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版《百鳥朝鳳》!四代人63年,他們的嗩吶吹響海外|工匠故事

他們是南海製造行業的佼佼者、創新技術的帶頭人,是勇於突破的領跑者、是傳統技藝的堅守者。

是他們,以堅守賦予南海在改革開放40年勇立潮頭充足強勁的動力;是他們,努力描繪南海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在他們身上,凝聚著南海大城工匠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

南海發佈即日起推出系列報道,聚焦2019南海大城工匠,傾聽他們的故事,以最大的敬意致敬匠心。

(☞戳這為南海區30位擬命名大城工匠點贊)

  • “一千次不行,那就一千零一次。”憑著這樣的韌勁,張瀟把牙種植體的研發“種”進了自己的人生,為國人研發出國際領先的產品; 
  • 從最基層工作做起,享受一線歷練帶來的寶貴財富,把車輪開發當作在鋼絲上跳舞的李偉才,將匠心澆築在車輪上;
  • 從一線維修員成長為主任工程師,劉基洋主導的技術改造項目16個,為公司節省了成本,進而創造經濟效益近千萬元,以人為本加速智造轉型; 
  • 窮其一生追求嗩吶製作技藝傳承,讓老一輩文化遺產不至於失傳,林炳豪用63年幹了一件事:手工製作嗩吶。

縱然千難萬險,他們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堅守擦亮南海的產業品牌。

品味匠心故事

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瀟

8年磨一劍製造“中國牙”

工匠檔案

張瀟

出生年月:1986年6月

職務:佛山市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副總工程師

工匠感言:

找準目標,熱愛並堅持不懈。產品只有0和1的區別。堅持追求完美的細節帶來的質變,就是對不懈追求的最高褒獎。


南海版《百鳥朝鳳》!四代人63年,他們的嗩吶吹響海外|工匠故事


一顆長相奇特的“螺絲”被一臺機器“咬住”,隨著機器輕輕振動,模擬著牙齒日常的使用,這是“疲勞測試機”在測試牙齒種植體的耐磨程度。在國際公認的500萬次標準下,佛山市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瀟已不記得自己失敗了多少次又爬起。直到實驗結果顯示“耐疲勞強度達到1000萬次不被破壞”,他才痛痛快快地鬆了一口氣。

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一千次不行,那就一千零一次。8年間,學習精密機械製造出身的張瀟把牙種植體的研發“種”進了自己的人生,為國人研發出國際領先的產品。

攻克難題告別“望牙興嘆”

牙科種植體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技術,在將壞牙拔掉後,通過手術將牙科種植體植進牙槽骨擰緊,再在種植體上加上牙冠,就誕生了一顆“新牙”。牙科種植體又稱人工牙根,約摸小指尖大小,價格卻高達幾千元。

“人工牙根屬於高端植入式醫療器械,是醫療器械中風險最高、研發門檻最高的產品。”張瀟說,8年前,牙科種植體的國內市場全部被歐美品牌壟斷,動輒三四千元一顆。“難道就不能由我們來開發?”張瀟這樣想了,也這樣幹了。

但牙種植體的研發並非易事,這是一個涉及精密機械、物理、化學、醫學、生物等多門學科交叉的行業,僅靠機械製造的底子,張瀟拿什麼研發?他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用各種途徑汲取知識,抓住機會上陣實操。拿起電鑽、鑷子,甚至在動物骨骼上“小試牛刀”。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他自己知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至今,張瀟帶領團隊已成功開發出了兩大類10多種系列牙科種植體,一類是填補國內空白的高強度通用型牙種植體系統;另一類是國際領先的個性化3D 打印牙種植體系統,“即拔即種”不是夢。

精心打磨造就優質國貨

每天處理完日常的事務,張瀟就會把電腦搬到生產車間,這是他最喜歡的工作場地,“最直觀、零距離地觀察生產情況。”

在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裡,有一臺碩大的機器,經過精心打磨的牙種植體,要在這臺機器上接受“雞蛋裡挑骨頭”的檢測。“每一個產品都要以完美為目標”,張瀟說。一系列細節的持續改進,讓產品質量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更優。

以行業領跑者的姿態,張瀟參與了更多的科技研發工作,並主導建立了該醫療器械的質量管理體系並通過認證,獲得廣東唯一的最高風險第3類植入式醫療器械-牙種植體的歐盟CE認證等資質。

此外,以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產業項目為帶動,佛山乃至華南地區的高端精密生物醫療器械製造業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大大提升了華南地區的口腔創傷修復的水平,打造出“南海製造”的新形象。

中南鋁車輪製造(佛山)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李偉才

小車輪轉動大匠心

工匠檔案

李偉才

出生年月:1979年11月

職務:中南鋁車輪製造(佛山)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

工匠感言:

