。神經迴路的形成需要不斷的運動刺激才能形成。

孩子的運動、思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每一個動作都要經過大腦的參與,從而刺激大腦神經元的發育,形成更多的神經迴路,刺激越多,大腦神經迴路越多,孩子越聰明。因此,在豐富多彩的興趣班中的學習過程,能幫助孩子形成更多的神經迴路,提高智力水平。


3. 有利於孩子心理建設。

在體驗中,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養成堅持的好習慣,樂觀的心態。我小孩小時候學長笛,多年後大家還記得他在舞臺演奏的情景,孩子特別開心,很有成就感。


某一方面脫穎而出,通過展示自己的才藝獲得的成就感,是自信心的最大動力源泉。


4、發現、培養孩子的興趣。

讓孩子接觸到,體驗到,才能發現孩子的興趣,才能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繼續發展,成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


5、開闊視野、豐富閱歷,提升個人魅力。

孩子參加興趣班,不一定要多優秀,孩子只要經歷過,懂得各種興趣是怎麼回事,不陌生,就能擴大孩子的社交空間,融入各種群體,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唱歌不會,籃球不會,足球不會,滑冰不會,舞蹈不懂,……,是不是什麼共同的交流話題也找不到啊,無法融入啊!


家庭教育唐老師,多年來積累豐富的教育經驗,致力於家庭教育理念方法落地研究,公益家庭教育空中讀書會創辦者。


唐老師家庭教育


我的看法是,有用!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以後又不幹這個,或者成不了這方面的“大家”,報這些個興趣班有啥用呢?孩子以後能不能成為“大家”暫且不論,關鍵是作為家長,我們能在培養上為孩子做點什麼。


小時候,我大概八九歲,在老家農村,那一年春節前,我到一個小夥伴家玩,看到他爺爺在寫新春對聯,桌上鋪滿了紅紙,旁邊圍了很多人在看。很熱鬧,我也鑽了過去看。看爺爺拿著毛筆,在裁好的紅紙上瀟灑地寫,不時蘸一下旁邊的墨水瓶(沒有硯臺)。第一次見到寫毛筆字,我頓時看入迷了!一直站著看到爺爺把所有的對聯寫完,還不肯回去。隨後兩天我又去看爺爺寫對聯,那時候農村也沒什麼玩的,也沒出過遠門,看到什麼都好奇。

後來,我就跟我媽說,我也想寫毛筆字。我媽就去找這個爺爺幫忙教我,爺爺很高興,送了我一隻毛筆,他用過的。從怎麼握筆開始,教我寫筆畫要點,不同結構字的寫法,最後告訴我多練“永”字。那個寒假,幾乎隔兩天就去一趟爺爺家,漸漸地掌握了一些要領,甚至還認識了不少繁體字。


那以後我經常練習,爺爺送的那隻毛筆被我寫的幾乎沒毛了,就在筆頭處纏上點棉花當毛筆;練習用的紙是廢報紙,廢報紙寫完了,就突發奇想找一塊玻璃當作紙,可以反覆擦寫。父母沒怎麼上過學,他們也不懂。至始至終就是覺得好玩。有機會跟父母去集市上,就第一時間衝到書店,買跟毛筆字有關的書或者臨摹字帖,從而知道了很多字體。第二年的春節,我也給自家寫新春對聯,雖寫的不好,但還是感覺挺得意的。第三年,我在給自家寫春聯的時候,鄰居知道了,也來找我寫,當時特別高興,很認真地寫。當鄰居把我寫的春聯貼好後,那個滿滿的成就感,到現在我都忘不了。

再後來,我轉到城裡上初中,因時間和條件限制,寫的機會就少了。但是我從此養成了一個習慣,平時寫硬筆字時也會有毛筆字的影子。工作後無論走到哪裡,凡看到好的字,手就會不由自主的在空中比劃,也大致懂點怎麼鑑賞。雖然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興趣,比不上音樂,舞蹈,繪畫等才藝。但至少在壓力大的時候,我可以通過寫字減壓;閒暇時,練練字,小小陶冶一下。

如果小時候沒有碰到那個爺爺寫對聯,我就不可能接觸到毛筆字,就沒機會對這個感興趣,也無法真正體驗到興趣愛好給我帶來的快樂和美好體驗。對於那個年代生活在農村的我,還有一個偶然得來的興趣,我就已經脫穎而出了,因為我的小夥伴們一個都沒有。



如今我有了孩子,時代也不同了,他們有了更多機會去接觸各種才藝。興趣班,我會讓孩子試聽,只要他願意上,就會給他報名。三歲半時給他報的英語,四歲多點報的口才和繪畫,兩個月前報的珠心算,馬上快五歲了。學著玩著,玩著學著,我看他挺開心的。同樣是玩,難道像我們小時候整天玩泥巴,沙包,跳皮筋等才叫玩麼?

