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不少人不能客觀、公正看待社會問題,發表意見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4796054428


發表意見總是站在個人的角度,這完全正確,無可非議。

你說總是不能站在客觀的角度,那什麼是客觀角度,首先要搞明白。每個人發表意見,他都認為是站在他自己的客觀角度,誰來做做這個公平判斷哪個是客觀,哪個是不客觀的。從最高的發言者到最低的普通百姓都是如此。不信你看看中國政府的發言人和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他們都是站在客觀角度在說話嗎?哪個不是在維護自己國家和自己政府的利益,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下至一個平民百姓,在談論問題時,當然是站在他自己的利益的角度去談,不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至於客觀不客觀,那要看具體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站在自己的角度為自己辯護為自己說話並不等於不客觀,也不等於是主觀。這一切都是維護自己利益的需要。只要他的行為不違反法律和道德,那麼他就是合理合法的,他就是客觀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說話也不等於不公正。難道放棄自身的利益,違心的說法就是公正嗎?公正就是公平正義,如果一個人說話是為了公平正義,那它就是客觀的,就是正義的,就是正確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誰都有說錯話的時候,並不能因為別人說錯了一句話,就說別人不正義不客觀。當然肆意歪曲事實,捏造事實者除外。

每個人為自己辯護和說話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是天賦人權。是否是客觀還是正義,就要取決於聽者是否有理性對它進行判斷。若你分不清是非,判不明黑白,那好話也會被當成壞話,正義也會被當成邪惡。所以認真傾聽別人的話語,用心判斷別人的話語,這才是每一個人應該認真去做的事。


非常各


社會問題客觀存在,讓人提意見天不會塌下來。由於人的生存環境不同,身份、職業、地位各異,所站的角度不一樣,提出社會問題自然就不一致。有人說真話,有人說假話,有人愛聽真話,有人愛聽假話,各取所需。沒有公平,何來公正?可有人寧願相信主觀臆想,也不承認客觀事實。甚至講真話的人遭排斥,講假話的人受重用,這就是潛規則。金錢至上,嫌貧仇富,這就是社會現實。不過,沒有問題就不是社會,社會存在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問題無人解決或解決不徹底、不公正。所以,要傾聽不同意見,合理釆納,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


付從權


什麼叫公正?什麼是客觀?一個農民工絕不可能站在開發商的立場和角度去評論社會。同樣城管與小販,醫生和患者,教師和學生,能夠站在同一個角度去客觀一至的看問題嗎?

你這個問題就有混淆概念的嫌疑,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訓斥弱勢群體。

在過去小學的課本里有一篇文章,說的就是狼埋怨羊弄骯了河水,不管怎樣說,總是羊沒有理。

羊和狼從來都不會有共同的觀點。





泰山0316171918


人與人是平等的,只有平等的心態才有平等的言行,沒有刻入骨髓的平等的人生觀價值觀,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沒有科學的思維和修養,不會有客觀公正的言行。客觀公正的言行,往往是別人感覺到的,不是自己刻意表現出來的。自己刻意說出來、表現的人往往是偽君子。其實,他人不用與你相識、相知,站在局外看著你的言行,君子或小人一目瞭然。那些在大庭廣眾之下侃侃而談,面帶微笑、自信的人,往往獲得他人背後的嘲笑。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他人背後談論的笑柄。人啊,沒必要裝,與其示人於虛偽,不如示人以真實。因為,即使無知,別人可以善意的給予忠告和解釋。而虛偽,人們往往只是接住了你的虛偽而不再言他,讓你繼續無知、虛偽下去,而自己卻不知道,洋洋自得。不讀書,缺少教育,太可怕了。



雲慶華


所有的客觀和公正,都是相對而言。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在看待社會問題,發表意見時也一定會首先以自身角度切入。很多社會問題很難分辨對錯,你認為的客觀和公正,在他人看來有可能是謬論。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社會上的是是非非,總有持不同意見的群體相互抨擊。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人能客觀、公正地看待社會問題。因而,社會上需要權威言論來主導大眾對社會問題的認知方向。

權威言論的發表者,就是我們現今常說的專家群體,在古代叫智者。他們的知識、閱歷和智慧都普遍優於常人,發表的意見自然也較有說服力,更具權威性。


倚齋聽風雨


這是正常現象,所以有所謂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說。偌大的中國,人口眾多,什麼樣的人都有,這廂說應該這樣合理,那廂卻說要那樣才合理,公務員、教師、事業單位等說他們的工作很辛苦,工資待遇太低,應該多點;國企高管年薪最低幾十萬也覺得收入低,很委屈。打工仔、農民工更覺得重體力勞動,所得收入僅僅夠餬口——種種的不滿意,構成了整個社會的怨氣體系,但社會依然在這種生態中穩步發展。由此看出,儘管社會多不平,但只要在比較合理,不要太明顯的範圍內,大家雖然有牢騷,但說出來也就過了。因為我們當今社會屬於精英社會,社會整天提倡通過奮鬥成為社會的精英,榜樣的力量是偉大的,同時也是恐怖的。需要積極引導,才是正能量,社會才會健康。


平常心2471636178741


人與人是有差異的。縮小差異達到儘量公平公正,是人類的渴望,古人叫做“世界大同”,是一種對理想社會的嚮往。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人與人是有差異的,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這種差異不可能被消滅,這種差異是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進步的限制,完全消除差異是不可能暫時所能達到的。由於差異的存在而產生了階層和階級。階級的存在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接受它是自然存在的。

由此,人們總是站在自己階級立場上看問題,解釋世界的。人們的思想、對社會的看法總是帶著從本階級的利益出發的烙印。希望所有人都能客觀地公正的看待社會問題,只是一個良好的願望。

客觀公正地看待社會問題,總是會觸及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會觸及部分社會集團的利益問題。但是在開明的社會里是能夠達到的,比如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僕,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出現了錯誤沒什麼可怕,人民的批評也沒什麼可怕!糾正了就正確了或走向正確了。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做思想基礎的人還有懼怕人民批評的道理嗎,真正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還不能消除人們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差異,但人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與社會生活的管理者以及人民的公僕在人格也是平等的。對社會問題的看法,也就是參與社會輿論的權力上是平等的!

