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渠修路建果園 為40萬斤蘿蔔找銷路 這樣的扶貧好乾部不能走


修渠修路建果園 為40萬斤蘿蔔找銷路 這樣的扶貧好乾部不能走

4月15日,青雲村村民寫下的聯名請願書


滿滿三頁紙的請願書上,蓋滿了72個鮮紅的手印。

紅手印,一直被認為是中國農民質樸而堅決的表達。1978年末,安徽省小崗村的18戶村民按下“紅手印”,聯名簽訂分田和包產到戶的契約,由此揭開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

而今,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青雲村村民的72個紅手印,是為了挽留兩名駐村的扶貧幹部杜凡和付旭東。

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村委會主任熊兵、村委會原主任吳先昌、村民周志生,是遞交聯名請願書的三位村民代表。在青雲村村委會,他們向長江日報記者還原了請願書事件的經過。

2019年是青雲村自我確定的“產業項目年”。大家一起到咸寧考察火龍果種植後,都感到信心十足。4月7日,杜凡告訴熊兵,自己和付旭東可能面臨工作上的調整,不管誰來接替駐村幫扶工作,都要完成好果園項目。

消息迅速傳開,有村民急得直跺腳。扶貧幹部是果園項目牽頭人,全村人都期盼果園早點建起來——有了產業,脫貧後不怕富不起來。

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時,村裡有人提出,用請願書的形式,大家一起簽字、按手印,送到“上面”去。當晚,請願書由博沿熊灣的熊漢華和周家灣的周志生共同執筆完成。

周志生說,4月8日下起了瓢潑大雨,為了與駐村幹部的調整工作搶時間,早上6時多,三人就出發了,“雨再大也不怕,就是怕他們調走了。”

熊漢華說,請願書上面的每一個紅手印,後面都有故事。

昔日村口的臭廁所蝶變成“美麗青雲”

青雲村有了“臉面”,親戚也願意來串門

黃陂區王家河街青雲村,面積3.87平方公里,共有5個自然灣,11個村民小組。全村共322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24人。

從漢口市區驅車前往青雲村,大約需要1小時30分鐘。村莊入口處,一塊大青石上的“美麗青雲”四個大字,顯得格外鮮豔奪目。

“看不出來吧,這裡以前是個臭氣熏天的‘破’廁所。”指著門口的大青石,村民方耀忠主動介紹。

方耀忠的家,是青雲村入口第一戶,正好就在以前“廁所”的正對面。“一進灣子就看見這個廁所,夏天蚊子、蒼蠅亂飛,過路的、問路的都掩著鼻子走,家裡常年不敢開大門。”提起請願書的事,方耀忠有點不好意思,“家裡這兩年,老婆生病花光了積蓄,心情不好。剛開始,我以為扶貧幹部就是來村裡走一下過場,他倆上門時,也沒給過什麼好臉色。”但令方耀忠吃驚的是,兩名幹部天天在村裡走訪,並不怕村民們臉色不好看。兩年不到,給村裡辦了不少實事。“村口的廁所拆了改成了景觀石,我家最受益,青雲村有了‘臉面’,村民們都叫好,親戚也願意來我們家串門走動了。”

剛開始留的電話卡片,村民們接過後就丟了,現在,家家戶戶都存了兩人的電話,有事沒事就喊他們

方耀忠說著說著,語氣有些激動,他說,他就是請願的村民之一。

為什麼要請願?“杜凡和付旭東來了快兩年了,一心為我們著想,修渠、修路、安裝太陽能路燈、建文化廣場,真心為我們村裡辦實事,這樣的好乾部不能走!”

青石引路,走入青雲村,眼前青山綠水,滿眼蒼翠。經過武漢市三年多的精準幫扶,各村灣之間現在都通有水泥路,家家通電,有乾淨的自來水,已連上互聯網。

“看到家裡條件好了,在外打工的人陸續回來了一些,村裡大約有200多人回來。”村民熊漢華說,剛開始,杜凡、付旭東天天給村民留電話卡片,村民們覺得扶貧幹部遲早要走,留電話沒用,轉手就丟了。現在,青雲村的家家戶戶都存了兩人的電話,有事沒事都喊他們。