每個設計都要比過去更好、比同行更好、比顧客的期望更好。


南海版《百鳥朝鳳》!四代人63年,他們的嗩吶吹響海外|工匠故事


輪轂是很多車迷關注的部位之一。隨著汽車啟動、加速,旋轉的車輪花紋閃爍,令人著迷。而輪轂炫酷的外表背後,是日復一日的設計和研發,需要用一顆匠心來完成近乎苛刻的性能要求。中南鋁車輪製造(佛山)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李偉才就是鋁車輪的開發者。從業17年來,他參與開發的汽輪超過500個,從零售逐步擴展到大眾、奔馳等知名車廠。車輪旋轉,設計更迭,唯有一顆匠心永恆不變。

車輪開發像在鋼絲跳舞

2002年,李偉才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當時,國內輪轂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北戴卡,南中南”。位於南海的中南車輪,成為這位車輪愛好者的不二選擇。

一進到企業,等待他的是叮叮噹噹的生產車間。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需要和工人一起學習生產流程,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在高溫的鑄造車間,他需要從1.5米高的操作檯上拿下近500℃、重達60多斤的車輪,整個過程十分辛苦。

再回首,李偉才感激那段時光:“一線的歷練是最寶貴的財富。”

2011年,李偉才帶領團隊承擔奔馳某車型車輪開發。他們要在完成輕量化要求的基礎上,保障車輪的抗疲勞能力、抗衝擊性能等保持較高水平。“做車輪像是在鋼絲上跳舞,找好平衡最為關鍵。”李偉才說,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材料性能的提高,車輪的生產有三十多道工序,很多工序與之息息相關。

對全流程的把控,使這一項目僅用18周就完成了,而且車輪輻條延伸率達到7%,性能優越。客戶拿到樣品後,直言項目超出預期。

對細節數據保持“偏執”

李偉才對車輪開發製作的數據非常珍惜,而這些數據也助力他攻克行業難題。

德系車對OEM汽輪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對汽輪的安全性能要求也很嚴苛。此前,國內汽輪廠家對產品的“衝擊性能”以及“彎曲疲勞性能”兩個數據模擬分析的準確率不高,因此一般外資廠家要求樣品測試實驗發往德國進行。這給企業帶來負擔,一次測試費用高達40萬元,有時候一個產品需做幾次。

如何提高車輪有限元分析數據的準確率?國內汽輪企業普遍面臨這個難題。李偉才和團隊重新拿出了以往開發過的幾百個車輪的數據,尋找影響準確率的蛛絲馬跡。

根據對細節數據的分析,他們找到了對有限元分析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材料性能及分佈、車輪造型結構、力學判定指標,並分別針對影響因素做實際驗證。此後,他又用了兩年多時間,在不斷地重複產品的實際驗證、修正計算模型後,終於得出了一個可靠性高達96%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這個模型使得企業內部試驗次數減少50%以上,發外試驗一次性合格率從70%提升到95%以上,車輪開發成本節省50萬元以上。

“英特爾總裁格魯夫說,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我們要始終保持對技術的狂熱,對數據的謹慎。”李偉才說。而他的這種“偏執”,也正展現了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廣東志高空調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劉基洋

加速智造轉型的技改大師

工匠檔案

劉基洋

出生年月:1986年2月

職務:廣東志高空調有限公司 設備主任工程師

工匠感言:

傳承與創新是工匠不可缺少的特質,首先要在自己崗位追求卓越,做到專注、專業、專長,用精益設備製造更高質量的產品,用產品說話。


南海版《百鳥朝鳳》!四代人63年,他們的嗩吶吹響海外|工匠故事


上週五,廣東志高空調有限公司的總裝車間裡,302線空調裸機搬運機械手經調試正式應用,項目牽頭人劉基洋站在生產線旁滿臉笑意,成就感十足。

在志高工作7年,劉基洋從一名一線維修員成長為主任工程師,不斷深造提升,個人擁有5項國家發明專利。近幾年來,由他主導的技術改造項目16個,為公司創造和節省經濟效益近千萬元。

“讓工友們幹得再舒服點,讓生產效率再高一點。”劉基洋是最具人文關懷的工匠,他所牽頭的大部分技改項目也是以此為出發點。

精益技改解放生產力

2018年,佛山大城工匠柳小明成立大城工匠工作室,劉基洋作為工作室三個核心人物之一主攻電器維修,負責全自動裸機碼垛機器人圖紙設計和程序編寫部分。2018年末,第一代碼垛機器人正式上線,空調生產中的抬機工序實現全自動化,每臺可為公司節約40萬元。

所謂抬機工序,就是當成品室外空調機生產完成後,把空調從工裝板抬到紙底託上的過程。一臺空調淨重大概60斤左右,需要兩名工作人員合力完成,工作強度大、員工流失率高。如今機器人上馬後,這一工序的工作強度驟減。

“第一代的居中裝置是固定的,有時候導致員工工作不方便。”試用一段時間後,劉基洋不斷跟進優化。幾個月後,第二代空調裸機搬運機械手在他的手下誕生,成本較第一代節省2萬元。

除此之外,他牽頭的總裝車間線體精益技改項目成功使設備故障率從10%下降到5%,設備停線總時間同比減少50%,車間單條生產線生產效率由原有的180臺/小時提升到220臺/小時。劉基洋主導開展的《空壓氣站降成本項目》,通過近一年時間的跟蹤調研,建立空壓機開機標準和問題反饋機制,最終為公司創造約384萬元的經濟效益。

