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童蕾:到最後,我們拼的不是演技是耐力

演員童蕾:到最後,我們拼的不是演技是耐力

4月1日起,治癒情懷的《那座城這家人》在蘇州電視臺二套暖心上演。這部集溫情、勵志、成長、感人於一體的電視劇,自播出以來熱度一路攀升,今晚也將迎來大結局。不管是戲骨們至情至性的演技,還是細膩微妙的劇情走向都圈了一大波觀劇粉。

在劇中,實力派演員童蕾,首度挑戰了年齡跨度四十餘年的女一號“楊艾”。當年童蕾因《亮劍》一炮而紅,這也讓她走上了“年代戲”的演藝道路。不過,即使“年代戲專業戶”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童蕾卻一直在尋求演技上的突破和改變。

用溫柔的力量化解苦難

《那座城這家人》這部劇跨度四十餘年,完整呈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唐山大地震、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下崗潮、非典、信息大爆炸……四十餘年像條寬廣的河流,裹挾著時代裡大大小小的人物。童蕾精準而純熟拿捏著角色,以反臉譜化的表演,賦予“楊艾”人性溫暖與人間煙火氣,自然又貼合時代。

從20歲演到60歲,童蕾首度挑戰年齡跨度如此大的角色,“楊艾”從震後飽受摧殘的舊式女性演到改革開放的先進模範,於童蕾而言,難度不小。

外人看老年戲讓人頭大,實際上少女戲也讓她犯怵:“一開始很擔心觀眾不能接受我演20來歲的‘楊艾’,沒想到播出後反饋還可以。”事實上,精雕細琢的劇組真實還原了時代場景,讓童蕾完全融入到創作氛圍,“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看到劇組的場景和造型,便相信這是真的。”

老年時期的“楊艾”罹患癌症VI期,每天都在走向死亡,對童蕾來說,演老年不算費力,難的是“不僅要把這些戲演好,還要讓觀眾相信。”——“楊艾”這一輩子,一直在奉獻與犧牲,有人說她太苦了,一生都在為別人著想。但童蕾認為,她也在付出中找到了活下去的支點,“她的愛得到了回應。”

拍戲之前,童蕾還專程去了唐山。在唐山地震博物館前,她踟躕許久,終究沒勇氣走進去。“我不敢進去,不太能承受那個畫面。”採訪時她言語間透著幾縷哀思。

因為災難帶來的苦與痛曾經歷歷在目:2008年汶川大地震舉國默哀,童蕾在震後兩週赴汶川零片酬拍攝《震撼世界的七日》,面對滿目瘡痍,站在廢墟旁的童蕾不禁落淚:“這場突如起來的天災,對人的身心打擊是巨大的。”所以,當致敬英雄城的《那座城這家人》找到童蕾時,她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生長於江南水鄉的童蕾,有著南方女孩特有的溫婉,清秀、水靈又端莊。就像帶著生活靈氣的靈魂演繹者,她身上兼具厚度與韌性的溫柔,一脈相承地貫穿在角色中,“楊艾”便是如此。

 不當大偶像,只做小演員

從小到大,父母很少誇童蕾。別人誇童蕾漂亮,父母卻說,就是不難看罷了。誇的人多了,父母就對童蕾說:“漂亮也是先天的,算你爸媽的功勞,你沒啥好驕傲的。”不過也正是這種打擊式的教育,讓童蕾從小就接受了一個道理,美不一定由外綻放,也可以從內裡透出光來。

1999年,童蕾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取了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讀大學的童蕾依然沉靜,在表演系裡一幫活潑的同學們中間,她的靦腆甚至顯得落伍。課堂上,別人踴躍發言字字珠璣,她非要老師點名,才勉強說出一兩句來。

拍戲過程中,有應酬聚會,童蕾婉拒;拍完戲了,大家去酒吧KTV,童蕾也不愛去,寧肯關起門來看書、睡覺。她的朋友勸過,學校老師也勸過:“童蕾啊,你要活潑開朗點,要多和外界溝通,否則怎麼演戲?”但童蕾依舊自我。她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演好自己的戲。

2005年,《亮劍》播出,童蕾一夜爆紅。當有人問她成名後的感想時,童蕾說,“我特別感激上戲時的老師。當時,老師對我很嚴格,不許我隨便出去接戲。那個時候,我還一度心理不平衡——別的同學只拿到女三號的角色老師都放行了,為什麼我有很多女一號的機會,老師都不同意我去呢?”後來老師對童蕾說,你和她們不同,她們需要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你將來不愁的。

《亮劍》之後,童蕾接了很多抗戰劇,她在人們心裡留下了紅色戀人的印象。接受採訪時,有人問她,找你的都是戰爭戲,你就不怕被定型嗎?童蕾的回答特別雲淡風輕,她說:沒多想,有戲找我,我就拍了。

記得有一年,童蕾憑藉《青春之歌》“林道靜”一角入圍金鷹節的最佳女主角,當時記者問她:你覺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童蕾笑著說:哈哈,一般人吧。專心演戲,遠離浮華。這是童蕾給自己的定位。於是有人說:童蕾的性格做不了偶像,只能做演員。

對於演戲的理解,童蕾認為是演員與角色互相統一的過程,在每個角色中她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觀眾在眾多角色身上看到了她的影子。或是堅忍不拔,或是厚積薄發,或是勵志如冰,或是凜然正氣……一人千面、千面入心。這離不開童蕾對自己的嚴要求:“我更想拍有內容、有養分的戲,不光要好看,還要有精神傳遞。”

精緻的生活家,清醒而灑脫

童蕾和一般女演員最大的不同是愛看書,科幻、言情信手拈來,尤愛看亦舒全集,書中的人物精緻有品又自立自強,童蕾身上,亦有幾分這樣的味道。而她還常在微博上分享插花教程,妥妥的“花藝博主”無疑。

讓人意外的是,“花藝博主”不僅愛插花,還愛養花:“我喜歡動植物,由於拍戲的緣故,不方便照顧動物,所以我就種花,當你看著植物從很小的苗,慢慢長出花苞,再剪下插花,過程雖漫長,卻是不錯的人生體驗。”

愛看書、愛養花的童蕾,就像一個精緻的生活家。她還講究動靜相宜:“人要保持活力,就要動靜結合,除了看書、養花,我也喜歡做烘焙、打網球。”

聊起星座時,童蕾坦言,自己是典型摩羯座,外表高冷、內在火熱,嚴謹而內斂,對待目標執著又專一,“有朋友說第一次見我時,那個高冷的勁兒啊,彷彿誰都不放在眼裡,但接觸之後發現,反差蠻大的,我挺熱情一人啊。”

出道十餘年,童蕾算得上高產“勞模”。但結婚生子後,她的人生似乎進入了新階段:“一個人時,工作就是你的全部。成家後,工作之餘,也把時間分給家庭、孩子和愛好,生活變得豐富起來。”

演員到最後,拼的是什麼?是演技嗎?而童蕾卻說:“是耐力。我的第一部戲《臺灣海峽》,當時趙友亮和朱茵老師演我的父母,他們就告訴我,演員到最後拼的是耐力,誰更有耐力誰就贏了。”

其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這句話又何嘗不適用於每個像陀螺般運轉的社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