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德里亞,看不懂的後現代

在現代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馬克思說,是生產界定了人與人的關係,而鮑德里亞說,是消費,串聯起現代的每一個人。

鮑德里亞,看不懂的後現代

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被叫做“後現代”的年代,讓·鮑德里亞在某些特定的圈子裡,作為最先進的媒介和社會理論家,一直被推崇為新的麥克盧漢。(麥克盧漢是加拿大學者,其最有名的論斷就是媒介即信息)。

鮑德里亞,看不懂的後現代

不過自羅蘭巴特開始,已經能夠看到這些法國理論學者跟我們中文世界之間的裂痕,一方面翻譯就並不是很順暢,另一方面他們的理論已經進入了“後現代”範疇,在我的理解中,後現代,就是“看不懂”的代名詞。

鮑德里亞,看不懂的後現代

本期“瞎看一氣”就圍繞著鮑德里亞,推薦《導讀鮑德里亞》以及鮑德里亞的著作《物體系》、《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消費社會》、《象徵交換與死亡》、《完美罪行》、《致命的策略》。

鮑德里亞,看不懂的後現代

說實話,鮑德里亞的原著,基本上都沒太看懂,就算是他最知名的那個《消費社會》,很多時候也是抓不住他的思路。如果沒有特別的研究需求,就不要去碰鮑德里亞了。

鮑德里亞一方面沿著馬克思的異化的思路,另一方面有反過頭去批判馬克思,雖然我也沒搞太清楚批判啥。不過總體上,按照粗淺的理解,鮑德里亞的意思就是,現在是消費時代,消費定義了人和人的關係,比如一個美國農夫和歐洲的麵包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同時炫耀性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越來越盛行,以至於功能性價值在物品裡面漸漸的消逝。

鮑德里亞,看不懂的後現代

物品漸漸變為了一種符號,一種神話,人們消費的是符號而不是物品,所以現代的經濟是一種符號的經濟學,是物體背後意義的不斷交換。在這個過程中,人也陷入了符號化的危險,甚至也徹底的被異化,符號化。

好吧,後現代,實在是不好讀,這期就到這,下一期將會解決一些結構主義遺留的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