傳幫帶樂做“領頭雁”

“愛鑽研,有擔當,新設備上了他總是衝在前面,學習能力強。”佛山大城工匠柳小明這樣評價劉基洋。兩人一起共事7年,既是工作上默契的夥伴又是私下裡親密的至交,柳小明獲大城工匠對劉基洋影響很大。

“從製造到智造,不是單純靠一個人手藝好就可以的。換句話說,一個人好沒用,得需要團隊。”劉基洋感恩大城工匠工作室所營造的精益求精、傳承創新、追求極致的工作氛圍,讓自己不能落後,不敢落後。

作為主任工程師,劉基洋樂於把學習和維修過程中領悟到的新知識新經驗分享給團隊成員,帶領他們累計完成了150臺自動化設備的安裝調試,且全部投入正常使用,共節約用工50人,減少用工成本約200萬元。

“他經常主動加班,主動協助其他人解決問題,一遇到疑難問題不分白天黑夜地幹。”志高空調製造經營事業部工程部生產設備模塊經理黃錫乾談起劉基洋,話語裡透出的是讚許和肯定。

林氏嗩吶創始人林炳豪

六十三年只做一件事

工匠檔案

林炳豪

出生年月:1949年8月

職務:平洲平北聯發車木五金工藝廠法人

工匠感言:

勇於改革、不斷創新,持之以恆只為做好一件事。


南海版《百鳥朝鳳》!四代人63年,他們的嗩吶吹響海外|工匠故事


電影《百鳥朝鳳》講述了黃河岸邊焦三爺、遊天鳴等人對嗩吶的堅守與傳承,焦三爺說:“嗩吶不能斷了種”。而在千里之外的嶺南,同樣也有一個“嗩吶匠”。他窮其一生追求嗩吶製作技藝傳承,讓老一輩文化遺產不至於失傳。

他就是平洲平北聯發車木五金工藝廠法人、林氏嗩吶創始人林炳豪,過去63年他只幹了一件事:手工製作嗩吶。

一支嗩吶見證63載春秋

不算開闊的廠房裡,一頭陳列著紅木、檀木、酸枝等木材,一頭是林炳豪的工作區,他在不同的工具臺前來回走動,有條不紊地完成手中的工序——這樣的畫面從1991年平北聯發車木五金工藝廠建立以來已無數次上演,日復一日間,三千青絲磨成了白髮。

林炳豪的手藝是跟父親學的。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粵劇流行,直接帶旺了嗩吶等配樂樂器的需求。大約在林炳豪8歲時,父親開始利用父輩傳下的手藝製作嗩吶補貼家用,林炳豪在放學後主動為父親幫忙,時間一長就掌握了技術。

“一支嗩吶包括嗩吶碗、嗩吶片、嗩吶杆等多個部分,最複雜的是杆,從開料到成品要經過開料、開膛、車節位、鑽音孔、拋光等20多道工序,光拋光就要用七張不同的砂紙磨足七次,馬虎不得。”林炳豪介紹,父親對嗩吶質量要求很高,這一信條也被自己堅持了下來,光是開膛就練了六七年。他還專門研製出多套機械化輔助工具,可配合手工為不同類型的嗩吶開膛,不僅效率更高,而且密度紮實、管壁平整。

苦心人天不負,林炳豪對音準的追求和嫻熟的技藝成為林氏嗩吶在市場中最大的競爭力——在嗩吶需求量較大的東北、西北地區,林氏嗩吶出現在絕大多數紅白喜事現場,尤其是東北民用嗩吶市場份額一度佔據90%以上。

以質量應對挑戰

一支嗩吶養活了四代人,但現在遭遇了發展瓶頸。對於嗩吶,林炳豪充滿了感激,同時對眼下嗩吶製作面臨的困境十分擔憂。

與以前不同,現在民用需求銳減,只有一些專業演出和興趣班需要嗩吶;而隨著數控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生產商採用機械化生產提升效率。兩頭擠壓下,平北聯發車木五金工藝廠難以為繼。

但林炳豪還在堅持。為了傳承,林炳豪的兒子、女兒放棄舒適的工作回到平洲,與父親並肩作戰,成為省內唯一還在規模化生產的嗩吶生產商;為了發展,林炳豪帶著兒子到處參展,並積極與學校溝通,培育嗩吶愛好者和技藝傳承人。與此同時,林炳豪還根據市場需求對產品進行適當調整。

而不管方式、形勢如何,林炳豪始終堅持手工製作。讓他欣慰的是,在父子的共同努力下,傳統嗩吶正煥發新的生機,2015年開始參加上海展會後,很多新客戶慕名找上門來;去年,林炳豪還獲評“2018年度中國民族樂器十大製作師”,且不少學院派人士都表示“林氏嗩吶音質音準都比其他廠家更勝一籌”,這讓他愈發堅定手工製作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