但是在不開放的社會比如封建制度的舊社會里,客觀公正的看待社會問題,就會觸及了少部分人的利益,甚至是統治集團的利益。所以,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要固化階級和階層集團,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固化階層,用三從四得來禁錮人們的頭腦,用文字獄來彈壓“非正統思想”比如乾隆皇帝的文字獄使上萬人的知識分子死於非命。

好在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2000多年以來的黑暗舊社會。封建社會一去不復返了!我們用毛主席的一句詩詞結束這篇短文: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海雲青


你這提問就是一個語句在打架,語言結構就是一個病句。不少人不能客觀公正的看待社會問題,不少人就是很多人,很多人不能公正的看待社會問題,很多人都認為不公平不公正了,那這個社會本身就是真的意味著不公平不公正,客觀不是你叫客觀,也不是某一個人叫客觀,一個社會所有人都是他人的客觀存 ,不是隻是你一個人是他人的客觀存在,你的意見代表的是主觀,別人的意見相對於他自己也是主觀意見,如果所有人的觀點都是主觀的,那他提出問題時相對於他人時又是一種客觀反映,致於這種客觀反映是是現像或本質,那就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的問題了,這社會到底公不公平,不是由少數人去表達公平,正好公不公平是由多數人去表達,少數人說這個社會是公平的則意味著這社會肯定不公平,多數人說這社會公平時這社會肯定是公平的。

你說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所有人表達社會問題公不公平不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表達,你要別人站在你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流氓行為,讓別人成為你,讓你成為別人,這不是如何證明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的問題,而是如何證明你是他,你是我,我是你,我是他的問題,要誰能證明這樣的問題,那基本可能被正常人當成神經病了。我怎麼可能會是他,我只能會是我。我看待問題只能是我的角度看待問題,換位思考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他的問題,而是設想一下我處在他處在的條件位置及環境中,以我的角度看待問題會是什麼情況,不是說一換位思考了,我就不是我了,我就不是我的角度看待問題了,我就成了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了,一換位思考,就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他不是他了,那這樣的話,那誰是你,誰是他,誰是我,離了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那哪還有自己。如果社會多數人看待社會問題公不公平不代表客觀,那請問看待社會問題哪還有客觀標準?


隆中知鳥


所謂的客觀和公正,本身也是相對的。並且任何個人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公正,不是每個人都有客觀的能力。重要的是“實事求是”。

看待任何社會問題,所佔的立場,角度,時代背景不同,得到的結論也就不同,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有一種心理,我把它稱作“等車心理”,做過公交車的人都知道,當一個人在等車的時候,尤其是在著急等車的時候,總是希望那個公交車能等到自己上車後在開走,這個時候希望的是公交車慢點開走,但是一旦腳踏上公交車之後,心理就會發生變化,總是希望公交車快一點,總是覺得沒上車的人就不要再試圖擠上車了。

這就是在利益發生變化的時候,對同一個事物的截然不同的感受。社會問題大多如此。

因此,除非是有不良用心的人,公眾對社會問題的基於主觀認識的看待現象,十分正常。我們沒有什麼理由來譴責主觀的認識,也沒有必要強求所謂的客觀。

社會問題產生的影響,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環境下對公眾的的影響是不同的。

比如所謂的貧富差距問題。客觀的講,貧富差距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標榜最民主最自由最公平的國家,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也許是最大的,但是,當這個問題在那些國家被普遍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時候,這個社會問題就變得不再是那麼“不可調和”的問題了,這就是環境背景不同下的認識不同。

而在經歷過“均貧富”的環境下的公眾,對於“貧富差距”的接受程度就完全不同,因為他們認為“貧富差距”不是天經地義的,貧富差距的產生和加大,就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仍然是“主觀的感受”。

另外,一個成熟的社會,接受,理解幷包容對社會問題的主觀認識是很重要的標誌,只要是基於“事實求是”的原則的主觀認識,其實都是這個社會發生改變的動力。

作為社會當中的個體,其實需要注意的是“情緒化”的主觀認識,因為“情緒化”的認識,其實連主觀認識都談不上,僅僅算是一種情緒發洩而已。


步武堂


為什麼不能客觀公正看待社會,就是利益在內裡起作用。。改革開放了,當然人人有利益,但那只是改革,大型生產資料沒動。明擺著,有下了崗的工人,找不到新職業,沒可靠收入,就說現階段不如前段好,在前段歷史上,廠子是國有的,沒人平平常常就把工人下放了。而那承包廠子的人,大發橫財,利益至上,就一定說改革開放就是好。

生產隊時人人說集體至上,那些大隊幹部,支書,大隊長,長年不下地幹活兒。社員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流夾背,累死累活的。那當官的就說生產隊好。分田到戶了,人人有飯吃,人們會說,還是分田到戶好。可那當幹部的要是不下地幹活兒,誰白給糧食,把幹部的懶墮取消了,形勢所迫,必須下田勞動。

各說各理,為自己利益在政治上爭鬥,你說這好,他說那好,總之以利益為基礎,都是歪理斜說,不算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