熊漢華把村裡的變化記得很清楚:以往村裡的池塘邊沒有任何遮擋,天雨路滑時,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進去,小孩子基本上都被接進城了,不敢送回家。現在池塘邊全都加上了好看的水泥雕花護欄;泥濘的村灣小土路,一到下雨天,村民都不敢串門,現在小土路全被水泥路取代;村口、村廣場等地方,裝上了監控,讓村裡人更有安全感。

青雲村之前荒蕪的土地,如今都種上了果樹。

為村民修路被罵七八次

最後讓“脾氣最臭的村民”服了軟

“青雲現在有多美,過去有多差?我們為啥要請願,你們可以問一下青雲村脾氣最臭的村民方成才。”村民陳香桂大著嗓門說。

方成才雙目失明,性格很倔。2017年9月,杜凡剛駐村不久,工作隊按照全市“扶貧工作回頭看”部署,經過入戶走訪,準備進一步整治村灣環境,打通荒草雜生的青雲村大灣方、小灣方之間的道路。

方成才堅決不允許道路在自家廢棄的稻場上施工,多次找杜凡大吵大鬧:“這是我的路,不准你們修!”修路的事情僵住了,兩個灣子的村民出行還是不方便。

被罵了七八次,修路的事情還是沒解決。杜凡急中生智,細心查閱資料後,發現方成才家的稻場,備檔是村集體用地,因為歷史原因才由其使用,而且是多家共用。有了依據,杜凡上門做方成才的思想工作,方成才還是堅決不服還耍橫,並揚言要到法院告杜凡。杜凡找出村集體用地相關法律條文,念給方成才聽,又找來方成才的親戚勸說,方成才還是吵鬧。

“這是公家的地,私人如果再耍橫,那好,我們法院見!”眼見村民出行不方便,杜凡也“硬”起來。聽說真要去法院,方成才不做聲了。

道路修好後,大、小灣方村民們出行方便了,經常誇獎“老方還是識大體的!”方成才卻還犟著不理杜凡。

這次聽說杜凡要走了,方成才坐了幾公里的車,拄著柺杖到處找杜凡。他說,“我和老杜吵架是‘性格問題’,但我知道他是個好乾部。我來找他就想問句準話,他到底走不走,我不想要他走。”

66歲的村民雨德萍是孤寡老人,2018年7月的一天,暴風雨把她家房屋的瓦片都掀起來,屋內泡了水。正在村裡排查險情的杜凡、付旭東,趕緊把雨婆婆轉移到安全地方。雨一停,他倆不顧危險爬上房頂查看漏水情況,並帶著村幹部為她修繕房屋。

村民熊安樂也紅了眼眶。他家原來住的泥坯房,房齡近30年,四處漏雨,但卻沒達到貧困戶危房改造標準。杜凡四處奔走,終於籌集了1.1萬元修房款。冬天天冷時,又給他送去電熱毯等取暖物資。

村民方喜苟說,平時村民吵架,扶貧幹部也管。蔡吳灣村民因為修房子汙水排放問題產生矛盾,杜凡、付旭東連續7次上門進行調解。

熱心幫助村民聯繫銷路,只為銷售“愛心蘿蔔”

第64個紅手印,村民代表是吳之和。

73歲的貧困戶吳之和,和老伴正在菜地裡鋤草。他的衣衫很舊,但很整潔,他講了一個“蘿蔔的故事”。老人說,青雲村蔡吳灣的沙土地種出來的小個蘿蔔水靈好吃,村民們祖祖輩輩都舍不下種蘿蔔的手藝。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村民年紀太大,種出的蘿蔔找不到銷路。

吳之和和老伴種了一畝地的蘿蔔,眼見著要爛到地裡,他急得沒辦法,打電話把這事告訴了杜凡、付旭東。兩人知道後,勸慰老人不要著急,並幫助聯繫銷路,不僅幫了他,還幫著村裡13戶村民,賣出了近5萬斤蘿蔔。去年的“愛心蘿蔔”,為吳之和家帶來1萬多元收入。

同樣是種蘿蔔,租賃青雲村土地、來自河南的蘿蔔種植戶王心伍,也有話說。他種的“大蘿蔔”品種因為沒有銷路,年年虧損,已經準備租賃期滿就回家了。去年,面對蘿蔔滯銷的困境,杜凡主動幫其聯繫礄口區皇經堂農貿市場,為他爭取到一張入場證,前後賣出了40餘萬斤蘿蔔。“老杜跑前跑後,連根菸都沒抽我的,去聯繫銷路時到了飯點,還是老杜請我們吃的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