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車間裡的小康夢

春光正好。臨潭縣的各個“扶貧車間”裡,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歷史悠久的臨潭,具有深厚的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立足於這一優勢,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大力扶持,相繼建起了銅器、金銀器、洮繡加工等“扶貧車間”,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掙錢。

在銅器加工車間裡鑄就美好未來

遠在清朝年間,臨潭舊城鑄造的銅鍋、銅火盆、銅火爐、銅罐、銅臉盆、銅瓦、銅香爐等產品,遠銷甘、青、川、藏四省藏區。如今,銅器鑄造作為臨潭傳統手工業,也帶動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從業者遍佈西北各地。

賈雙龍是臨潭縣城關鎮教場村的致富帶頭人。2017年10月以前,在岷縣從事銅器鑄造業,年收入50萬元以上。村“兩委”班子經論證分析後認為,教場村可以依託銅器鑄造、帳篷加工、土地流轉,解決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於是找到賈雙龍,和他商量村集體經濟發展及村民就業的事。

“老賈,你的手藝好,但老在外面發展只是你一個人賺錢;不如回來辦個廠,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村支書張昌奎的一席話,提醒了在外漂泊多年的賈雙龍。2017年12月23日,雙龍民族工藝銅器加工廠在教場村建成,吸納了1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在廠裡就業。

“他們也許聽不見,也許腿腳不靈便,也許視力不好,但在這裡,他們都和正常人一樣,能工作,能掙錢。”賈雙龍說。13名員工裡,有六名殘疾人,月工資1700元到2500元不等。

2018年6月,校場村99戶貧困戶將102萬元產業發展入戶資金入股雙龍銅器加工廠,並於11月份完成5.16萬元的半年分紅。如今,雙龍銅器加工廠扶貧車間已吸納教場村18名貧困人員就業。企業規模逐漸擴大,產品市場前景良好。所鑄銅鍋、燻爐、茶壺等器具熱銷於四川、青海、西藏及州內各縣市。

在金銀器加工車間裡打造“金光大道”

臨潭縣鑫德順金銀器加工公司所屬的扶貧車間裡,金屬的碰撞聲、匠人們的笑聲相互交織。他們在車間裡邊幹活邊嘮嗑,有說有笑,很是熱鬧。

“看似簡單,但每一樣金銀首飾都是純手工打造的,學徒七八年才能出師。不過我喜歡這一行,學了兩年,已經能打‘一格毛兒銀錢’了。”丁吉玉說。如今已68歲的丁吉玉,曾是“的順銀樓”加工作坊的門房。經過兩年多的學習,現已成為鑫德順金銀器加工公司所屬扶貧車間裡的高級技師。以前一年才掙3000元,現在日工資240元。

姜文德從事金銀器加工已有21年,在臨潭、卓尼縣城各有一個門店。依靠祖傳的精湛手藝,憑藉自己的刻苦鑽研,“姜家銀樓”在臨卓兩縣幾乎無人不知。打造的“一格毛銀錢”,大受卓尼婦女青睞。

2018年,在村、鎮兩級班子的鼓勵下,姜文德建起了扶貧車間。吸納的10名學徒中,有5名貧困人員。通過學習,從學徒逐漸成長為技師,收入不斷增加。

在洮繡加工車間裡繡出幸福圖畫

“丈夫打工賺來的錢就夠我們一家三口生活了,我每個月掙的2000元要存起來。”26歲的丁亥夫賽看起來瘦小,但在臨潭縣洮繡傳承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她卻是帶著十幾名“阿孃”學習機繡的培訓師。

丈夫患慢性病,幹不了重體力活,就在縣城跑三輪車,收入不穩定。肯吃苦的丁亥夫賽也先後在飯館、超市打工,因為工作忙,照顧不了孩子,就辭職專心學習刺繡。後被下河灘村村主任丁桂英介紹到臨潭縣洮繡傳承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做培訓師。這樣既可以賺錢,也可以顧家,還能帶動更多像她一樣離不開家的婦女掙錢。

“生產工序化整為零,送車間到村、送崗位到戶、送技能到人,為貧困群眾在家事、農事之餘提供了又一就業增收的渠道。”丁桂英說。

臨潭縣洮繡傳承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8年8月,解決了下河灘村22名貧困家庭婦女的就業問題。確定了適合家庭婦女就業的運營模式:閒時在車間工作,忙時可將工作帶回家,所有刺繡、手工編織產品由公司統一回收、銷售。

如今,繡娘越來越多,機繡、手繡、手工編織,在同一間房裡作業,50來平米的小車間已經顯得擁擠。公司謀劃著擴大規模,也在尋找優秀的設計師,聯繫在外經商的臨潭人,設法讓產品走向更大的市場。

藉著“扶貧車間”的政策東風,臨潭獨有的傳統手工業迎來更多發展機會,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在“扶貧車間”裡受益,逐步脫貧,走上了小康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