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讓孩子多學習、多讀書、上各種興趣班好還是讓他們釋放天性多一些玩樂好?

半世蹉跎待花開


放學後讓孩子多學習、多讀書、上各種興趣班好還是讓他們釋放天性多一些玩樂好呢?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拿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做個比較就明白了。


先說說城市的孩子。由於城市經濟、文化、教育比較發達,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培養重視程度相應就比較高,他們不僅陪伴指導孩子讀書學習,而且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讓孩子從小培養了愛好特長,開拓了眼界,拓寬了知識面,增長了見識,使孩子的智力、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全面發展和提高。因此城市孩子總體給人的感覺普遍有靈氣,他們見多識廣,待人接物有禮有節、落落大方,學習知識的能力也比較強。


再看看農村的孩子吧。農村孩子的家長普遍文化素質比較低(那些素質高的有能力的大多在城市發展),他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會陪伴指導孩子讀書,更別說送孩子去興趣班了。如今大多家長為了生計去外地打工,照顧孩子的大多是爺爺奶奶,他們更不會正確教育孩子,只會一味嬌慣溺愛。這下孩子們可以說是完全釋放了天性,要麼在村子裡瘋玩,要麼整天在家裡看電視、玩電腦、手機遊戲,處於放任自流狀態。這樣的孩子到學校也不知道遵規守紀,學習沒有一點自覺性,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了很多麻煩。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放學後讓孩子多讀書多學習、參加興趣班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作為家長,如果有能力可以自己指導孩子讀書學習來擴大眼界,有條件的話再適當報一兩個興趣班對孩子進行培養。只是作為家長要把握好度,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不要貪多,感覺什麼都想讓孩子學,給孩子報了一大堆興趣班,什麼鋼琴、繪畫、書法、舞蹈、英語、跆拳道、圍棋等等,孩子上了這個上那個,上了那個上這個,來來回回疲於奔命,結果適得其反,反而扼殺了孩子的興趣。

按常理,既然叫“興趣班”,顧名思義,應該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根據孩子的需求自願選報。一旦確定,家長就要督促鼓勵孩子堅持下去,才能學有成效。


那麼,哪個階段的孩子可以釋放天性呢?教育專家孫雲曉說,從幼兒成長髮育規律來看,3—6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興趣愛好、個性特徵尚未定型,家長沒必要過早、過度為之做規劃。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應該是快樂地玩耍、鍛鍊好身體,釋放天性,享受輕鬆、美好的童年。


綜上所述,對於上小學以後的孩子,有條件的家長儘可能結合孩子的天賦和愛好,陪伴孩子讀書學習或是報個興趣班,為孩子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當代教育漫談


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度,放學後我認為最好勞逸結合,報一個孩子喜歡的興趣班也不錯,看看課外書寫點資料也很好。

放下書本再到外面和小夥伴們一起做遊戲,享受他們童年該有的快樂,對他們的身心也有益。

總而言之,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讓他成為一個書呆子,也不要讓孩子太過放縱,和手機遊戲相伴,學無所成。

學逸結合,才最平衡。


雙胞胎小美女雅雅慧慧


可以少報一點,一種或兩種,他感興趣的,我看有些家長會報七八種,壓力太大了,我希望每個小孩都有個快樂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