興趣班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接觸才藝的機會,首先得給機會,才知道他是否感興趣,不感興趣的,學起來痛苦的,就放棄;感興趣的堅持學習下去,有啥用,不用擔心,要相信藝多不壓身!

如果一定要羅列出有哪些用處。現實一點說,有才藝,從小學到大學,會受到老師和同學更多關注,學校的各種活動,你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找對象,找工作,對個人的魅力值上更是加分項。夫妻之間,志趣相投,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關係更和諧。



往大一點說,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相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生活不再單一乏味,而是充滿樂趣;工作與生活的抗壓能力更強,不會一旦失業了,就去尋死覓活;在人生遭遇重大變故的時候,也不至於一蹶不振。

孩子小的時候,多打打基礎,以後的人生也就具備了更多可能性。


大山愛小河


那就要看當初你給孩子報班的目的,是想讓孩子學習一門技術,還是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就拿我自己來說,小時候父母給我報了不少興趣班,有作文班、英語班、古箏班,還報過游泳班。

我對古箏學習的印象最為深刻,因為也是要考級的,雖說是業餘的考級。

一開始剛學的時候,對此是很感興趣的,自己也會自覺的練習,在課上的時候因為會受到老師的誇獎,就越發努力的去練習。

但後來因為考級原因,被強制練習的我覺得很不爽,對此學習的興趣就慢慢變淡,練琴也就是應付考級,之前的興趣變成厭惡,自從考過級後,也就是初一之後再也沒有碰過琴。

如果你現在問我,有用嗎?我會說有用,畢竟我學過,我經歷過這個過程,不管結果如何。


師兄說教育


閨女在小升初的暑假告訴我,班裡有個女生考了舞蹈學校,她說特別羨慕人家會跳舞,問我怎麼不讓她學。我告訴她,她小時候舞蹈學了一年不願意學了,鋼琴彈了兩年不願意學了,能怪我嗎?孩子接著說:我那時候小不懂事,我不學你們也得讓我堅持啊,你看我現在什麼都不會……。然後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孩子小時候都覺得應該還給她一個快樂的童年,不能給她壓力要釋放天性,結果怎樣呢?所以對於興趣班,都在於家長的堅持。孩子對什麼感興趣?肯定是玩啊,鋼琴古箏,第一年就是啃指法,相當枯燥,孩子肯定不願意學,這時候家長退縮了,孩子肯定完全放棄了,所以有條件還是讓孩子學一點,不說學的怎樣吧,最起碼以後不會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會,低人一等。


llkk001


我家孩子6歲,四歲學跆拳道,五歲開始學舞蹈和英語,中間還學過一年的小主持。

雖然是四歲開始學跆拳道,但這兩年都是在幼兒園的興趣班上,每週一次課,學費不貴,內容也輕鬆,學禮儀、出拳和踢腿,主要是想讓孩子體驗“堅持”。

但是我發現孩子在這樣輕鬆的練習中不止體會到堅持,還更自信和樂觀。

2018年末,孩子自己要求要到道館練習,開學會幫她轉到道館。

舞蹈是想讓孩子學些新的東西,開闊眼界,培養氣質。我給小傢伙看了中國歌劇舞劇院女首席唐詩逸的舞蹈片段,把她迷得不要不要,練舞勁頭十足。

有時她也想偷懶,我就又放優秀舞者的作品,讓孩子感受舞姿的優美和服飾的華麗。

我家孩子還小,沒資格說有用沒用。但孩子從這兩年的學習中,自己得出了“學習不能中斷、不然撿起來會很難”、“只要多練習,就有進步”、“媽媽,我保護你,我會跆拳道”這樣還有些稚嫩的想法。我已經很滿意了,也會陪她繼續堅持下去。


心寶媽媽聊育兒


曾經被父母逼著去練書法,真的是被逼著去的那種,書法甚至和鋼琴、游泳、足球等興趣班不一樣,因為學了書法,也很難說自己學到了一項技術。

但時至今日,我卻不能說學習書法對我是沒有的。

我還記得為了逃課裝病甚至跑回外婆家的那段經歷,更重要的是,年齡越大越覺得多寫點字對自己的幫助很大。縱使最後自己也不能成為書法大家,但是學習的過程中還算是學會了養性子,也因為學習書法,多看了幾本書。

所以我認為,不論是否學成,興趣班還是有用的吧!


晨之光夜


其實沒有太大的用處,我鋼琴十級(優秀),國畫素描水粉水彩速寫油畫都會,學到了可以考上八大美院的程度,大學學的理工科建築設計。。。其實美術修養對建築設計沒有什麼幫助,做這行的都知道,設計院整天就是加班趕進度,按甲方意思改圖改圖再改圖,做各種瑣碎的事情,美術修養根本派不上用場。。。只有成為建築大師才需要美術修養,普通建築師反正就是這個抄那個,抄來抄去,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去創新


蹬蹬美男子的mama


有用!我用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一下。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美術和鋼琴。學美術、畫畫,那是興趣愛好。學鋼琴,是因為大家都學,所以我也湊熱鬧學。

上了小學後,我依然堅持這兩門興趣愛好的學習。在少年宮學習美術,線描、國畫、素描,我逐步學下來,一直有很濃厚的興趣,成績也不錯。如果不是因為小學四年級時要面對以後的小升初考試,要把學美術的時間用來學習英語、數學,我想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鋼琴我堅持的時間不長,水平大概也就是三級的樣子,可以彈奏一些歌曲,自娛自樂。

事實上,美術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消遣方式。這些興趣愛好,對我來說有什麼用?最大的用處就是在我學習之餘,能夠讓我得到放鬆。

可能有不少人做完功課以後,喜歡打打遊戲、追追劇,這些我也喜歡的,但我一般會在看劇的同時畫兩筆,看到自己的小作品,心情就會特別愉快,覺得沒有浪費時間。

彈鋼琴可以讓自己的思維更活躍,也可以抒發自己的情緒。

現在想想,小時候多上一些興趣班非常有必要,因為當你升入初中、高中的時候,根本不可能再有時間去玩這些。而有了小時候打下的基礎,就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覺得精神世界更充實一些。


霍格沃茨研究生


我小時候曾經被扔去學了各種花樣的興趣愛好,但我小時候正兒八經上了且堅持了至少兩年以上的培訓,也只有國畫、書法、網球、游泳、琵琶、長笛。

其中能夠學出點稍微顯擺下的成績也只有四樣,琵琶小學的時候考到十級,長笛在中學考到九級,書法得過全國性的獎,游泳解鎖了所有姿勢。在上學期間,說實話樂器還是很有用的,從小到大班裡出不了節目,老師最先考慮讓會樂器的小朋友頂上去。在當年高考時,憑藉樂器可以考重本大學的特長生,省裡面也有高考加分(體育特長生也有這個)。大學的時候入了樂團,根據大學的安排要去參加文藝匯演,評獎學金的時候還靠這個加分剛好提了一檔。當然,還有親朋好友來家裡,都會被要求來一曲。

但如果考慮在工作中的實用性,對於業餘的說實話貌似也許就書法稍微有那麼點實用,大家看我的筆記時都會商業誇獎下寫的不錯(然鵝對績效評定有用嗎?沒有!),網球和游泳可能增強了我的身體素質。學了再多的興趣,我依舊是那個普通人。

但如果再讓我回去做選擇,我依舊會去選擇堅持這些興趣,它們也許沒有改變我的生活軌跡,但豐富了我的生活,讓我克服了怯場。興趣班最開始堅持是源於父母的強迫,到後面的堅持,是來源於身邊人的讚賞驅使的,慢慢的學會一種泳姿,學會一首難度係數較高的曲子,完成一次演出後,我都會獲得成就感。

所以如果我家小朋友有興趣的話,我也會盡力為他規劃。


一顆雷電球


以我個人的經歷,在不給孩子過大壓力的前提下學點藝術和運動還是有意義的。

我小時候學過幾年民族舞,因為太瘦總生病,又被父母送去學游泳。湊巧的是,因為有幾年的民族舞基礎,被教練選去學花樣游泳。上初中又學了陣吉他。當然,所有這些都是業餘時間上課,沒走專業路線。一是我從小學習成績還過的去,考大學沒什麼問題,二是我父母及我個人都認為選擇藝術或體育作為職業太辛苦,就業前景也不太明朗。

現如今,我年紀也不小了,因為有舞蹈游泳基礎,身體協調性比較好,身體素質不錯,年輕時學排球羽毛球網球上手很快,現在也會長期堅持打球和去健身房,這都歸功於小時候養成的良好運動習慣。

如今,我女兒也參加了很多課外班,都是她自願報名。個人感覺目前對她影響最大的是排球,空手道和舞蹈。排球鍛鍊了她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全力以赴後坦然面對輸贏的健康心態,空手道幫助她提升自信心,舞蹈使她身體協調性上佳,姿態比較優美。我不強制她考任何級別,只要她能做到上課時全神貫注,下課後堅持日常的少量練習就好。

總之,從小上些興趣班是為了豐富孩子們的人生,鍛鍊其藝術鑑賞力和強健體魄以及面對人生得失的良好心態,而不是以考級為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